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淡水海鞘——绿水巨舌虫

原型:樽海鞘,博比特虫,管水母
绿水巨舌虫
成年个体单体平均高度30-32cm
幼体长度0.5-10cm
成年多聚体长度2-3.5m,臂展75-80cm,极限6.7m(疑似子接体)
成年多聚体子接群覆盖面积15-110m²
成年个体平均体重100-140g
多聚体平均体重1.5-2.7kg
分类:泛动物界,异脊索动物超门,支脊索门,支脊形态类,倒足纲,子浮体形态类,浮樽鱼亚纲,全肌形态类,复游目,磷樽鱼亚目,异栉舌虫科,伪须舌虫属,巨舌虫亚属,绿水巨舌虫,(昆坎亚种)
同属近亲:20cm级别的淡水须舌虫

支脊形态类是一类很特殊的动物,其单个个体类似地球上的尾索动物,是一种幼体游动,成体附着的滤食动物,也是一类重要的造礁动物。但是非常特殊的是支脊形态类中多个类群都平行演化出来了多聚体部分特化的能力,尤其是趋同演化的异栉舌虫和栉舌虫,更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成体可以变成相当大的捕食者。

其中,异栉舌虫科非常特殊,它们是少有的淡水支脊形态类动物。特殊的地位来自于明显特化的表皮与更低的渗透压,这样的变化让它们面对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法回到海洋,作为一类对于食物需求较大的固着滤食动物,其生存情况与其所在水域生产力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很快,很快啊,这个科就被制裁了,两千万年前的极热黎明前的升温带来陆地水体缩减,异栉舌虫科的成员纷纷灭绝,直到两百万年前造山运动结束气温降低才灭绝延缓,好悬没有全部死绝,至今仅在远东保留了一属两种分属于两个亚属,不过数量还行,逐步开始在各地水体有亚种分化。

绿水巨舌虫雌雄同体,它的一生一般起源自由成体喷吐出的受精卵,其卵一般在4-8个小时就会孵化随后在两个月内通过头前部触角上的四个眼点找到固着点转化为成体。值得注意,其幼体在游动寻找固着体的过程中会自然通过游动冲击和羽状触角扒拉的方式滤食水中碎屑,其侧面类似板鳃的鳃囊就是其滤食和呼吸最重要的器官,因此,其在寻找过程中会不断自然长大,有的比较惨得一直没找到合适固着点的可以长到十厘米左右。

一旦到了固着点,绿水巨舌虫的幼体会先用口吻咬住固着点表面,尾部迅速从蝌蚪鳍变成一个肉茎,吸附在地上,并且会自然让体内粘液腺分泌管道和肉茎相连,帮助其固着,注意这个粘液管道,后期它将无所不接,无所不能。绿水巨舌虫的鳃腔会在肉茎固着之后迅速延展,之间的间距也会扩大,口吻也会完全展开并且放大,泄殖腔转到正腹面。完全体形态下,其将转变为一个高效的主动为主,自然过滤为辅的高效过滤机器。需要注意的是与地球上海鞘不同,绿水巨舌虫并不会退化掉其体内的神经索,而是会固化为一段神经节进入休眠状态,而这正是其多聚体合体的关键。

一旦成体过于接近,两个或更多绿水巨舌虫就会延展其肉茎把各自连接在一起,在身体连接的同时,其内部也会改变,其神经节开始连接,在连接点中间形成核糖体,进而连接出以头神经节为大脑的具备完整神经索的中枢神经系统。同时,绿水巨舌虫的消化管开始对接,逐渐变成修长的适合消化肉类的漫长消化管路,不过由于其掘地三尺的生活习性,其大多数情况下会把固态废物吐出来,排泄口一般只排液体。然后其它部分也会分化,两侧的臂是出芽形成的新个体特化来的,这四个个体的远端触手会变成修长的带钳子是爪子,其尾端内缩进入原先的口部,形成可以高速弹射的舌状物,这也就是传说中的须舌,这个须舌内部的粘液腺可以迅速分泌大量带一定麻痹能力的粘液,被黏住的动物很容易窒息麻痹,让其成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这个结构还诞生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最早发现淡水须舌虫时,甚至以为它是海洋里须舌虫属的淡水成员,所以有了这个名字,直到发现绿水巨舌虫的幼体感觉和须舌虫差别较大,才新立了一个属,并且最终发现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属类,甚至不在一个亚目,结果早发现的淡水须舌虫反而不是模式种。

在主体方面,其头节和肢节保留了鳃,应对全身呼吸,头节的前端特化了具备四个齿板的可外翻的锋利吻部,眼点也放大灵敏度来增强伏击精度,两侧的触手高度骨化,成为大鄂。肢节则把这些全部退化掉,只保留了眼部关节部分肌肉对应给了其四个触手个体的基部。颈节不仅大幅度拉长,而且有特别的压缩腔体,可以让其从50cm左右弹射到大概130cm,方便其对更高处猎物进行捕食,腹节的两侧触手变成挖掘足,并且接通了粘液腺把其身体黏在土里防止被拽出来,内部则包含了绝大多数器官。尾节具备游泳足,可以帮助其一定程度的游泳迁徙,不过其主要作用其实是与其它成体和多聚体组成子接体网络,共享食物资源分摊分险,同时也能通过出芽形成新个体或者通过增节拉长自己。

一般来说,两个相邻的绿水巨舌虫个体距离够近就开始转变形成合体模式,形成一个在团团粘液中的半成体的聚合体蛹,然后降低能耗开始分裂分化并且吸收周围的幼体,长成较小的多聚体之后再开始体型增大,逐渐变为收支平衡的完整多聚体,而那些超长的多聚体一般是环境原因没分出去然后不断增节所导致的,往往代表着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与之对应,其实异栉舌虫科的分布也极大依赖于环境,只有足够广大的水体和足够丰富的淡水生产力才能供给这个奇葩。

它们生活在黑暗森林沃鲁目中部巨大的湖泊水体中,这里巨量的各种小动物和微生物给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促使其获得了不俗的体型。不过有收获就必然有风险,其幼体和成体是如丽齿硕蜉蛉等等底栖或固着小型捕食者的重要食物来源,而多聚体也会时常被路过的流氓折断,甚至连根拔起,比如胡支口魣和长喙脊板龙,这些成群的吸尘器对于往往集群扎堆的绿水巨舌虫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不过,绿水巨舌虫也不是没有反击,常常有在吃绿水巨舌虫聚合体时被粘液糊住腮部最终窒息而死浮到水面的胡支口魣,甚至出现过不止一次有两米多的大个体胡支口魣一时不查被绿水巨舌虫杀死成为食物的极端特例。无论从数量还是战斗力上,这个独特的类群都颇为强势,只是不知道多样性跌到谷底的它们还能否再创辉煌。

往期回顾
星球简介篇

黑暗森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