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1898年,黄河洪水横扫鲁西大部分地区,连绵不断的大雨使得灾情不断恶化,据官方记载,天津以北地区有数十个村庄被水完全淹没,“十室九空”,损失极为严重。然而,1898年冬季过后,这种局面发生了逆转,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北的山东、直隶、山西和河南,西北的陕西和甘肃)都很少降雨,甚至滴雨不下,干旱威胁着这里的百姓。
1896年,当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奏称:“自光绪八年黄河桃园决口以来,或一岁一决,或一岁数决。”1898年,黄河再次决口,“水势之大,灾情之重,从未有如今岁伏汛之甚者,溯自历城南岸杨史道口等处民埝漫溢后,各属报灾者纷至沓来。”“其水挟徒骇河而行,纵横泛滥,各州县平地水深一二尺至三四尺不等。”这次水灾波及历城、章丘、东阿、平阴、肥城、阳谷、汶上、郓城、茌平等29个州县。
继1898年大涝之后,1899年、1900年山东又连遭大旱。1899年清廷上谕称:本年夏秋以来,“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省被旱之区甚广。”据《续修济阳县志》记载:“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旱,日赤如血。”又据《清平和临清县志》记载:“二十六年,复大旱,饥。”据统计,全省受灾多达76州县。同时,山东又遭虫灾。1899年,“山东登、莱、沂、青四府,春间亢旱,二麦欠收。七月间,虫食禾稼净尽,粮价昂贵,较之光绪二年加倍,其被灾情形,登州以海阳、莱阳、招远为最;莱州以平度、即墨为最;沂州以莒州、沂水、日照为最;青州以诸城、安丘为最,饿殍枕藉,倒毙在途。”又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统计,1898年,山东受涝、风、虫、雹等灾的州县有61个,受灾村庄24131个;1899年,又有48个州县,7572个村庄受灾。
1899年3月3 日《山东时报》曾报道过1898年冬、1899年春旱灾的有关情况:“沂州至今无雨,粮价日贵,故人心更觉不安。”1899年6月21日,山东巡抚毓贤给清廷的奏折中也提到沂州府1899年春旱情况:“其沂州所属兰山、郯城、费等县,近较旱荒。”莒州是沂州府旱灾最为严重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州县。据民国《重修莒志•人物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春,莒境大荒。”
虫灾、瘟疫情况。当时,沂州府的虫灾主要发生在1898年尤其是1899年的夏秋间。如果说1898年的虫灾受灾区域尚局限在莒州一带的话,那么,到了1899年就几乎扩大到整个沂州府地区。因此,这一时期沂州府不仅虫灾区域越来越大,而且受灾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了1900年春天的饥荒和夏天的瘟疫。今人编《临沂百年大事记》、新修《临沂地区志》及临沂市档案馆编《临沂近代灾情资料》均记载:“(1899年)秋,沂州府属虫灾严重。自入夏以来,莒州、蒙阴、兰山等地即有虫灾发生,食谷叶几尽;其中莒州粘虫为甚,不数日繁衍遍野,厚积寸余,道路间几不容足,未及浃旬,竟成赤地。至7月中旬方消失殆尽。莒境内田禾被食尽,致使秋粮颗粒无收,大饥荒。”
1899年前后的旱灾、虫灾、瘟疫,几乎遍及沂州府全境,给沂州府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不仅“府城内日有饥民倒毙”,而且莒州、费县等州县“乡村贫民多有饿死者”,尤其郯城县境内,更是“哀鸿遍野,饿毙者不计其数”。
在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清政府的赈灾救济力度比较小,也没有取得大效果。山东农民应该怎么办?只能自救。他们自救的方法就是向日子过得比较好的人群那里获得物资。
那么什么人群日子过得比较好?1897年,德国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并且获得在山东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很多德国商人来到山东开设工厂,教堂。
当时义和团流传着是因为洋人导致了干旱,导致了天不下雨:“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那么,洋人是如何做到遮住了天呢?按照义和团的解释,是由于他们败坏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破坏了宇宙的平衡而导致“天庭震怒”,揭帖中列举道:“兹因天主、耶稣教,欺神蔑圣,不遵佛法,怒恼天地,收起雨泽”。要平息众神的愤怒,使天降甘霖,就要惩罚这些带来旱灾的罪魁祸首,“杀了洋鬼头,猛雨往下流”,“洋人杀尽,欲雨唤雨,欲晴叫晴”,“降下八百万神兵,扫除外国洋人,才有细雨”。杀尽洋人后,玉宇的和谐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才会得以恢复。
据《天津政俗沿革记》中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山东义和拳其术流入天津,初犹不敢滋事,惟习拳者日众。二月,无雨,谣言益多,痛诋洋人,仇杀教民之雨日有耳闻。习拳者日众。三月,仍无雨,瘟气流行。拳匪趁机造谣,云:‘扫平洋人,自然得雨。’四月,仍无雨,各处拳匪渐有立坛者。”
从这个方面分析,义和团杀害洋人和基督徒,抢夺洋人和基督徒的物资,其实是为了填报肚子,是为了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