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甲骨文(四) | 从、比
当一个人,遇见了另一个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倏言忽语】
“从”属于会意字,象二人前后相从之形(大多面朝左)。本意为跟随,引申为顺从的意思。金文的“從”左边加“彳”(现仍有“彳<chì >亍<chù>”一词,徘徊之意),下部加“止”,奠定了繁体“從”的字形基础,表示和行走有关。演变至小篆,“彳”和“止”合并为“辵”(chuò,后多变成偏旁“辶”),“从”在右边,统一面朝左。隶书、楷书基本沿袭金文的写法,现代汉语的简体字倒是直接回溯至甲骨文字形,字形简单,字义明确。除了cóng的读音外,还可读作zòng(古同“纵”)。【举例】“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常见字形】

资料来源:《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倏言忽语】“比”和“从”字形相近,象二人并肩之形,本意为亲近。引申为并列、比对的意思。“比”字的两个人通常面朝右,和“从”刚好相反,所以《说文解字》中才有“反从为比”的说法。从古至今“比”字的字形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要注意现代汉字的“比”和匕首没有半点关系。【举例】“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涉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常见字形】

资料来源:《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注:本人非专家学者,仅以此为乐。且甲骨文字解说争议颇多,各执己见。所述者在我,所思者在诸君。若能引得两三人投身甲骨学说,我之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