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芽之旅》观后感
我流极其主观的铃芽之旅影评
(无剧透;本来看了电影当天就激情打字但是觉得太sad就没发,最近有很多宝子来问感想所以敲一个以供参考~)
归结为两句话:
一、该炫技的地方(作画、声优)没炫上去;
二、新海诚向市场妥协令人慨叹。
24号上午九点去赶了铃芽之旅的首映,难得没有课的一上午,也是给自己之前看的那么多新海导演的master piece补张票。出发前问了朋友要不要同去,她问我会好看吗?我说:会的吧,我信任新海诚。
是啊,你怎么能不信任新海诚呢?当你看了《秒速五厘米》最盛大但又最平淡最庄严的童年葬礼,看了《言叶之庭》最细腻最唯美的雨声礼赞和都市造梦,你怎能不信任新海诚呢?打出这行字的时候我心里有种淡淡的幸福感,或许是独属于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灵犀,在屏幕前的我从一帧帧画面里那么真切地感到了这个欧吉桑倾注在一张张线稿一沓沓分镜里的激情,呐喊,甚至颤抖。
但是等我在电影院里待了一个小时,我感到越来越强烈的违和感。就像你满怀期待地走进一个从小深爱的小馆子里,店里装潢如旧,每个角落都是十几年来层层叠叠的记忆,熟悉的厨师照旧围上围裙一通叉勺叮当,最后端出来的一盘肯德基风制式炸鸡。说难吃当然不至于,但是叫人怅然若失。这种感觉在女主对镜梳头时达到了顶峰:女主绑辫子是日漫里的经典桥段,对于氛围衬托和人物刻画都有很直接的作用。了解动画产业的都知道,手指的作画非常复杂,比例不违和或许还不太难,但是要想有韵律有力量感那可太难了。就连作画宇宙最牛秒天秒地的京阿尼,去看它十年前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全“驯服”人物的手指。直到大京吹问世,才攻克了这一技术问题。但是电影里的这一段儿,我真是要为画师喝一声彩:指尖在发丝间穿梭翻飞,镜子磨损的边缘里略微变形的倒影,都做的那么漂亮。整部作品都是这样,日漫的运镜,日漫的色调,日漫在细微处让人心头一软的细腻和在所有小细节里塞满炫技的风格……最后拍成了一部好莱坞的爆米花。
不是么?一句话讲完电影,男女主拯救世界,过程跌跌撞撞,结尾热血沸腾(仅是导演希望)。最后跫音重响蓦然回首恰是故人来、、、够标准的好八股,但是世界观的铺展,镜头外的景深,最关键的:故事不疾不徐的讲述、人物纤毫毕现的塑造,都寥寥草草,甚至不如漫威流水线批量生产的超级英雄。
先来说说剧情。剧情方面唯一打动我是诚哥一向带有的对乡土文化的敬意和赞叹。男主关门时的咒语以及一些细节,都可以看出那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文化”的精神。除此之外就真的乏善可陈了。这次新海选择了神魔主题,对于他来说是很有勇气的尝试。很多人把这里面的一些生硬之处归咎于神魔题材,我是不敢苟同的。日漫向来是极喜欢也极擅长写神魔的。且不说火影死神悲歌慷慨俯仰难尽长歌万里的气魄、野良神有限篇幅里八百神明的有血有肉宛然在望,就说宫崎骏《千与千寻》等诸多创下商业奇迹的动漫电影,也都是不慌不忙地把一个故事——且不论好不好——讲好讲完。而不像本作一样,既没有“讲一个好故事”,也没有“讲好一个故事”,且不说女主莫名对男主升温的感情,毕竟love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我大二老阿姨理解不了高二的爱情可以理解。最让我吐槽的是结尾:男主跟女主拥抱告别的时候专门说“我们会再见的”还不够,非要在初遇的地方来一出重逢、、、我实在是看不出这除了讨好观众之外对于故事的完整性有什么贡献。
或许是爱之深,责之切。但这几年,好像确实是看到了诚哥一点点向市场屈服的过程。不是吗?《秒速五厘米》多么有气魄多么清冽——电车呼啦啦过去,空荡荡的对面已没有伊人的身影——爽快,帅气,真实,了不起!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的重逢?那需要那么多的重逢?在心里祝福你之后转身而别再不相见,之后每每想起曾经的点滴都化作一抹微笑的叹息——难道这就不能是一种完满?到了《言叶之庭》,诚哥在采访里明确说安排女主跑出去拥抱男主的桥段是为了观众再次误会跑来骂他,但整体瑕不掩瑜,最后还是是有几分天一方而望美人的韵味。再到了《天气之子》就有点跑味儿,《玲芽之旅》好家伙直接成了they lived together happily。
说完剧情还说画面,画面是为什么啊呜呜呜呜呜呜呜!!新海诚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那支笔,还有神明般的分镜啊!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诚哥最近的电影越来越重的吉卜力味道?我承认吉卜力有独到之处,但是不可否认把人物都土豆化就是不好看啊!难道要重视再现黄种人的面容特征就只有这一种套路?新海诚你不是已经走出一条新路了吗?
