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深挖决策、归因模式,化情绪阻力为正反馈~
艾玛,从第二课开始就是复盘+正课了。。。。
想了想,还是不去重刷晨练,直接去一面听课一面做“课前”思考,先排除一些乱七八糟的思绪,就往前去刷青二,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迁移的事情
又是135分钟QAQ,估计又是要四篇才能完结第二课了。。。
那就去吧,先完成本周目标,1.5节是保底

双周复盘:选择决定命运?

“课前”思考,选择决定命运吗?
前一段时间还在延展一个流行句:选择大于努力,应该是在学成长公式时的思考,成长=正确的方向*聪明的办法(笨功夫)次方,努力还是第一位的,没有努力,怎么知道怎么选,那就是运气选,没有认知连什么对方给的简历、计划、预算什么都不懂的,被忽悠就很正常了,所以专业真的是必须的
再说这个,选择决定命运?如果没有笨功夫下的认知,即便撞对方向,那这个对也有时间长度,超过之后命运怎么办?

一阶晨练认识理解应用成长原理,到刻意训练级,二阶拉高,从经历中挖出更多价值
复盘什么?觉察行为模式,并做出改变,怎么从其他人行为当中抽取正面或反面的行为模式,一流的人才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二流的人才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流的人才自己反复踩坑还出不来

齐长栢的经历反应了他是情绪驱动型的,不够理性
偶然就是事情重复发生十次,小概率会发生,必然就是大概率发生

构建多学科底蕴,天赋识别,学科运用,经历挖掘
他只是在建立多学科认知,不到底蕴的层次,因为没到运用,刻意训练级才能挑战多学科底蕴

抓机会首先是识别机会,然后是抓住机会
没有认知识别机会,抓住的不一定是机会
链接人脉的机会,加入创业公司的机会,首先什么是人脉,五种人脉,这种是贵人,第二种是工作机会,选行业岗位老板城市,都判断了才是知道是不是机会吧

叶教的结论,是这么点背景是没法做判断的。。。。我的结论就是拿认知和模型来做判断的参考定义
如果串联起来,齐的段位是认知级,并且被情绪裹挟的虚知级,就是过去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遇到另一个方向就当能救命的就去抓住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围绕目标构建自己的能力结构,在这过程中打造多学科底蕴,他是被迫的,出于恐惧去抓其他的救命稻草
选择创业也是为了逃避选择的痛苦,要面试,要考虑行业岗位,有捷径不用选择了就选了
即便最后的决策结果可能是好的,但不代表当初的决策模式是对的
遇到了个机会,但不要着急all in,更好的机会来了还有资源去配置吗?
调整下思维代码,不知道有多少类似的机会,所以应该看看再做选择,情绪裹挟的行为模式大概率不会有好的结果——结果和能力的正态分布原则

结果对人类归因有着巨大影响,成王败寇是我们应警惕的归因模式
我们应该按行为模式算概率
并不是结果对了就能归因选择对了,人对了
我们的理解刷新之后,会发现当年的实情原来是另外的样子的
可能当下有一种解释能符合情形,可能是统计样品偏差, 我们了解的事情太少了,以至于拿我们的归因去套少数事情的时候是ok的,但当时间拉长范围拉大之后,就搞不定了
哇哇,这就Film说的,如果发生了什么结果,只会让他更理解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每件事情都增加他的认知理解的!!喜欢,我也要像他这样思考

在创业界,如果一个人不是连续做成了三家公司,通常不会被业内认可是可以连续做对事情的人,可能连续搞成两家公司都是偶然,三家才能被认为经营公司的归因大致成立
不要去迷恋成功故事——^_^,我曾经比较喜欢看名人传记类的,但是工作五年后就不会再看了,因为意识到了那不过是别人的故事,跟看小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自己根本没法从中get本质、底层、逻辑模型指导自己的困惑,自己每段时间总结前段的时候也会美化很多东西。。。

