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为何主动插手金钏之死?贾府伦理风月丑祸下,薛宝钗的投名状换来王夫人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贾府的漂亮丫鬟金钏跳井死了。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不关己事不张口”明哲保身的薛宝钗,却急不可耐地主动凑上去出谋划策献殷勤。
她费尽心机地安慰王夫人,帮她洗白脱罪。一听王夫人说要给金钏两套寿衣,就不嫌忌讳的巴巴送上了自己的新衣服。
奴婢自戕在古代是严重的家族丑祸,金钏背负着“荡妇羞辱”被撵出去,作为父亲的丫鬟勾引儿子还涉及人伦大礼。这件事一旦闹大了,对贾府、贾政、宝玉甚至元春的恶劣影响会远远超乎现代读者的想象。
薛宝钗利用金钏之死做“投名状”向王夫人表忠心,积极出力解决麻烦,维护王夫人的权威,甚至不惜违背礼法规矩,损伤自己的清誉。
王夫人也看透了宝钗的心机和野心,知道她比王熙凤还厉害,底线还低,所以故意问她要衣服给金钏装裹,是提前给她一个下马威做震慑,顺便测试一下她到底有多听话。
一、金钏背负“荡妇羞辱”跳井,是王夫人惹下的一场严重的家族丑祸。
探春曾说过:“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
没错!这就是古代奴婢的真实生存状态,只不过相当于主人的物件和小猫小狗,不管奴婢犯错没犯错,主人看心情打她一顿助助兴都是很随便的事儿。
但是真的闹出了人命来,并不是简单的小事。《红楼梦》中仆妇鲍二家的羞愧上吊,她的家人就要上告,贾琏给了二百两银子还不放心,“生恐有变,又命人去和王子腾说,将番役仵作人等叫了几名来,帮着办丧事”。
在古代,主人把奴婢无故害死,闹到官府里是要吃官司的,虽然可以靠权势打点一下免于承担责任,可是终究是个丑闻。
主人家会因此背负暴虐刻薄的恶名,影响家族的门风和声望,尤其是做官的人家出了这种事,被御史或者政敌参上一本就会被降职处分,从此就臭名昭著了。如果奴婢自戕,那么性质就更加恶劣。
比如王莽的次子王获,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杀了一个奴婢,结果王莽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就大义灭亲,逼着儿子自尽了,因此赢得朝野上下点赞。
比如宋朝的陈执中杀婢案。陈执中是仁宗时期的宰相,他有个宠妾阿张骄纵暴虐,接连折磨死了两个丫鬟,一个是冻饿而死,一个是上吊。因此被欧阳修等人参奏,害得老陈被贬官。
再比如清朝的皇室,明令禁止嫔妃和宫女自戕,因为要维护皇家的体面和宫廷的洁净。如果嫔妃和宫女在紫禁城自尽,她的家人也会被连累治罪。
《金瓶梅》中潘金莲曾骂西门庆:“随你家怎么有钱有势,和你家一递一状,能禁的几个人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奴婢的命虽然很卑贱,但是也是一条性命。尤其是金钏这样刚烈的自戕,并不是泛不起一点儿水花的。
偏偏贾府又是极为重视体面的诗礼簪缨之家,百年贵族,一直树立的是宽仁待下的家风。这从贾母等贾府的主子对奴才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贾府的大丫鬟都是“副小姐”,敢驳回主子,连管家娘子都要给面儿;袭人的母亲哥哥曾想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空手套白狼给卖了死契的袭人赎身,还想着贾府连赎身的银子都不要他们的呢……