当年的《言叶之庭》,湖面上青翠的枝叶在雨幕里和水面轻到连表面张力都没法突破的轻触,小路上水面轻轻摇晃的水洼里倒映出的洗练而苍灰的天空,对于每一个像我这样爱惨了雨的人,只能用神迹来形容!但是更厉害的是言叶之庭在我看来第一次完成了摆脱了田园牧歌、神魔灵异、校园恋爱等等buff的现代都市造梦,从头至尾置身于东京的钢铁森林,城市的景色,城市的生活,城市里芸芸众生的心理和百态,城市里冷漠而又安全的陌生人社会生活。新海诚用天才的画笔把这些都具象化地呈现了出来,这样的作品,无愧于代表2013年的诸多佳作在蒙特利尔被人们铭记,无愧于新海诚切磋琢磨的两年时光。
再有就是声优的问题。这个是老生常谈,新海诚一直都坚持在电影里不用专业声优,理由是觉得专业声优演绎的痕迹太重。。。等等等等,诚哥你到底清不清楚“日配声优”这几个字的分量啊!!!他们可以完完全全做到需要什么声音就给出什么声音啊!你让他们呈现朴实的声线不是简简单单?且不论演技这种有点主观的因素,日配,因为它完善的培养体系、产业配置,还有人才储备,真真正正地达到了任何年龄、性格、奇怪特征的人物都可以找到不止一个的完美专业户的程度啊!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定的人物刻画就是很玄地需要“就是那个”,至少是“就是那种”的声音,这就是我们说的声音“贴脸”、“贴人物”,这一点只有日配做到了,独步天下举世无双是一点儿都不为过——这是合理的,还有哪个国家的配音(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但是国配英配这种真的就是纯配音,完全配不上“声优”二字)可以像日本声优一样现在养成所里踏踏实实学几年,出来之后无数作品的打磨、横跨数十年的稳定作品、人物、观众的陪伴,多少声优配一个角色前前后后二十几年,男配女女配男毫无违和,从青年到老年,音色稳定除了偶尔的尾音带出几分沙哑外听不出来一点变化你这真的是有银河战舰不用非要从钻木取火开始自创文明啊啊啊!!
退一步讲,演员流量比声优大很多所以请了明星很可以理解,也未必就不好。《你的名字》里男女主也是第一次配音但是就拿下了当年的最佳新人奖,《言叶之庭》男女主也属于天才型选手。但是新海导演这次没有那么幸运了,男女主在该炫技的时候没顶住,情绪该爆出来的时候没配出力量感——尤其是男主!那么重要的第一段内心转变的戏,我的天,配的超级刻意做作,而且说实话全程都有很强的“麦克风”感,该自然清爽的地方刻意用帅哥声线。。。相反情感很复杂饱满的地方却用一个单薄的“哎?”“嗯”带过。。给我的感觉就像新闻联播主持人突然朝观众抛媚眼,综艺节目里大家都危襟正坐举手发言一样啊啊啊 说句不客气的话,业界随便一个超新人声优都不会差到这种程度、、大大降低了观感。
说了很多,我想我大概还是比较相信新海诚的吧。无论如何,新海桑的作品都深深打动过我、鼓舞着我,对于这些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呕心之作,我唯有感谢。真的希望新海桑不要一味追逐市场而改唱下里巴人,珍惜自己难得的天才与敏感。
希望你能不忘初心,“纵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这是我所能给您的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