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三平调的优缺点

惭愧惭愧,到现在来和大家谈论这个事情,按道理来说我应该和大家说更加高层次的东西了对吧哈!我开始以为大家都不会有问题,但是我看很多人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今天主要给大家谈三平调,三仄尾因为也是允许的,古诗词中也有存在,所以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就过了哈。
今天梗少玩一点了哈,说正经的。

网上的文章大同小异,都逃不出“音韵”这个关键词。
都是说三平调不好听,举的例子也都差不多: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没错,是音韵问题,大家都说,诗歌首先要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也是平仄存在的一个原因,而三平调则会使三个字读起来和平抑,没有起伏,无法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春光飞花归幽居。
七个平声字,七平调,不管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按拼音来看还都是第一声的字,读起来好听吗,一点都不朗朗上口。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读起来那么低平,根本不起伏,声情是不是就非常低沉?
大家似乎都在说三平调的坏处,怎么怎么不好,有怎么这么的后果......
你那辩证客观的态度哪去了?
我告诉大家,好坏都是相对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别拿其他错误的价值观例子无脑抬杠)。
三平调难道只能一坏到底,就不能有点它自己的好处了吗?
正是因为三平调的低平,所以它的声情非常低沉掩抑,这不是可以用来表达凄凉悲伤的情感吗?
没错,给大家看一个格律非常特殊的词牌:
《寿楼春》
平平平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平(韵)
平仄仄(句)平平平(韵)
仄仄平(豆)平平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句)
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句)平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平(韵)
平仄仄(句)平平平(韵)
仄仄平(豆)平平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句)平平仄平平仄平(韵)
是不是从没见过这么奇葩的诗词格律?明目张胆地让你填三平调四平调甚至五平调。
可是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格律,使这首词的声情是极其的悲伤低沉,曲调极其掩抑凄凉,所以这个词牌最适合用来干什么?
悼亡。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宋·史达祖《寿楼春》
史达祖的这首《寿楼春》,就是用来悼亡的。
还有,讲到这个词牌再强调一下,不要看词牌填词,要看曲调填词,填词前先去了解一下这个词牌适合填哪种感情再下笔!
不要看到《寿楼春》,“寿”,哇!天助我也,劳资刚好就要去祝寿,以词祝寿hihihi我真是太聪明啦!不懂的人还好,但是送给明白人我保证他会很高(sheng)兴(qi),如果在大庭广众下你要展现才华,然后有一个人当众和你抬杠,后果自己品。。。
所以,我们一定要辩证,客观,全面,准确地来看待问题,不要听风就是雨,传统的东西该打破的还是应该打破的。大家都说三平调不好,然后就往死里认为三平调不好?万物存在即为合理,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纵然它可能有坏的影响,但是,世界上哪有坏透的东西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家的认知自然就不一样,就像我这篇专栏,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你大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选择借鉴学习还是持自己不同的观点都可以,但是不要无脑抬杠,瞎带节奏!
对于三仄尾的话,诗词格律中没有硬性规定,还是允许的。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宋·陆游《自嘲》
首先先分析一下颔联的格律啊: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二四六分明”、“平仄相间”的规则,上联二四六字平仄分别为“平,仄,仄”。但是,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对句相救拗救法。
按道理,最标准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陆游的这句诗上联第六字应该写平声字,但是却写了一个仄声字“到”,然而,看问题要全面,你看下联的第五个字,标准应该是仄声,虽然按道理来讲可平可仄,但是由于上联第六字用了仄声字而不是平声字,所以为了进行拗救,下联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字,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对句相救拗救法,而且陆游还很好心地把下联第三字和下联第五字拗救了一下,虽然不用拗救也没关系,但是这种联动拗救是非常巧妙的,也就是说下联第五字,同时“救”了上联第六字和下联第三字的“拗”。
这个“骑驴两脚欲到地”,从“犯孤平”上看已经算是一个奇怪的句子了,你用五连仄,但是整句看来并不犯孤平,这是合并说,但是如果认为七言律诗是五言律诗在每句前加上两个字的话就是切割说,“骑驴”尚且抛开不看,“两脚遇到地”连平声字都没有,简直不是“犯孤平”是“犯无平”?大错特错!但是观点因人而异,我倾向于合并说,因为这种切割说犯孤平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几句的格律的都是情理之中,所以从格律分析来看的话,这是七言律诗没错。
这也是很典型的一个“三仄尾”,你看那个“两脚欲到地”,标准五个仄声字,五仄尾,更加奇怪。
但是我对于这种三仄尾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因为这么多陡促的字放一起读起来还是有点怪异的对吧。
当然,我们的认知肯定有冲突,大家一定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被我节奏带走了就认为我说的肯定是金科玉律,觉得完全正确了。

要辩证,客观,全面,准确地看待问题。
(每天一个大道理)
最近在很多网站上看到很多诗词博主写这些关于诗词格律与创作的文章,漏洞百出,下面还一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那疯狂打call,而那些小编也是,一知半解,一下就露怯了,我在评论区指出,很恭敬的那种,很少回复我,要么就是无脑杠精瞎杠。
我们不能再圈地自萌了,别的我不说,中国的艺术,唯有诗歌是远远超越国外的,你像小说戏剧,我们有汤显祖,曹雪芹,但是国外有莎士比亚,只能说是能够分庭抗礼。但是我就不信国外的诗人能够比肩唐宋词人甚至是近现当代诗词学大家!!!
这点文化自信还是要有的。
我之前从来都是开个2G,自嗨,现在好一点了,偶尔开个3G给大家分享一些诗词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我觉得这样下去中华诗词绝对会被那些找事情的无脑杠精们,一知半解的节奏带师们给败得一塌糊涂!!!
有能力的,志同道合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开个4G,甚至5G,把这门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积极引导,答疑解惑,巩固文化,造福子孙!!!
啊啊啊我终于是五级号啦!但是我莫dei硬币了·-·
求求你们行行好,给人家一过硬币吧(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