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终章)

2023-04-21 00:01 作者:文学考研带你背  | 我要投稿

②齐梁时期声律论的发展综述


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那时讲的是自然声韵,而且又多与音乐有关: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古诗已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成为不入乐的徒歌。那么摆脱对于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的要求,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与此同时,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逐渐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生与发展。三国时孙炎《尔雅音义》,魏李登《声类》,晋代吕静《韵集》,这些韵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人们对于声韵学的认识;晋代陆机和南朝宋范晔就已经提出了文学语言要音声变化和谐的要求,但他们所讲的都还属于自然的声韵:四声的发现,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③谢朓的艺术贡献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有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做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创作中,音调流畅和谐,琅琅上口;善于熔裁警句,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他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④竟陵八友:指南北朝时南齐武帝永明年间招集的“文学之士”,其中最著名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雲、任昉、陆倕等八人,《梁书.武帝纪》 上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 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日八友。”史称“竟陵八友”。萧纲《与湘东王书》称:“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⑤宫体诗的流行


“宫体”之称,虽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然而自鲍照、汤惠休、沈约、萧衍以及刘孝绰、王僧孺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之世才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内容而言,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宫体诗的贡献在于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⑥“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别有“宫体诗”之称。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辞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出自《梁书。庾肩吾传》)。


⑦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文风萧瑟哀威,也感染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周皇帝雅好文学,庾信特蒙思礼,与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陈朝与北周通好后,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王克等得以还乡, 北周皇帝却爱惜庾信而不遣。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南回。庾信虽然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作北周象戏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

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终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