贾政听了金钏跳井之后的反应,说明贾府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奴婢自戕的恶劣丑闻。
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可见贾府是真的非常注重家族声誉和体面名声,这是古代有根基的贵族人家的常情。宁国府的贾珍虽然在家里和儿媳妇秦可卿爬灰,和小姨子二尤有“聚麀之诮”够恶心了!但是贾珍对外也特别要脸,因为下人的几句闲话,就把贾蔷迁出了宁国府居住,因为他也要“避嫌疑”。
贾政可是端方君子,谦逊宽厚的大家长,他能充分认识到“金钏跳井”这件事的恶劣程度,所以他一开始的态度是“惊疑”,震惊到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认为的“操克夺之权、暴殄轻生”的执事人就是当家主母王夫人;当贾政又听贾环说宝玉“淫辱母婢”更是气得“面如金纸”,因为当儿子的肖想母亲屋里的丫鬟,违背了父子伦理。
王莽的四子王临,已经立为太子了,只因为和母亲孝睦皇后的一个侍女私通,然后得知这个侍女和父亲王莽也有故事,就吓得要篡位先干掉亲爹,当然结果被反杀,死的很惨。
金钏是王夫人的丫鬟,也就是贾政的丫鬟。古代妻子的丫鬟,丈夫都是随便可以收用的,甚至都不需要给她名分。比如《金瓶梅》中西门庆妻妾的丫鬟们,几乎都被他收用遍了,比如《红楼梦》中孙绍祖家的丫鬟也都被他收用过了,遇上这种荒淫的男主子,没被收用的丫鬟,大概是因为长得不好看并且蠢笨。
偏偏王夫人撵金钏的时候还大骂她是“教坏了爷们的下作小娼妇”,好多人都听见了!让金钏背上了不清不白的“荡妇”恶名,传扬出去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不仅损伤贾府家族百年来的名誉,还可能影响贾政的仕途,宝玉的婚姻和前程,宫中的贤德妃元春也面上无光。
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王夫人愁得直哭,其实她也是吓的。贾政下死手暴打宝玉,其中有一多半是发泄对王夫人的愤怒不满。贾政所谓的“上辱先人,下生孽子”,也都是说的王夫人,而不是说的他自己,因为古代的主母不但负责管理中馈,还要教养子女。
贾母就算来救宝玉也只字不提金钏的事情,王熙凤那么喜欢打花呼哨赶热灶的也躲得远远的,探春那么想要讨好嫡母王夫人也装不知道这件事,邢夫人甚至都没来借题发挥一下,对付王夫人,赵姨娘更是不说一句闲话。
大家为啥都这么自觉地回避?因为都知道这是个恶臭的泥潭,谁沾上谁就跟着一起臭,如果搅合起来,也没有半点儿好处。当然是谁惹的祸谁收拾烂摊子了,跟他们没关系。
连年幼的四小姐惜春都知道:“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
二、薛宝钗一个亲戚家的未嫁女,于情于理都不该瞎掺和“金钏之死”。
那么,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一向最喜欢明哲保身“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薛宝钗姑娘,她偏偏不怕这个恶臭的泥潭。她上赶着就“噗通”一下子跳进去寻是非,只为了亲手把王夫人捞出来,真的是“精神可嘉”,勇气爆棚。
宝钗听见金钏跳井这个新鲜热乎的一手消息,是因为她正在积极地追着宝玉跑。大夏天的中午也不在家里休息,因为怕宝玉和湘云因为金麒麟发生点什么事儿,就跑来查探,遇见袭人就问:“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
