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孔丘 字仲尼

孔丘 字仲尼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3月9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与教育家,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幼家庭贫困,但仍然勤奋好学。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孔子自20多岁起,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但没有成功。55岁的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公元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统帅 C
(孔子尝答灵公,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而鲁哀公十一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武力 A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勇服于孟贲,力能托关,捷能追兔。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墙。)
军谋 C-
(孔子知兵事而不显。)
智略 S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至於为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笔则笔,削则削,贬损之义,以绳当世。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内政 A+
(孔子在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能仕于列国。)
魅力 S+
(孔子虽生不能用,而学显于后世。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