小议六书三类构造法

古有六书三耦,戴氏四体二用,马氏六书二系。
分析六书构造,应从造字之本出发,结合音、形、义三者关系,将六书分为三类关系:以形示义,以音达义,转注受义。
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山川鸟兽为画,此为象形;难以描绘之物,以象形为蓝本,加以点画或形变,使之视而可识,此为指事;以象形、指事为构件,比类合谊,组合表达更复杂的事物,此为会意。此三者,文字之始,以形见义,是为形义字。
随着社会发展,事物细分緐增,概念抽象难摹,形义字难以刻画表达,能产性不足。汉字由形义转音义,以同音或音近字为字形容器,通过字音关联字义,完成口语中 “音义一体” 的符号化。而此时的文字,即假借字,徒有字形,而丧失本义。
假借虽为 “无字之字” 提供了视觉化的字形外壳,但一字无法承载众多同音概念,依旧能产性不足,随即产生为假借之字附加形旁(类符)区分概念、以别其类的形式,即为形声字。声为假借,形为属类,声形相辅,孳乳无穷。由假借雏形到形声无穷无尽的能产性,为汉字表音化之大成。
以上二者,以音达义,将汉字从表形发展为表音形态,是为音义字。
第三类则是转注。转注单列一类,因其构造法与形义、音义不同。形义摩画,音义借声,转注受义。转注造字,乃是以文字孳乳文字,以字义为核心,以本字为字根在字音、字形、字义上相受。
本字字义假借、引申、分化,则会增添类符转注;本字字音流变或为标示字音,则会增添声符。故转注字在形态上与形声字趋同,但造字原理相异,古人不加细察,常以为形声、会意字,或谓之 “从某从某,某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