袭人还没跟宝钗汇报完,就看见老婆子来说金钏跳井的事情。宝钗当时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书中写,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袭人好歹还为金钏滴了两滴眼泪,宝钗竟然毫不犹豫地就急忙就跑去安慰王夫人了。
这是作者很狡猾的一种写法,他把薛宝钗来安慰王夫人写得很自然,读者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只要结合上面关于金钏之死的分析就会发现,奴婢自戕对贾府来说是一件巨大的丑祸,不仅会损害贾府宽柔待下的仁厚家风,而且还牵扯到贾府内部的伦理道德问题,带了一层父子乱伦和男女风月丑祸的阴影。
薛宝钗虽然在贾府整天非常积极活跃,到处管闲事。可是她的身份不过是王夫人的外甥女,一个外四路亲戚家的女孩儿,还是个待字闺中的黄花大闺女,本身她们一家子常年赖在贾府不走都是不合情理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遵循规矩礼法的好姑娘,她听了这件事之后,正确的做法有两种:上策应该是立刻躲开,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和王熙凤、林黛玉、三春一样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中策是从大观园出去,到东北小院找她的母亲薛姨妈,把这件事告诉薛姨妈。虽然薛姨妈是个昏聩无能没主意的人,但是宝钗精明,她可以教薛姨妈一篇说辞,让薛姨妈出面去安慰王夫人,帮王夫人去善后这件事,因为这是商量关系到贾府家族的家务事,就算送人情也应该由长辈出面。
下下策才是她自己上赶着主动去找王夫人,踩这个臭泥潭。这从礼法规矩上看是都错误的做法,但是从利益上看是薛宝钗向王夫人表忠心,献殷勤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宝钗在利益面前总是很双标的,规矩礼法也忘了,人性道德也不管了,她直奔着自己的目标,达成目的就高兴了。
很多读者还有个很深的误会,认为宝钗并不知道金钏的死因,所以才会去安慰王夫人。其实宝钗从一开始就能大概猜出金钏的死因,与宝玉有关,与风月有关。
不要忘记宝钗在贾府搞情报的能力是一等一的好,她时刻关注着贾府的一切风吹草动。
宝玉屋里的三等丫鬟小红她一清二楚,听声识人,王夫人屋里的大丫鬟金钏,可是她曾拿二手衣服结交的对象,她岂能不了解金钏是个什么样的人?
金钏美貌活泼,性格轻浮,和宝玉关系很好,眼看着就是王夫人送给宝玉的小妾头号人选,宝钗对此一清二楚。
金钏被王夫人撵出去到投井,再到被发现,其中过了好几天的时间。王夫人撵金钏生气暴怒,又打又骂,动静不小。王夫人屋里的丫鬟很多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薛宝钗肯定也早就得到了消息,她在王夫人屋里收买的可不止金钏一个丫鬟。
就连贾琏挨打,都有人跟宝钗汇报,王熙凤刚刚从贾母屋里出来脸色不好,薛宝钗也能了解;她连林黛玉平时吃的药方子、大观园的修建图都能查阅到。
何况这种和宝玉切身相关的大事,宝钗早就知道金钏是被王夫人“荡妇羞辱”,打没了做人的根基,所以才羞愧投井的。
但是,她丝毫都不介意自己一个闺阁少女,和这种男女丑祸联系到一起会影响名声。
三、薛宝钗利用金钏之死向王夫人献上“投名状”,王夫人利用她还要给一个下马威。
薛宝钗正是特别清楚金钏之死的原因,并且特别明白金钏之死带来的恶劣后果。所以,她才要不管不顾地来趟这一趟浑水!
因为她看准了这是个非常好的时机,是她向王夫人表忠心的时机。这时候的王夫人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正需要人雪中送碳,可惜连王熙凤都躲得远远的,连个落井下石的仇人都不掺和!
