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十五)
庄子说,就连伟大的艺术都是产生于天地间道的亏损,如果连这样的东西都不能评价。他说,【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圣人其实很瞧不起这种还有存疑的成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所以,实践庄子的人,就完全不要追求那种成功,就活在自己的【庸】,就是【常识范围】。只活在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世界】,不再去挣扎那些东西,去想那些东西,而只是清楚地,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很快乐,这样就是没有瞎掉的人。
这个地方,以实践的角度来讲,是接上一小段,更淡化那个【应该】的【是非之心】。因为现在这个世界对于【人心】这个东西,有很多【非常复杂的假设】,以及基于非常复杂的假设而创造的理论。庄子的系统,理论框架,却是极简单的。
这个【极之简单】就是:我们心里面的信息,有些是【承认事实的】,有些是【不符合事实的】。在庄子理论里,就看这两点而已。如果你【真实的意愿】是想要【承认事实】的部分多一点,那你就可以选择实践庄子,就这么简单。
事实vs非事实,承认事实得头脑比较健康,这般的简单。现在一般人对于心灵、心境有追求的,常常脑袋转着的,都是非常复杂而纠结的混乱念头。零零碎碎的念头观念全部混杂在一起,就像是塞爆程序的电脑,头脑就会烧坏。
只是<齐物论>里的【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用来解释人的心理结构问题,就可以剖析出很多心理疾病。所以,庄子理论框架是堪称好用的。
可是,《庄子》这个非常单纯明快的理论框架,目前却没有被纳入我们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很好辩、很喜欢说服别人、很喜欢劝人家这样那样,在我们的道德规范里面,反而往往会被认为这是一个【好心】的人。而庄子总会提醒、教会你在生活中,感知更多的事实真相。
所以,前面有一句话说:【道隐喻于小成】,以《庄子》的立场来看,我们的道德规范,其实是很松的,你只要符合这些规范,就可以当好人。甚至也可以说,这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比较廉价而容易取得的。做好人、做善事、有节操,就够了。真的就是小成足矣。
可是,如果修练《庄子》的话,你的评估标准是不会来自于别人的。这样的我们,是非常孤单的。因为,一个平常做人做事就非常善良的人,在他原本的道德系统里面,根本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告诉他:像你这样【我执】会变多、【自以为是】会变多,对心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这对很多人来讲,也都是很新鲜的观点。庄子会提醒,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别人觉得的热心助人,心地善良,其实是【道隐于小成】,对自己的标准太低,不需要再更好。
所以,实践《庄子》,要明白:这是一条非常孤单的道路。因为你不实践,周遭的人不会责怪你。你实践了,也【没有人因此而看得起你】。因为心里面承认事实的部分,比例占得多还是小,并不在一般人评断一个人的标准里。所以,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你是不是愿意【心向内,随时观照自己有没有犯规?】就变成练《庄子》的唯一条件。
因为《庄子》的系统,会引导你观察到,即使人的我执变得很肥大,一个人的心变得很不健康的时候,他依然不会踩到所谓道德的条条框框。
所以像一个人,他在三分钟之内激辩八次再加上【不觉得自己有恶意】一次,当然你如果要说他可以这样吗?当然可以有,所谓道德系统来批判他,但这种我执,放在一
般人眼中,就觉得:这也没什么嘛,不过是一句话没听清楚,答话答歪了而已。
但是,如果在《庄子》这个所谓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里,就会觉得一个人会呈现出这个状态,那他心里面不实念波的厚度,是相当可观的。以《庄子》的标准来讲就会觉得,这样的心终究是很不够健康的。只是这种不够健康,社会上不会指责你;甚至一个人如果解离到一半,变成大师级的心灵导师,大家只会崇拜你,更加不会责怪你;又或者完全解离的心理变态,可能大家只觉得这个人哪里怪怪的有点邪气,还是不会用道德责怪你;特别是已经解离掉的心理变态,他可是【内心充满光、充满爱、善意满满】的人啊,那就更加没有人能拿道德去指责他了。
所以,《庄子》在日常生活里的基本功,最常遇到的三个破功点:一是你觉得人家讲得不对,忍不住说话了;二是人家讲你的时候,忍不住回嘴了;再来第一点加第二点,人家冤枉你的时候,大家几乎都会解释一下。这三个破功点,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你去问我以外的任何人,可能都会觉得这种时候回嘴不但没什么大不了,反而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这些地方,却是我执发作爆炸得最激烈的地方。如果在这三个地方能把我执消去,人的进步就会很快。
这样实践《庄子》的意义是什么?一般读庄子的人,可能追求一种开悟境界?
