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秘川蜀大地,生长哪些药材?

2021-03-26 21:48 作者:TMR出版集团  | 我要投稿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目前三星堆的发掘仍在继续,已经出土文物500余种。专家表示,至今挖掘的三星堆遗址只是冰山一角,还不到千分之二。是什么让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叹为观止的古蜀文明?


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独特的气候在孕育深厚的川蜀文明的同时,还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川蜀约有中药7290种,通过本草考证,其中道地药材就有86种,居全国之首,其中以都江堰川芎、川贝母、黄连、川楝子、川白芷和川乌最为闻名。




川芎原名芎藭,南宋范城大在《关船录》中就记载有灌县(今都江堰市)栽培川芎的历史,宋代芎藭以“蜀川产者为胜”而改“川芎”为芎藭处方用名,成为有名的道地产区。朱丹溪云:”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具有行气开郁之功效。研究表明川芎主治肝郁气滞而致血行不畅的胸胁疼痛,头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等疾病。






贝母药用历史非常悠久,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在长期的药用历史沿革中,根据药效及药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贝母类药材,其中川贝母是贝母类药材中药用价值最高的一个复合群。《本草从新》记载“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等功能。另外,还可以帮助散结消肿,对于肺虚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连在战国至东汉期《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将黄连列为“上品”,《唐本草》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本草纲目》云: “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雅安)、眉州者(洪雅、峨眉山)为良。黄连属于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对于火热之症有较好的疗效,常用于因胃火而引起的口舌生疮、口干口苦等病症的治疗。




川楝子古称楝子,入药以川蜀产为道地药材,改名而称川楝子。《图经本草》记载:“楝实即金铃子,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本草纲目》云”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川楝子苦、寒,有毒能驱虫,味苦又能疏泄气机,而行气止痛,可以治疗蛔虫引起的虫积腹痛和脏毒下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对13种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川白芷一名,出自《济生方》,“产崇州者,称老川白芷”。遂宁素称”中国白芷之乡”,是川白芷的道地产区。《本草纲目》云:“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白芷具有散寒通窍、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的功效,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鼻渊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另外,最近研究发现白芷对皮肤瘙痒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冠状动脉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川乌古称乌药,因川蜀产者为上乘,故改名为川乌。《蜀本草》记载: “乌药以龙州、绵州者为佳”。川乌在中药中属于祛风湿药,作用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胸腹疼痛等,还可用于治疗寒邪中于经络所致的四肢逆冷。此外,川乌还有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


欢迎加编辑微信进入中药研究微信群:pinuoxi





传统医学研究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ISSN 2413-3973)已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区, Embase, DOAJ, ProQuest, J-Gate, EuroPub, WHO-COVID-19 Database 等数据库收录。特别欢迎具有明确历史记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医学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研究。官网:tmrjournals.com/tmr投稿地址:submission.tmrjournals.com编辑微信:pinuoxi

2021免版面费


神秘川蜀大地,生长哪些药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