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73年,人类重新认识石油

2022-09-07 12:17 作者:喜欢艾丽卡的汉斯  | 我要投稿

   每年的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从日出至日落,除了一些特殊人群外,所有的穆斯林在这一天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

   同时,这一天也是以色列的“赎罪日”,他们一整天都要不吃不喝,祈祷悔过,是全国的对休息日。

    但是就在1973年10月6日的下午2点,苏伊是运河东岸的防御工事,忽然响起了两声巨大的炸响——埃及“蛙人”部队事先埋藏的两个炸药包被引爆了。

   与此同时,准备已久的埃及军队从西奈半岛方向进攻,叙利亚军队也开始从戈兰高地方向进攻,数十万大军似乎有一种想要灭亡以色列的架势。

  第四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

第四次中东战争

萨达特,第四次中东战争主要发动者

    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这是一场先胜后败的战争。

   因为准备已久,埃及军队和叙利亚军队在战争初期把以色列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尤其是进攻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四天后就完成了几乎所有的战略目标。

    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军队都是被以色列打得灰头土脸的,结果这一次刚开始就打得很光彩。 

    可是他们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他们开始固守据点了,并没有乘胜追击。

   于是,以色列迅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本来就全民皆兵的以色列瞬间将军队人数动员到了40万;另一方面,站在他们背后的美国开始出手援助了。

    虽然埃及和叙利亚的背后也有苏联在源源不断地输血,但是打到中后期的时候,美国援助的效率要远远高于苏联。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收到以色列著名的“铁娘子”梅厄总理的秘密求援信后,开始发动了著名的“五分钱救援行动”,并且命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儿都飞往以色列”。

当时的尼克松虽然深陷“水门事件”,不过支援以色列没有半点含糊

   在面临全线崩溃的时候,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强力支援,再加上本来的彪悍善战,在战争爆发的一个星期之后,以色列军队便开始了战略反攻,埃及军队开始节节败退(叙利亚军队虽然也打得很惨烈,但是从一开始就没占到啥便宜)。

    但是,美国这一次拼尽全力的“拉偏架”,也彻底激怒了阿拉伯国家。

   这场战争,站在台前的是埃及和叙利亚,但在背后支持这两个国家的,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伊拉克、约旦  、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都派出了陆军或者空军参加战斗;此外,像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亚这种家底还算丰厚的国家还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援助。

   真可谓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失败,阿拉伯国家不愿意接受。而且,战场上打不赢,他们就把运气渐渐都聚集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在背后支持以色列这个问题上——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这个怨恨就不断累积,现在临近爆发点。

   连以色列都干不过,还敢和美国叫板?

   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决定不用枪炮说话,他们决定用自己手中最强大的“武器”实施报复。

  这个“武器”,就是石油。

   这场“石油战争”,阿拉伯国家早就想打了。

  自从发现了丰富的石油之后,一匹阿拉伯国家马上脱贫致富,但是石油产生的相当一部分利润,却一直不属于这些国家。

   那么这些利润究竟属于谁呢?属于“石油七姐妹”(Seven Sisters)。

   “石油七姐妹”是当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7家石油公司的称号,包括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这些公司利用当时很多石油资源国还是几名地或者半殖民地的状态,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所有在租借地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属于这些公司的,资源国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他们就像集齐了七颗龙珠的冒险家,像石油世界的神龙提出一个愿望:我要全世界石油的定价权!

   他们确实拥有了定价权。

   从1950年~1973年,“石油七姐妹”把平均价格牢牢压在1.8美元一桶的水平——这个价格只是同时期煤炭价格的一半。

   为了针对“石油七姐妹”,中东主要产油国在1960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就是著名的“欧佩克”(OPEC )。

  不过因为内讧等各种原因,“欧佩克”在成立后的13年里,始终斗不过“石油七姐妹”,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欧佩克”好不容易在1973年1月把价格抬到了2.95美元一桶。

   属于“欧佩克”的机会终于来了。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刚好是“石油七姐妹”和“欧佩克”进行新一轮石油定价的时候。

  双方的谈判地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作为战争爆发的额外担忧和体谅,“石油七姐妹” 当时提出方案,每桶石油价格抬高15%,也就是45美分,但是被“欧佩克”的谈判代表拒绝。

  10月16日,已经感到不妙的“石油七姐妹”的谈判代表们,等到了“欧佩克”开出的涨价方案:以伊拉克为首的海湾6个主要产油国,决定单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到5.11美元,上涨幅度达到了70%。

    这一次,面对组团的阿拉伯国家,“石油七姐妹”实在是没办法了——结果这还只是开始。

   10月17日,产油国家的石油部长又聚集到一起开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只有一个:怎么才能用实际行动去支持正在前线和以色列苦战的埃及、叙利亚?

   伊拉克提出了直接反击的方案——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其他国家拒绝了这一行为,他们拿出了一个“慢慢磨”的方案:以1973年9月的石油产量为基准,之后每月的供应量削减5%。

   到这里是不是该降下帷幕了吗?不,还没呢!

   这个每月削减5%供油量的方案似乎并没有对美国造成所谓“震慑”作用,恰恰相反,美国在10月19日宣布的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这个火上浇油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那些产油国。

    利比亚当天就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第二天,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宣布向美国和某些参与到行动的国家开始禁运石油。

    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全世界每天的石油供应量一下子就减少了500万桶。

   这就结束了? 不不不,还有最后一击呢。

   1973年12月下旬,“欧佩克”宣布把石油价格提高到11.65美元一桶,是1973年1月价格的4倍。

   全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了。

    习惯驾驶大排量汽车的美国人在加油站排起了长队,他们所面临的不是少加点油的问题了,而是没有油可以加。

加油站外竖起了“无油可售”的告示牌

 

出现于石油危机期间的“马拉汽车”

    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因此下降了14%,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75%。

   紧跟美国步调且本身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更是陷入的困境,工业总产值下降了20%以上,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25%。

   但是让日本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石油危机,很多美国人改变了开大排量汽车的习惯,“丰田”等小排量日系轿车迅速打入美国市场,并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的前提下,西方阵营也出现了分裂。

   1973年11月,欧洲国家宣布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国家,于是阿拉伯国家把欧洲国家(除荷兰外)从黑名单中删除。

  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撑不住了,宣布站到阿拉伯国家一边。

  但是石油禁运和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不可避免。

   从北美洲到欧洲,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长达10年的“滞胀期”。

   中东产油国因为减产和禁运,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欧佩克”经此一战,将大量石油租借地收为国有,并夺回了石油的定价权。

   从石油提价的结果来看,他们是大大的赢家。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1971年,沙特阿伯的财政收入为14亿美元,但是在石油危机爆发后却超过了1000亿美元,因为石油提价带来的滚滚财富,让你一批中东国家一夜暴富,从此开始发展提速。

   

   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后续影响,还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

   首先,美国意识到再这样“拉偏架”支持以色列点炸中东火药桶的话,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于是美国开始大力推进双方和解。

  1978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美国的调停下,暂时和解,签署《戴维营协议》 。

  其次,西方国家终于清醒认识到自己可以主宰石油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美国的协调和策划下,1974年2月,世界上的各个主要石油消费国成立了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也就是“国际能源站组织”。

   这个组织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各国的石油自给能力,在发生石油危机时,可以一起使用石油,节约能源——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再被“欧佩克”牵着鼻子走。

   用这一招,美国算是有了先见之明。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 

   毫无疑问,在完全可以代替石油的新能源出现之前,围绕石油的明争暗斗将继续持续下去。


【写作不易,但愿过审,谢谢!】

1973年,人类重新认识石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