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讨论——短回答篇(一)
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就能进行讨论,所以我把它们归到一起,进行解释。实际上,这些问题,对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大都无关紧要,登月的视频内容,真实性更是存疑(可能是现代高清修复补帧的产品),当然也没法简单分析,就得出阿波罗计划是造假的结论。所以,我的回答,是给这些问题提供了解释,至于实际是怎么样的,只能穿回去问当时的美国人了。

Q1、登月的旗帜为什么会飘扬?
A1、因为在高真空环境下发生振动。
Q1.1 那为什么不是简谐振动,是不是因为空气的原因?
A1.1 据称旗杆不是刚性的,美国国旗的飘荡方式类似于阻尼振动(废话)
Q2、为什么登月照片里没有星星?登月舱段起飞降落也没有火光?
A2、月壤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极强(在地球上都能看见),拍摄的照片,是调整了曝光时间和曝光度的。
Q3、为什么日本的“月亮女神”探测器没有拍到阿波罗登月基地?
A3、(以下来自百度百科)月亮女神为一个三星系统,其主卫星“辉夜姬”上搭载的星载相机分辨率仅为10米,且“月亮女神”的飞行轨道高度为100千米,月球表面物体半径至少大于50米才能被分辨出来。而“阿波罗”15和17号着陆器及月球车的半径或最大尺寸约为3米左右,“辉夜姬”传回的图像中很难分辨月球车和着陆器的痕迹。
Q4、为什么宇航员有多个影子?
A4、宇航员在登月舱附近活动,登月舱是多边形,反射太阳光。(如果在摄影棚里拍,就连我都知道太阳只有一个,难道会拿很多灯去照??)
Q5、为什么宇航员跳的不高?按理说,人能在月球上跳的非常高啊?
A5、舱外航天服很重,可能达到80公斤(像坎巴拉里的,能承受1000度高温以及长达上万小时舱外活动,还只有几斤重的航天服根本是不可能的)
Q6、为什么宇航员和月球车开的都那么快?
A6、可能是摄像机机位的问题(拍摄者离得很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Q7、为什么美国拿到这么多月壤,研究成果却很少,反倒中国拿到一点点月壤,研究成果就很多?
A7、美国带回来了巨量月壤,但月壤是和宇航员一起送回来的,已经受到污染(比如月壤中有水的成分,但无法确定是不是宇航员生活产生的水),最终导致美国月壤在科研上置信度不高。我国则选用真空封装技术,确保了月壤样本的可靠性。
Q8、为什么美国阿波罗计划进展飞速(阿波罗8就直接绕月了,此前只是近地轨道)
A8、我也不知道当时美国人的动机(可能是争霸环境导致的),但绕地球飞行的技术难度,与距离几乎无关,所以没必要去飞高轨道。
Q9、为什么阿波罗计划落在海里(还有其它计划,也都落在海里)
A9、溅落在海中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反倒落在陆地上要用伞降-喷气系统减速,美国海岸线极长,即使采用溅落,也没有太高的成本;相较而言,中国俄罗斯都是陆地国家(岛链对中国的影响很大),没有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境外基地群,故采用在内陆着陆。
Q10、“土星五号”超重型火箭(文集封面)为什么不造了?
A10、土星五号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效率不高(荷质比低于美俄中所有主力运载火箭),造价更是相当于两艘航母。美国最新一代超重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已经准备发射了,采用的RS25*4发动机(猛犸doge),效率更高。

Q11、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要拒绝所有的采访,他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为什么其他的“月球漫步者”回到地球的时候,也大多深居简出,不再执行航天任务,反而开始信仰宗教和超自然力量?
A11、阿姆斯特朗的原话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忘记我是一名宇航员?”,可能是登月带来的巨大名望引起了他的不适。同时,当时对于范艾伦辐射带,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可能也不是很清楚(我瞎猜的,这种东西怎么解释清楚??)

Q12、为什么此后再没有登月?
A12、经济上吃不消,而且载人登月的价值不大(只登一两天有什么用),甚至还不如无人任务取得的科研成就多。严格来讲,太空计划,有价值的是“数据”,不是“月壤”,在月球上无人实验,或是把月壤带回地球,都能得到差不多的数据。
Q12.1、那为什么现在又要重返月球了?
A12.1、阿尔忒弥斯计划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先用火箭把补给品,空间站送向月球,再由SLS一次性发射“猎户座”号飞船(这和15年电影《火星救援》的规划很像)前往月球。然而,阿尔忒弥斯计划已经遭到反复推迟,计划的核心SLS运载火箭,至少要到年末才能首飞,加之最近的“顶石号”遇到一些问题,我们难以估计这个咕咕咕计划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NASA宣称,这次计划是火星载人登陆的预演,而不是仅仅为了月壤。
Q13、为什么阿波罗再入,没有“打水漂”?
A13、可能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水平。ps:正因如此,阿波罗的隔热大底用的材料是不同于一般载人任务的。
Q14、阿波罗溅落后,指令舱底为什么是黑色的?
A14、碳化层的原因,碳化层越厚,烧蚀材料消耗越少(可见我其它的文章)
Q14.1、那么为什么指令舱周围干干净净,呈现银白色?
A14.1、那可能是背风面,不直接受到高速空气冲击,文献显示,隔热大底达到2000度时,背风面最高温度仅600度,而且升温过程长达1500秒。所以背风面其实不怎么受加热。
Q15、为什么美国的火箭在倒计时结束前就点火了,是不是由于剪辑造假导致的?
A15、不是,美国确实习惯先点火,这样发射时火箭发动机工作已经趋于稳定,发射也更稳定,但是费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