薛宝钗的及时出现,简直让王夫人眼前一亮!好家伙,总算有人不嫌弃愿意来帮她,还是个聪明能干的外甥女,王夫人顿时就有了膀臂的感觉。
所以王夫人看到宝钗来了,她主动提到了金钏跳井的事情。如果她真的对宝钗好,完全可以不跟宝钗说这件事,因为这是贾府的家丑啊,还关系到宝玉的家丑!关系到风月的丑闻,她完全可以闲话两句就把外甥女打发走的。
让孩子远离是非,这才是正经亲姨妈该有的态度!然而,王夫人没有!她就要拖宝钗下水。
王夫人看透了宝钗就是为金钏之死来的,她要利用宝钗,就要给宝钗表现的机会。她开一个头,把金钏之死轻描淡写,只字不提事情真相,也不牵扯宝玉,就是给宝钗指一个大方向,下面就让宝钗开始发挥表演。
宝钗果然没让王夫人失望,三言两语就把王夫人满身的罪孽洗的一干二净,刽子手变成了“慈善人”。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金钏她年纪小,还不知道王夫人一句“下作小娼妇”把她撵出去之后要面临的残酷境遇。
作者没有写出来,但是一点儿也不难猜测。金钏作为王夫人和贾政的丫鬟,被扣上勾搭宝玉的荡妇帽子撵出来,比晴雯的“狐狸精”还要严重,起码晴雯是宝玉的丫鬟,是老太太给宝玉的。
贾府里的奴才们不顺心了会把人贬得连畜生也不如。晴雯被撵出来之后,还受了她哥嫂很多难听的话,金钏被撵走之后,不仅丢了饭碗,也难免被母亲责骂,被邻居指点。
一个老爷夫人的丫鬟勾引小公子,可真是足够劲爆的丑闻了。琏二爷那么好色,都还不敢和他爹贾赦的丫鬟真的有什么事儿呢!
据传播金钏投井消息的老婆子说:“前儿不知为什么撵她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她,谁知找他不见了。
”这个“不知为什么”是假话,因为当着袭人和宝钗不方便说金钏是背负“荡妇羞辱”跳井的,但是金钏在家里只是哭,没人理会却是真的,她的寡母和家人也都放弃她了,并且觉得她很丢人现眼。
金钏这才知道自己没活路了,嫁人也没指望了,未来一片黑暗,就算将来嫁到外面去,在封建社会,背负了这种恶名的姑娘,可能也会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金钏如果能舍弃尊严,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多姑娘,也能过一辈子。可是她跟了王夫人十几年,是体面的“副小姐”,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所以,金钏真的是被王夫人一句话逼死的,她在用生命反抗王夫人,这才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等级压迫和礼教吃人。
当然,薛宝钗说金钏是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是站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角度来说的。
她觉得金钏作为一个丫鬟,就不能算是个人!别说她犯了错,就是没犯错,主子打骂一顿出气,或者给些屈辱寻开心,也是天经地义的。不仅不应该委屈生气,还应该体谅主子,并且最好能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才是真正的好奴才的样子。
她的这种思想观念,在平儿被王熙凤打了之后又展现过一次,她对平儿说:“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她多吃一口酒。她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她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曲,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
在薛宝钗心中,奴才就应该做好奴才的本分,想要活得更好就得讨好主子,主子的雷霆雨露都要恩惠,比如花袭人那种,能献身陪宝玉云雨,能挨窝心脚都不言语,才是好奴才得样子啊。
薛宝钗虽然是个主子小姐,但出身低微,还不是一样在贾府攀附权贵每天看人眼色曲意奉承吗?贾母也经常明里暗里给她没脸,她还没气地跳井,金钏凭什么跳井呢?
薛宝钗心里的潜台词好像是这样的:我薛宝钗一个堂堂的千金小姐都要为了生存不顾尊严,金钏一个奴婢丫鬟居然敢把自己当个人,要起脸来?
可薛宝钗似乎是忘了,金钏被撵是因为她和宝玉调情,她想当姨娘攀高枝,而她经营金玉良缘也不过就是在攀附权势,在争取做宝玉的妻子呀。
这不就是传说中那种典型的双标言论:“自我以上人人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奋斗逆袭各凭本事。但自我以下就应该阶级分明,金钏她一个奴婢,就该安分守己,懂规矩,否则就是该死的。”
在双标的薛宝钗看来,金钏之死完全可以按王夫人的说辞开脱,既然宣称金钏犯了错被撵出去,她居然还敢寻死,这不是给主子难堪找麻烦吗?这不是糊涂的丫头又是什么呢?