因为做成的人,自己都未必能有正确、完整的归因
叶教推荐的话:成功往往是无法被复制的,但失败往往是类似的,所以我们应该多研究失败
所以起明研究的都是坑,没有去研究哪家公司做成了,因为你又没在那家公司从0开始站在老板的视角开始弄,事后无论是谁做的分析,信息都是不全的,他凭什么说他归因是对的
做成的人自己正确完整的归因都不一定,比如齐同学可能说,毕业不要去大公司,去创业公司,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什么的。。。顾老板可能说,要找眼里有一团火的人。。。。
^_^太有趣了
这种能被复制吗?方法论背后的认知架构、归因模式、决策模式、处理情绪/负反馈阻力、动力强度、重刷自己的习惯,哦,不仅如此,一个人的性格、背景、身体素质也是要参考的

正反馈在最终成功的人那里绝对不是成就产生的,失败也可以产生强烈的正反馈
其实这个就是动力段的,从好奇心、持续性、专注到坚韧,到了坚韧就可以抗负反馈了

所以BD用大公司人,推广用新人,个人觉得因为推广是0-1,要探索的,不知道怎么达成反而更加不设限的去尝试,而BD则是10-N或者N-N,所以适合用大公司的人
读一本书,真正的精读应该读九轮,九轮下来差不多十年——艾玛
我们现在在反反复复挖的事情,就是把可能六七轮才能发现的东西现在放出来

职场中的第一次考验,独立业务交付的考验,不仅仅是能力考验,更是情绪考验

想起当初带认证项目,第一次VDE目击真的好多天都睡不着,后来就把工作流程和各种规划模版都做出来了,每天打开规划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怎么做,时间节奏非常有信心
后来刚上班做C端,真的每天都煎熬,完全搞不清楚怎么能走到成交,也是非常焦虑。。。在师兄的指导下突破环节,然后自己串联、再学习、复盘迭代,成交了一个又一个之后,对销售思路、流程和行为管理都有把握了,现在迁移到了B端
说起恐惧,自己决心做销售,但是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听同学的分享,请教都无从请教,拿了阿里电销宝典就有信心了,所以,我是一个拿着方法就有起点的人^_^,当然变成自己能力的过程该痛苦还是痛苦,只是以后的痛苦应该会少了——毕竟自己有起明的大认知框架

首先案例中顾带齐的过程,先边看边学,然后试着做得点拨,最后独立做
首先试着做能不能开始,这得靠动力,然后点拨能不能理解——这个真的是,在童程童美的时候简直赶命一样,教的都不耐烦。。。都靠师兄了。。。高顿的时候就会反复要求按话术,这太表面了,还是喜欢副总和区总们的培训有底层
所以呢,老师真的要多个。。。不同身份角色,不同角度

认知上我能不能搞定,理解上不能还原领导的想法,决策上不知道怎么做,行动上一做就错一错就乱,复盘上回避过去经历的痛苦
情绪考验是职场的第一次考验

跨越情绪要创造正反馈,把经历背后的认知变成正反馈
比如失败了,知道坑在哪里,就是正反馈,验证什么状态成了、能力变化、结果变化,都是正反馈
所以什么是正反馈,要重新定义下,如果目标明确,有个初始认知,定了个方向,那么这结果无论是什么,都是在朝往目标的路上,因为结果一定是更靠近目标的
所以,只要目标明确,然后尽当下最大的力去建立认知后的行动结果,就都是正反馈!
不要以单一的是否达成了目标作为正反馈的来源,如果有人这样做了,那么就成了给他人下定论,一个人的有无价值就看是否达成目标,抹杀价值跟抹杀人存在性和成长性是一样的,这就跟焦虑的来源是“死亡恐惧”是一样的,没有人文关怀的文化
在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生得到了成长,时间更加凝练,没有目标的时间是消耗的,所有认知、能力、踩坑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就变成了正反馈
正反馈的定义,来自生命最底层的体验,和自己的人生到底追求什么,每个人都可能不同的,我现在的思考就是上面蓝色部分

自己就是属于情绪特别多的那一种,而且经常处于自我否定和怀疑的状态,自己虽然想把正反馈定成蓝色并从此都积极,但应该很难
我应该像沈老师那样,做事情本身就开心,我的人生追求,就是有更广阔的掌控度,有逻辑底层可以确认当下行动,有行动复盘的初始认知,能够控制时间、控制思绪好好睡觉
先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