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910年 诞生-十七岁
1893年 诞生
12月26日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
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祖父毛恩普,字寅宾,一生贫苦,勤劳厚道。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原为贫农,曾因负债被迫当兵多年。他治家谨严,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他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母亲文氏(文七妹),勤俭持家,敦厚慈祥,和善好施,乐于助人。胞弟毛泽民、毛泽覃,继妹毛泽建。
毛泽东幼年大部分时间在湘乡唐家圫外祖父家度过。外祖父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务农为业,生活比较富裕。他同表兄弟们一起生活,六岁开始作些田间零星劳动。因受母亲影响,幼年曾信佛。
毛泽东在外祖父家期间,中国发生了甲午年的中日战争和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中国被迫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1902年 九岁
春 从唐家圫外祖父家回韶山,入南岸私塾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先读《三字经》,接着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毛泽东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在学了一些字以后,父亲便要他习珠算,并给家里记帐。
1904年 十一岁
秋 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毛咏生。
1905年 十二岁
春 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6年 十三岁
秋 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毛宇居。在这所私塾里,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毛泽东不很喜欢读经书,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
1907年—1908年十四岁—十五岁
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帐。虽然辍学,仍继续读书,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有一天忽然想到,小说书里有一点很特别,主要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这一点困惑不解。后来逐渐发现小说中颂扬的都是人民的统治者,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
这期间,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一些书,有一本是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书中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使上下同心,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的原则。还有一本为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该书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腐败表示不满,并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毛泽东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
由父母作主,娶罗氏为妻〔1〕。不久,罗氏病逝。
〔1〕 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
1909年 十六岁
秋 复学,在韶山乌龟井私塾就读,塾师毛岱钟(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
当时,韶山冲李家屋场由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他常给韶山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爱国维新故事,宣传废庙宇、办学校,反对信佛。人们对李漱清的言论有各种议论,毛泽东赞成他的主张,并同他建立了师生和朋友关系。
1910年 十七岁
春 到韶山东茅塘一位秀才毛麓钟(在蔡锷部下供过职)家里读书。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还读一些时论和新书。
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平粜救灾,被巡抚的无理答复所激怒,冲进衙门,砍断旗杆,吓走巡抚。后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对“谋反者”所受冤屈深感不平。
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秋 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东山小学除教经书外,还教授被称为“新学”的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体育教员,经常向学生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和列强窥视中国的情形,并教授音乐和英语。毛泽东在这所学校里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1〕国文教员贺岚岗见毛泽东对历史很有兴趣,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他。这时,毛泽东的心思不在读经书上,而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对中国古代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表示仰慕,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同时也学到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后,对同学萧植蕃(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这首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
〔1〕 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说:“这个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整天休息。毛泽东同志每次都认真为文,成绩很好,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
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表兄文运昌送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对这些书报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出来。对《新民丛报》连载的梁启超《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写有批语。对该文“论国家思想”一节所写的一段批语,说到两种君主制国家:一为“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一为“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时,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