其实真正有在实践《庄子》的人,就只是活在的科学正确的范范畴,然后就是让自己的心力有增加。在生活中体现,就是心力増加就比较【不会搞错】,写一封电邮比较不会与箱字;或者是遇到事情比较不会【有情绪、比较安稳】;听到别人讲得不对,也不会忍不住而跟他多啰嗦。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比较少浪费时间,这是实践庄子得到的好处。
实践庄子的另一个福利,就是你不会主观的去搞错,认知错误事实真相。你不会基于自己的【三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出现不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实践庄子的人,感觉到的世界,是三观【容许自己】看到的世界,超过自己【信念系统】的东西,信念系统就会【过滤】,让你感觉不到。一旦信念系统开始打松了,你就会感觉得到。打松信念系统的方法,就是【找到事实,消除自己下意识中不符合事实得程式设定】。
可能有人会觉得别人讲的不对,我出言纠正他,这么小的一件事,真的有差吗?问题是,在我们的信念结构里面,可能隐藏着一个核心的重大制约,不实观念是:我们被洗脑成相信【人是可以被救的,所以人不必为自己负责】。
当我出言纠正的时候,其实这个行为本身,在支持一个信念叫:【我可以帮助别人好起来】。但是,我可以帮别人好起来,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不实念波】。自己的【自我】有没有可能在扮演一个所谓的【救世主角色】。实践庄子的人会常常经验到一个【事实】是:【我的心要好起来,我的感知力要提升,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才会有那个“变好”】,不管别人说什么,讲了什么,真的不是【那么有用】。即使别人点到什么,让自己当下出现所谓【大彻大悟】。而那之后的真正进步,还是需要自己去反复的【认真实践,去努力】,才会有真的【改变】,而不是别人讲的几句话就带来了所谓的改变。
所以,当我能够从心里接受,人要好起来【必须要靠自己】,接受这个平实的事实真相。再遇见别人去“冤枉你,我就会解释一下”的时候,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别人的冤枉其实是【他心力不够精确的表现】,心力不够,就会在生活日常中【经常性搞错事情】。当别人搞错而冤枉,你就会解释。当别人经常搞错,你就会【经常性解释】。每次解释,到头来就会发现是【白花力气】。这种状况,是生活中会时常经验到的。而道家最讨厌的就是,浪费心力(能量)这件事情。
在承认事实和不去承认事实之间,在道家的心灵理论地图里面,会觉得,当你不承认事实的时候,你就是在看着【错误的地图,在找错误的路,你就会多绕、走很多弯路,在浪费生命】。道家会认为,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来收集生命能,【增长心力】,而不是来【浪费生命】。如果你一直在生活中【浪费生命,道家来看就等同于在“杀自己”】。浪费生命在道家看来,是人生里最大的禁忌。所以,人是可以自己去【杀自己】的。
尤其是在相对比较亲近的关系中,人最容易犯规的点就是【喜欢纠正身边的人】,看到关系密切的人,哪怕是用事实去提醒,哪怕当下有做到纠正。可是,人家会不会有改变,还是要看他愿不愿意花时间继续做努力,如果过后又【心存侥幸】,而放弃对自己负责,又去搞错其它事情。用结果去看,就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事情上,的的确确有在【浪费生命】。
那到底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去时常的【耗损、浪费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的训练里,会觉得,自己的生命都是浪费在【面子】这上面。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得到的【面子】,并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幸福多一点】,那个【面子】其实就是一个谎言,“朝三暮四”。
现在有一个人,我在生他的气,花了半个小时在想,这个人有【多讨厌】。就等于我花这半个小时都在【动念去想一个不喜欢的人】。那这样一样是在【浪费生命】。所以道家练来练去,都是在练一个【小气】。在练【俭】。
当自己把那么多精力都耗散在,分散在生活这么多的【小事情上,有在浪费生命】,这样累积起来的【折损不可谓不大】。尤其是这个折损,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行为上】,是【我可能帮别人好起来】之类的【假设观念上】。
所以,实践道家的人,要去在生活中时刻去【观察自己】,有没有在【浪费生命】,你的那个浪费的点,就是隐藏在多如牛毛的生活细碎的【小事情】上。要非常认真的去【感知,观照】自己,有没有在这些小事上,一直在【折损心力】。即使你一个【小小的情绪,如果没有做到承认事实真相】,你都会觉得【只是对方的错】。
当把这些道家的最基本的元素确立起来。这些细微的点,在日常生活里很认真的把握到,这个庄子的基本功,你要很认真、很仔细的去做到,你就会不断的进步,你人生就不必要去搞复杂的东西。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