薛宝钗这样评论金钏之死,虽然现代的读者听上去冷漠无情没人性,但王夫人这个封建统治阶层的当家主母听了就觉得入情入理,十分受用,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里。
薛宝钗真正的可恶之处在于,她三言两语抹杀掉了金钏用生命换取的清白和尊严,她把金钏这样一个烈女子,贬低成一个一文不值的糊涂的奴才,她根本就没把金钏当成一个人,一个可以有尊严的人。
她只有尽可能的贬低金钏,把金钏踩在脚下,钉在耻辱柱上不能翻身,才能维护王夫人作为当家主母女主人的权威和地位,这就是薛宝钗献给王夫人的“投名状”,也是她在吃金钏的“人血馒头”。
宝钗不顾一切赶来,就是为了帮助王夫人成功把害死金钏的事实扭曲成合理化的状态。她还给王夫人加油打气:姨妈你是高高在上的主子,一个不懂事的卑贱丫鬟死了就死了!多给她家几两银子,她的家人照样对你感恩戴德,否则就是她们全家都不懂事!
薛宝钗成功了,王夫人很满意她的洗白公关手段。可是王夫人也看到了薛宝钗为了权利颠倒是非黑白、不择手段的心机城府。这样一个女子,又饱读诗书有文化,虽然好用,但可比王熙凤更难掌控啊!
于是,王夫人就给了薛宝钗一个下马威:要她两件衣服给金钏做寿衣!
可别搞笑了好吗?一个国公府的当家主母,每年都赏给很多丫鬟自己的衣服,如果王夫人真心忏悔,并把金钏儿当女儿,她再拿自己两套自己年轻时候的衣服给她有什么不可以呢?她既然信佛,又这么大年纪了,难道不应该更要行善且不忌讳?
荣国府里还养着一群针线上的人,这种夏天的家常衣服一天半天做出两身来根本不是什么难事。明清时期的成衣铺子有的是,不过几两银子就能买到从里到外一身上好的绫罗绸缎衣服。哪里用得着巴巴的问家里的千金小姐要衣服给丫鬟当寿衣?
王夫人她攀扯王熙凤和林黛玉更都是胡扯,王熙凤身材苗条,体格风骚,林黛玉更是瘦弱美女,而且她的生日是二月。
金钏本来就是个微胖的,生前就穿薛宝钗的二手衣服,如今她死在五月端午前后,尸首在井里都泡发了,怎么可能穿得上王熙凤和林黛玉这俩瘦子的衣服做装裹?
王夫人就是故意的,这个比后妈还要恶毒一百倍的姨妈,要逼着薛宝钗看看她到底能对自己言听计从到什么程度,还故意恶心兮兮的问:“难道你不忌讳?”我的天哪!如果是正常亲姨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外甥女?不怕被妹妹妹夫啐一脸吗?
当然了,薛宝钗也是自作自受,这个下马威也是她上赶着求来的。她不但献上了自己的两身新衣服给金钏做寿衣,还巴巴的跟着王夫人派去取衣服的人一起又送过来。
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
王夫人派了两个人跟着宝钗去拿衣服,宝钗为什么还要自己再来一趟?蘅芜苑离王夫人屋里至少来回二三里路,薛宝钗是真的不怕把脚走大了吗?
并不是!她既然已经踩了这个臭泥潭,其实也就无所顾忌了,干脆昭告天下,她自己已经参与到王夫人处理贾府家务事中来了,包括这种严重的家丑都不避讳她。
这样可以提升她在贾府的口碑和地位,更方便她经营“金玉良缘”了,大家都知道太太已经让宝姑娘参与处理家务事了呢!
宝钗一贯喜欢做这种表面功夫的,后来宝玉挨打,她也是大夏天大中午的打了好几个来回,亲自托着棒疮药,大张旗鼓的走了大半个大观园来送药。闹得人尽皆知她们薛家有好的棒疮药!都知道她关爱宝玉!
而宝钗这一趟来,只靠察言观色看王夫人和宝玉的情状,就知觉了八分,更可见她原本就对金钏之死因心里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