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盘点上海市及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母县

2022-09-07 12:18 作者:吴楚方音Official  | 我要投稿

上海市

上海市的母县是上海县(已撤销,今闵行区)

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置上海县,县治定在宋朝设立的上海镇(即上海老城厢,后来称为南市区,今已撤销,其辖地先后被并入浦东新区和黄浦区)。

1843年,上海开埠。

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而上海县政府暂未搬迁,寄治上海市内。

1933年,上海县政府迁至北桥。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派来的接受上海县的人员到达上海县三林乡(现属于浦东新区三林镇),上海县政府组成人员马上借三林镇南行街26号康姓私宅办公。后考察北桥原县府诸建筑损坏严重,需要重修,故决定先暂驻闵行镇,待北桥县府建筑修复后再迁回。

1948年,北桥的县府建筑修复完工,县政府成员从闵行迁回北桥原址办公。

1954年,上海县人民政府从北桥迁往闵行镇建设路1号(后为闵行三中所用)。

1958年,上海县人民政府迁往西郊哈密路1330号(现属于长宁区)。

1959年2月,上海县人民政府迁回闵行镇建设路1号。同年12月,成立闵行区,成立之初上海县人民政府未迁移,上海县府寄居闵行区。

1960年12月,上海县人民政府从闵行镇迁至莘庄镇张家花园(现莘建路201号)。

1992年12月,上海县撤销,与闵行区合并设立新的闵行区,新的区政府设在莘庄地铁站北沪闵路水清路口西北侧。自此上海县正式淡出历史舞台。

江苏省

  1. 苏州市

    苏州市的母县是吴县(已撤销,今吴中区、相城区)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于吴国故都姑苏城建立吴县,此后2000多年苏州城址未曾迁移。

    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地置长洲县,苏州附郭县增加到2个。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均隶苏州府,苏州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三县附郭的府。

    雍正八年(1730年),设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同里。

    雍正十三年(1735年),太湖水利同知改为抚民厅,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割吴县东山设太湖厅,加督捕衔,专理民事,隶苏州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厅,隶属苏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和苏州军政府。同年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

    1912年1月,江苏都督府颁令废府、州,并县、厅。同月,苏州改称吴县。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7月,省议会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

    1928年,吴县城区划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苏州市郊区(今虎丘区)。

    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1995年,撤消吴县,建立县级吴县市。

    2001年,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从此吴县结束了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

  2. 无锡市

    无锡市的母县是无锡县(已撤销,今锡山区、惠山区)

    前202年,始置无锡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驻地。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县级锡山市。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

  3. 常州市

    常州市的母县是武进县(今武进区)

    三国吴大帝孙权崇尚武功,曾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于嘉禾三年(234年)诏复丹徒为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恢复丹徒旧称,并分丹徒、曲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武进县置武进、阳湖两县,均为常州府附郭县。

    1912年,武进、阳湖两县合并为武进县。

    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区解放,武进县城析出建立常州市,武进与常州同城。

    1950年,析武进县设立常州市郊区(今新北区)。

    1995年,武进撤县设市。

    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

  4. 镇江市

    镇江市的母县是丹徒县(今丹徒区)

    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置谷阳县。

    前210年,改谷阳县为丹徒县,此后丹徒县先后为丹阳郡、润州、镇江府治所。

    1912年,废镇江府,丹徒县由江苏省直辖。

    1928年,改丹徒县为镇江县。

    1949年,镇江解放,分镇江县为镇江市、丹徒县。

    2002年,丹徒撤县设区。

  5. 南京市

    南京市的母县是江宁县(今江宁区)

    前210年,废楚金陵邑设秣陵县。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于楚金陵邑故址建石头城,改秣陵县为建业县,治所由秣陵关迁石头城。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建业县为秣陵县,又析秣陵西南置临江县。次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县名。

    唐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更名上元县,以唐肃宗“上元”年号为县名。

    五代十国,杨吴天佑十四年(917年),分上元县南十九乡、当涂县北二乡复置江宁县,从此江宁、上元县同城而治长达近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江宁、上元二县。次年废南京府设江宁县。

