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一次,听见她说 | 杨紫、白百何在撺怎样一出好戏?

2020-12-07 18:07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由赵薇导演并监制的《听见她说》不久前开播。


这部聚焦女性的独白剧,将镜头聚焦在当代女性生存的真实痛点上,用镜头刻画女性故事,以“她”反映“她们”的生存真相,向社会发出女性真实的声音。


预告片一经释出,就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从颜值焦虑、原生家庭,再到全职太太……剧集内容与社会关注的命题紧紧相关联。


当下社会,性别引发的冲突不时爆发,女性视角的话题热度也不曾降低。这部聚焦女性的独白剧给了所有人换位思考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剧,试着聆听每个女性真实的声音,并和她们一起面对当下现实存在的困境。



《魔镜》:让人焦虑的颜值


YOYO是一个对外表极为在意的女性,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在修饰容貌上。


认真化妆后的YOYO,可以用各种姿势自拍两小时,再从上百张自拍中挑出最为满意的三张精修,只为了换回朋友圈的点赞,好友的夸奖。


为了在同学会上像女明星一样赢一次,不再“小透明”,YOYO花三小时化妆:假发、美瞳、双眼皮贴,一次性鼻假体……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同学艳羡与赞美,却因为假发歪了、眼皮贴掉了的细节觉得功亏一篑,歇斯底里。



剧中的YOYO并不是个例,在“颜值即正义”价值观的渲染下,外貌成为了硬通货,也成了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首选对象。


美貌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了,随之而来的容貌焦虑也越来越普遍。根据《2019年中国人颜值报告》,两万多份有效问卷中,有近40%的人都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容貌焦虑正在成为一种时代病,这种趋势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女性开始认同社会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胖就是不努力,丑就是没礼貌。


她们成了颜值文化的受害者,也成为了它的构建者。女性的容貌焦虑哺育出一连串的产业链,整容医美日渐火爆,各种网红美妆推陈出新,减肥机构的生意越来越好。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高白瘦可以,化妆整形也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美,不停留在外表,而在于内心。毕竟,你的身体只是承载你精神的容器,尊重它,而不是跟它较劲。


一个人的价值,有太多更为重要的判断和衡量,外貌也许是加分项,但一定不是个人价值的决定因素。我们永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只会让人变得痛苦和自卑。

希望大家都能在自我价值的坐标系里,找到“美丽”象限之外的位置。更何况,你真实的样子,本来就很美,




《许愿》:令人窒息的母爱



小雨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的爱让她窒息,想要逃离,却又怕妈妈失望。


小雨知道母亲活得并不容易,所以努力活成了她想要的样子,她努力学习,加倍努力,努力考第一,努力考全校第一,千方百计想让母亲满意,但母亲的爱却愈加使人窒息。


小雨的妈妈是一个有着极端控制欲的人,因为自己婚姻曾经的不幸,害怕女儿重蹈覆辙,所以对女儿极端控制,甚至她的生命也要控制。偷看小雨日记,收买小雨的同学当“间谍”,阻止小雨和男孩儿谈恋爱,工作了也要时刻保持联系。


这些过度的“爱”和“关心”,让小雨的内心倍感折磨,也让她们母女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小雨和妈妈的关系,也是现实中无数畸形原生家庭的缩影。


前段时间,南京一位男孩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为了方便监督孩子学习,在他房间装了摄像头。该学生一怒之下去警局报警,称父亲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听到男孩的话,爸爸不仅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甚至还反过来质问:“你有什么隐私?”


父母看似无微不至的照顾,实则是以爱为名的绑架,只会将孩子推远。


心理咨询师米纽秦曾说过:“合理界限是家庭健康的基本保证。”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窒息。


原生家庭中没有边际的爱,会摧毁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越来越窒息。在传统的亲子观念中,父母常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的感受常常被忽略,父母也从来不问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更不会意识到,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延续,同样也是有自尊和思想的独立个体。



长大的我们,已经离开原生家庭很远,但有时也会发现,童年养成的行为模式还在我们身上不自觉地重演。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影响重大,但是并非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一味追责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拒绝真正的成长。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切,可当我们能够与过去和解,并积极地调整内心当中对于关系的认知时,获取幸福的能力自然会增加许多。父母也许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底色,但未来在我们自己手里。


改变与成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勇气,更需要我们的坚持。





《失眠人的梦》:被忽视的妻子



白百何饰演的家庭主妇没有名字,结婚之前她是编辑助理,结婚之后她是过着4387天同样生活的全职太太。


作为一个人,她是母亲,是妻子,唯独不是自己。名字被抹去,声音被淹没,形象被模糊,她似乎在这个家庭中隐形了。


越来越多的纸箱、无限重复的家务劳动和只剩下鼾声的丈夫一起挑动她的神经。终于有一天,她失眠了,刚开始是喝酒、后来药物也无法让她睡着。试图被听见的她,对着鼾声如雷的丈夫大喊,回应的只有鼾声。


她暗自发问,“难道就这样吗?”


重复的日子里,家里的吊灯、牙膏、厕纸、洗衣机、随意堆放的纸箱子与阳台上的栏杆一起编织出了一个名为“家”的牢笼,四四方方牢不可破,她被困住了,动弹不得。


曾经那个对生活、人生满怀希望的她,逐渐被现实折磨得不成样子,失眠的她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她如同丈夫一般,对另一个自我的声嘶力竭视若无睹,亲手将自我掩埋……




随着社会经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女性回归了家庭,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渐上升,占比58.6%,其中,95后全职太太占比已达到82%。

尽管如此,全职太太依旧没有摆脱被污名化的命运,在经济至上的社会,她们几乎成了不创造社会价值、贪图安逸的代名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全职太太每天平均劳动时间为14.5个小时,比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长要多得多。


很多女性成为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之后,她的自我价值就在家庭的琐碎事情中逐渐消亡了。



全职太太的名字背后,是无数被“抹去”名字的女性。


生活一成不变,地位直线下降,精神状态日渐空洞。她们默默无闻地付出劳动,声音却不曾被听见,这样的现实,平淡且残酷。



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围绕着这些,全职太太的自我好像消失了。她们的许多想法,因为找不到诉说的出口,成了埋在心底的孤独。数据统计,有28%的全职太太感到抑郁、愤怒和悲伤。


其实,职场工作和回归家庭都非易事,希望大家多换位思考,而非在制高点上批判全职太太。在全职太太前途不明的当下,这样的选择也很需要勇气。更应该将全职太太看作一份正当的、合理的工作,给予基本的尊重。


或许有些人仍对太太们的选择感到困惑,请你务必试着去了解,你有你的选择,她有她的考量。


更重要的是,当孤独被看见时,孤独就开始消融。




这一次,听见她说 | 杨紫、白百何在撺怎样一出好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