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之役收缩战线是石田三成制定的决策,而非黑田官兵卫
1592年七月下旬,丰臣秀吉的首席军师黑田如水以养病为由从朝鲜回到日本,当他来到九州的名护屋城时,并未见到主公丰臣秀吉。
经留守名护屋的德川家康说明,秀吉已经离开名护屋去了大阪。缘由是当年7月时,所在大阪的秀吉生母大政所已经病危,秀吉听说消息后很想回大阪看望母亲,但怕离开名护屋以后,就无法第一时间获知朝鲜战事,秀吉陷入犹豫。
到7月22日时,秀吉终于决定从名护屋出发,把这里事情托付给德川家康、上杉景胜等关东大名,但在途中大政所已经于大阪去世,秀吉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出自《多聞院日記》)
此刻秀吉陷入悲痛之中,对入侵朝鲜和明国的热情也降下不少。届时秀吉的弟弟、母亲都去世了,世界上也少了两个为丰臣秀次说话的人。(详见《丰臣秀次之死》那篇文章)
刚回到日本的黑田如水原本要和秀吉汇报朝鲜情况,现在他也不好直接去大阪。

届时身在日本的黑田如水不知朝鲜半岛局势有了新的变化,他离开朝鲜后没多久,他的儿子黑田长政和立花宗茂前往平壤城和小西行长讨论战线问题时,明军突然出现在朝鲜,并于7月17日凌晨向平壤城发起了进攻,所幸平壤城的日军粉碎了明军的这次攻势。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由此成为首批和明军交战的日军将领。(出自《黑田家谱》)
原先负责侵攻半岛的日军将领们基本都看不上明军的战斗力,甚至认为明军战斗力比朝鲜人还弱,虽然第一次平壤之战明军失败,但仍给日将尤其是小西带来极大震撼。
朝鲜史料《寄斋史草》载:贼亦见天兵声势,为之敛避,不出焉。意思是第一次平壤之战后,小西行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出城打劫了。

相对的,平壤之战的失败让明国也见识到日军并非一支弱军,并加强各地的戒备。《皇明通纪》:朝议震动,请止登莱、天津、旅顺、淮阳所在,添募设防。
明军来袭后没多久,朝鲜义军和官军接着尝试夺回平壤,小西行长又与他们进行血战。虽然打退了朝鲜人,但连番征战使得小西精疲力竭了。
小西行长将战况告知全军总目付石田三成,石田三成等日军高层料到明军一定不会就此罢手,在八月上旬石田三成召集日本远征军军长们在汉城开会,这是自八道国割以后日本大名们再次聚在一起。
讲到这里,提一下2014年的日本电视剧《军师官兵卫》里对这段军议的情节,会议上足智多谋的黑田如水指出日军在朝鲜面临后勤不足等问题,所以应该将战线收缩至南方。而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却冥顽不化,依然要坚持攻打明国。
这当然是电视剧《军师官兵卫》虚构情节,因为这时黑田如水早已因病回国,再来到朝鲜得到来年,所以黑田如水当时根本不在汉城。
而剧里所谓的“黑田如水提出收缩半岛战线方案”,恰好在历史上这方案正是石田三成提出的。(出自弗洛伊斯著《日本史》)这部剧为了突出主角黑田如水的机智,不但移花接木,而且丑化了石田三成。

会议上,其他军团长大多都赞同石田三成的方案。有的大名还提议直接撤退到半岛最南部的釜山。但有个叫加藤光泰的将领这时说退到釜山,那岂不是之前的仗都白打了,这么多占领土地就直接放弃。(出自《加藤光泰军功记》)
加藤光泰还批评在场将领害怕明军,他提出就应该和明军死耗着。石田三成则说后勤线被朝鲜义军破坏,没粮食怎么耗。加藤光泰就说吃沙子不就行了。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无语,石田三成便质问:沙子怎么能吃,你先演示给我看。加藤光泰自己也笑了,然后就不做声了。(出自《加藤光泰军功记》)