    1927年,析江宁县置南京特别市。

    2000年,江宁撤县设区。

  6. 南通市

    南通市的母县是南通县(今通州区)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五代初称静海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设县,为通州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其辖地直属通州。

    1912年5月,废州改县,为避与直隶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重名,改称南通县。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

    1993年,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

    2009年,通州撤市设区。

  7. 泰州市

    泰州市的母县是泰县(今姜堰区)

    姜堰由水而生,古时,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故称“三水”。又因三水汇聚,冲击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人指罗纹,又名“罗塘”。北宋年间,洪水泛滥,姜仁惠、姜谔父子仗义疏财,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了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古镇由此名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县。

    五代十国,南唐昪元元年(937年)年置泰州,治海陵县。

    民国初年,废州设县,泰州改称泰县。

    1949年5月,泰县解放,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县与县级泰州市几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

    2012年,姜堰撤市设区。

  8. 扬州市

    扬州市的母县是江都县(今邗江区、江都区)

    前223年,秦灭楚,置广陵县。

    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建江都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分江都县置甘泉县,因县西北有甘泉山得名,与江都县同治扬州府城内。

    1912年,废扬州府,甘泉县并入江都县。

    新中国成立后,分出江都县城区和郊区建扬州市,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地。

    1956年3月,江都县析出西境,建邗江县。

    1994年,江都撤县设市。

    2000年,邗江撤县设区。

    2011年,江都撤市设区。

  9. 盐城市

    盐城市的母县是盐都县(今盐都区)

    盐都区由盐城市旧盐城县演变而来,历史延续2000余年。

    前201年,置盐渎县。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改盐渎县为盐城县。

    1946年4月,为纪念烈士叶挺,将盐城县改名叶挺县。

    1949年4月,复名盐城县。

    1983年,实行市管县新体制,盐城县撤销,成立盐城市城区(今亭湖区)及郊区。

    1996年,撤销盐城市郊区,设立盐都县。

    2004年,盐都再度撤县设区。

  10. 淮安市

    淮安市的母县是淮阴县(今淮阴区)

    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1914年,清河县改称淮阴县(与直隶省清河县同名之故)。

    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今清江浦区),农村仍为淮阴县。

    2001年,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淮阴撤县设区。

  11. 宿迁市

    宿迁市的母县是宿豫县(今宿豫区)

    宿迁春秋时为钟吾国,秦置下相县。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宿豫县城被沂蒙山水冲圯,遂移治于下相城故址。

    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1987年,宿迁撤县设市。

    1996年,设立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城区、宿豫县。

    2004年,宿豫撤县设区。

  12. 徐州市

    徐州市的母县是铜山县(今铜山区)

    铜山历史悠久,尧封颛顼后裔篯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距今4000余年。

    周代,在此建吕国。

    春秋时,吕亡于宋,为宋彭城邑,即为称彭城之始。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置彭城县。

    东汉献帝时,曹操将徐州刺史部由郯城移治彭城,彭城始称徐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彭城县并入徐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增置铜山县,铜山县为徐州府附郭,因当时境内微山湖中的铜山岛而得名。

    1939年2月19日,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宣布将铜山县九区中的第一区(大致为今天徐州市鼓楼、泉山、云龙三区)析置徐州市。

    1952年,铜山县析出贾汪矿区(今贾汪区)。

    2010年,铜山撤县设区。

  13. 连云港市

    连云港市的母县是东海县

    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始置海州,治朐山县。

    明朝,省朐山县入海州。

    1912年,废海州,改置东海县。

    1925年,陇海铁路修到大浦港,新浦商业日趋兴旺。

    1935年,将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区域:临洪口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

    1938年后,日本侵略军两次轰炸海州,海州城几成废墟,许多居民搬迁至新浦,于是新浦人口骤增,达到5万。

    1948年11月20日,东海县境划新浦、海州、连云港、云台山地区设立新海连特区。

    1949年11月,设立新海连市。

    1961年,新海连市改称连云港市。


盘点上海市及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母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