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的水稻种植

2022-12-07 13:56 作者:志国评天下  | 我要投稿

小麦应该是世界第一主粮了,麦子根系发达,较为耐旱,因此种植广泛。麦粒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确实是人类的福音。第二大主粮应该是水稻了,不怕水淹的秧苗,为多雨地区提供了最佳的种植选择。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奇高,这是水稻种植的另一大优势。这是日韩等地区能养育稠密人口的主要原因。

水稻的秉性让许多地区多了一个核心选择,实在难以想象这些地区该怎么办?如果没用水稻,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幅度缩小是必然的。可以想象,水稻是多雨地区的最大的福音。水稻发源于中国,应该是在中国南方气候条件下,进化出来的生物。水稻的耐淹品质太重要了,与人类勤劳和智慧结合,形成了围堰方式的水稻种植模式。围堰模式种植水稻很有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农民用泥土在稻田周围堆积一个土堰,从而可以蓄积雨水或引水灌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发明,这是水稻种植划时代意义的生产技术前进。估计在中国诞生以后,流传日韩与东南亚地区。

围堰式水稻种植模式,让水稻的优势全方位的爆发出来。可以长期蓄积雨水,让稻田较长时间处于积水状态。从而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实现了水稻的高产。其意义要比北方农业种植庄稼发明的地垄重要。地垄是北方农民发明的改变局部土壤温度的智慧创造。农民把平坦的田地,有规则的制造出隆起地带。隆起地带由于较为凸起,温度变化快,白天增温快,晚上降温快。等效于人工增大了土壤温差,温差越大,越有利于庄稼生长。这是中国北方农民摸索出来的一大创造。

围堰式水稻种植,确实是为了避免田地中的雨水流失而产生的策略。但这样的策略在不经意间,在一些特殊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围堰式水稻田,咱就不说了,属于正常情况。谁也没用想到,围堰式水稻田竟然在一些高原或丘陵地带产生神奇影响。一些有坡度的地区,可以开挖成梯田,然后种植水稻。围堰式水稻种植模式此时竟然具有减少水土流失的功效。这是始料不及的,这是围堰式水稻种植模式的一大贡献。这让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开挖梯田,实现水稻种植,从而养育较多人口。这是宋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大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旱地模式的梯田,水土流失是比较严重的,难以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水田模式的梯田,直接截留雨水,暴雨时间没用流水,就没用水土流水了。

围堰式的水稻种植,流传到东南亚,发挥了更大价值。多雨地区,水土流失是一个巨大问题。特别是土壤养分的淋失是致命性的问题。比如,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过多,土壤洗刷严重,可溶解于水的矿物质几乎损耗殆尽,最终是土壤极度贫瘠,被称为绿色沙漠。自从有了围堰式水稻种植技术以后,雨水基本不再外流,养分自然是不再流失。在人工主动干预下,比如通过施肥等措施,土壤不再那么贫瘠了,可以让水稻高产了。东南亚马来群岛的爪洼岛上,逐渐流行了围堰式水稻种植,到现在已经养育了上亿的人口。如果没用水稻种植,或没用围堰式水稻种植,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是不具备种植业条件的。就是强行种植庄稼,也是难以持久的。

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降水少一些,土壤洗刷的程度弱一些,但依然是不肥沃的。如果没有水稻种植,这里的情况不会太好,人口会稀少许多。因此,围堰式水稻种植是极其有意义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多雨地区的最大福音。

玛雅文明的衰落就是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下降,所能养育的人口减少所致。如果玛雅人,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水稻,并且是围堰式的水稻种植模式。玛雅文明就可以比较持久存在了。围堰式的水稻种植还很有潜力,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周围地区,未来可以向非洲赤道地区扩展,美洲低纬度地区扩展。如若实现,这两个地方的粮食产量会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也会明显增多。

从保护热带雨林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向外界传授围堰式的水稻种植模式,比如,不应该向非洲推广水稻种植。我们对非洲一些国家的援助,确实在这样做,从生态角度看,这是不明智的。

随着农业机械化时代的深化,梯田农业似乎难以为继,很有可能逐渐没落。甚至连平原地区的围堰式水田也需要大的改变,比如,需要重新组合,趋向规则化。围堰成长方形水田,从而便于机械化操作。


世界的水稻种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