不过三成和众将觉得加藤光泰的话也有道理,虽说要收缩战线,但是收缩到釜山,也默认之前的战果都白废了。接下来他们再想再收缩至汉城吧,但汉城以北的领土也是辛苦打下的,一些大名也仍舍不得。会议最终确认战线最前沿还是平壤城和咸镜道。(出自《日本战史》)
石田三成让小西行长的弟弟回到日本,代他们跟丰臣秀吉说明形势,劝秀吉打消放弃征服明国的念头,秀吉也同意了石田三成等人在朝鲜的战略布置。
军议结束时,石田三成发现有两位本该到会议的人现在缺席,第一位就是加藤清正。因为第二军的加藤清正和锅岛直茂远在女真部落作战,所以无法来到汉城开会。石田三成的职位是军目付,军目付专门负责给秀吉汇报朝鲜各个大名表现和情况,三成由此以未参加会议为由记了清正的过。(出自日文维基百科)
没有史料证明在出征朝鲜前石田三成和加藤清正有过节,而这件事是加藤清正痛恨三成的开始,再加上三成包庇小西的错误,引起清正的极大不满。
第二位便是黑田如水,石田三成质问黑田长政你爹身为总军监就这么离开朝鲜了,跟太阁报告过没有。黑田长政解释他父亲确实没有跟秀吉报告,是因病回国。电视剧《军师官兵卫》里黑田如水回日本是三成挑唆,专门来陷害如水而下的套。历史上是如水自己要返回日本的,跟三成无关。但秀吉事后确实因为如水擅自回国而严厉地批评了他。(出自《黑田家谱》)
三成执行秀吉的规则不但过于死板,而且有时候对人是双重标准。比如对小西行长等人的错误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导致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将领痛恨三成。
这件事难以判断谁对谁错,三成很有问题,但不代表清正、长政等人就是好人。加藤清正、福岛正则这两人还污蔑石田三成和秀吉年轻的妻子茶茶有染。(出自《壬辰战争》)这比起三成对他们的污蔑那简直就太离谱了。

汉城军议结束后除了调配一些兵力驻扎在平壤、开城、汉城及附近,日军还是以清剿各道义军为主,会后日军各军团回到所负责的辖区。
下面仔细分析下这次汉城军议对后来战局的影响,其实日军在半岛战线本质上没有收缩,这次军议结果只是正式确认不会再进军明国,还有放弃对全罗道的侵占。不再负责打全罗道的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的第六军则负责镇守开城。(出自《黑田家谱》)所以在半岛的日军处境依旧危险。
加藤清正第二军所负责经营的咸镜道以北是女真地盘,虽然女真人很彪悍,但当时由于努尔哈赤崛起,女真各个部落处于内战,无暇去管朝鲜,所以日军不用担心女真。
而小西行长负责的平壤城仅距离明国100公里,而距离大本营汉城260公里,就是平壤到开城都要170公里。明国不但距离更短,而且明军骑兵多,速度更快。日军不但步兵为主,而且别忘了,还有各道义军纠缠,所以一旦平壤被攻打,日军及时增援都是问题。(后面真的验证了)

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等人试图将平壤到釜山组成一道防御链,而这个防御链很容易被撕碎。
造成日军现在这般窘境的人恰好就是丰臣秀吉,他投入了15万人大军用来入侵朝鲜,这个军队数量看似很庞大,但这兵力不算多,都可以算非常少,这不得不提东亚历史了。
660年,唐灭百济战争,唐帝国派出当时最精锐将领苏定方统领水陆军10万人出战,苏定方就是横扫西突厥那位老哥。新罗也出兵5万人,最终15万人规模的唐—新罗联军推平百济。李氏朝鲜的体量也远不是百济能比,7世纪时半岛有几个国家,百济只是其中一个小国。(出自熊武一编《军事大辞海》)

10世纪时,压制北宋,雄霸北方的辽国分三次入侵高丽,第一次辽圣宗用80万人大军出征,除了换来高丽名义称臣,本质上还损失了领土,让高丽将疆域扩张到鸭绿江边。后面两次战争仍是辽圣宗发起。第二次他出动了40万人大军,这次依然没啥战果,第三次10万人大军出征按照史料记载最后被高丽打得只剩下千余人。(出自《辽史》《高丽史》)

13世纪时,横扫欧亚,碾碎宋金的蒙古帝国将高丽打服,出兵整整九次,每次动员数万人,时间跨度从1231年到1273年共44年。(出自《元史》)而且高丽没有南宋那般广阔的疆域用来做战略纵深。(南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出自百度百科)。
所以秀吉只用15万人来征服半岛是根本不够用的。而且日本是小国,当时日本比现在更小,没有北海道和冲绳(琉球),只有三个岛。毛利辉元以为朝鲜疆域还比日本广阔。(出自《严岛文书》)

然而光八道国割命令下来,15万日军就分散了,还有多少人可以用来扩充战线?朝鲜王朝八道现在日军能占领七个道(剩下全罗道),都是奇迹了。
在日本战国时代,秀吉降服岛津家动用了27万人,消灭北条氏政用了24万人(这些战役可以详见我之前文章)。当时秀吉不会不知道朝鲜远比岛津和北条这样的大名领土要大得多吧。总而言之这就是秀吉的失误。
到时候日军对明军都发挥不了兵力优势,首先明军不用像日军那样将军队分遣到朝鲜各个道,更没有朝鲜义军和李舜臣的困扰。所以我说日军在半岛的防御链很容易被撕碎,这并不夸张。
丰臣秀吉同时代的西班牙、英格兰人口比日本更少,但照样可以四处出击,这也不奇怪,因为古代日本一直属于后进国家,说直接点就是落后国家。即使到明治维新步入现代化后,日本在列强里也只算垫底水平,只能在东亚、东南亚当大爷,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海军,但同时代英国海军一年产出的战舰下水量就是全日本海军下水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