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悲伤,变成阅读理解的文章们——从红楼梦癸酉本谈起

(免责声明:文章是认真写的,我是工科生,我不懂红学,我只是喜欢红楼梦,我不断言书籍的真伪,只发表自己的拙见。警告:别网暴我,我有玉玉症……)

我从未像这几天这样对互联网的讨论产生恐惧,也从未像这几天这样对阅读的乐趣产生困惑。究竟是为什么在阅读,又究竟在渴望从阅读中获得什么。

(bushi
·就像你在赏花,但是有人强制你去拿着显微镜解剖这个花,告诉你要从细胞中了解它的美丽。
·如金矿一样,解读是有终点的,特别是对于结构上的这些文字中既定的解释,我个人觉得是有终点的。

从红楼梦谈起 —— 灵石自在凡间落,书止何处有何妨

这里开始是闲谈,正文下滑手动跳转
往日我从不关心红楼的考据,有哪些是真是假,正如书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也许没有理解到这句话中真切的涵义,但权且在这里用用。但在近日,由于偶然关系看到了B站dalao木鱼水心制作的红楼梦。发现最后居然有癸酉本红楼梦的概括,抱着好奇我听了一下。我不对书中内容做任何评价,也不对书的真伪做评价。
弹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无法断定这种现象发生的最真实的原因。我猜测对于书真伪的争议使得大家无法再像之前的篇章一样讨论。
由于没有截取任何像样的图片(毕竟是别人的视频),我口述一下吧。在晴雯补衣的章节前,甚至是在剧集的结束之前大家所发出的弹幕无非是,考据的,科普的,赞叹的,以及幽默的。到了癸酉本的概括回,开始出现了对结局的争执,开始了攻击与纠缠,无非是围绕这书是真是假。我初看完癸酉本概括心下笑道,怎么?四大名著梦幻联动?活久见呢!对于这样一本书的真伪与否,不以为意。这有什么争辩的意义呢?

仍然不是正文
当我关上视频,我却想起弹幕的评论,“它对上了所有伏笔,这比高鹗续写的可信度更高”“很明显,批阅五次,增删十载,不就证明曹雪芹文笔很差吗?这就是原稿啊!”虽然对着互联网上的信息感到愠怒是愚蠢的,但是我久违的感到了诧异。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这本书真伪的评价。而是他们对原稿的判别方式是令人诧异的,竟然是伏笔填上没有。一时间我哭笑不得,小手一抖,打开知乎(你就当是肤浅的人类在互联网寻求共情就对了),发现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想法。一本书如果前文所谓的伏笔全部被后来补上的后文填好,那么就说这是原著我认为是荒谬的。不是说人总会犯错误,而是我认为本不存在那么多的所谓的理解和伏笔。(之后的内容我只想说说过度理解,对于那些说文笔问题的也许我还有兴趣谈一谈)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2023年我刚好大一结束,想起一年前我还在与高中阅读理解搏斗,我人在甲卷攻击范围,那年甲卷开的作文技能正好是红楼梦那年。



·····开始正文咯·····
开始之前再叠个甲,我不是考不好语文(高考语文:125)从而对阅读理解题的抨击也不是对专家的质疑只是发表看法。
我从小便被灌输红楼梦是——“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宏大的历史”。这样的书自然比不上其他几本《三国》《西游》《水浒》,但是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黛玉葬花这个篇章。我震惊了,我没有从那一章中看出哪怕一点点描绘家族兴衰史的影子。我只看到一个伤心的少女在春末葬花的凄美。于是我补完了《红楼梦》,书的版本很老是新华书局的八几年出版的(毕竟是直接从长辈箱子里翻出来的)。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发现我比我想象中更加喜欢红楼梦,里面那些暗示,伏笔,呼应和悲剧色彩时刻吸引着我。这本书究竟有多少伏笔,凭我这样的半吊子自然是无法统计出的。于是我不断接触到专家解读,不断听到学者分析,直到我看到了癸酉本红楼梦(虽然是热度都没了才开始蹭),这本书是什么?高度的契合,契合什么,契合那些分析,那些对红楼梦逐字逐句的分析。

什么时候红楼梦从一本书,变成了一本语文阅读理解题?我们从里面寻找伏笔:
1.先假设这里是个伏笔
2.于是推理出后面没有续上的情节
我们从中寻找着呼应:
1.先预定一处情节,或者任意一个什么事物
2.再去后面找到相关的,可以构成像律诗颈联一样对偶的文字
这是在读书吗?这是在做题!!


我无法说我感到悲哀,这样说的话应该会被嘲讽为自大吧?我们似乎从小学开始的文学教育中,我们就在与阅读理解打交道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做阅读理解?不可否认,它在最开始提升了我对文章的理解,哪里是伏笔,哪里是暗线,哪里是点题,哪里是升华,哪里是讽刺……我确实清楚了,在六年的训练里我无比熟悉。但是我得到了啥???对文章这些手法,我在前一两年就已经掌握了在文章的作用。后面的练习只是让我将一篇篇美丽的文章变成阅读理解,在阅读时抛弃其中的美丽,转而过分关注那些结构手法和修辞手法。就像你在赏花,但是有人强制你去拿着显微镜解剖这个花,告诉你要从细胞中了解它的美丽。我无言以对。(也许这就是老师体谅我们,大多数阅读理解的文章都没有那么吸引人,挺干瘪的,挺套路的)
有许多强行解读是我对大多数考试题目的评价,平时的考卷哪有那么多专家给你出题,哪有像高考试卷那样的严谨程度。但在这样的训练中,我们强迫自己强行去理解,去理解那些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不想提作者已死这种观点,这是无趣的,这并不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强行解读,没有什么可以辩驳)而横看侧岭侧成峰这样的现象是建立在你真的在享受这些文字。而不是为了找出新的角度,而去找角度,最后通过有罪推论,推出的新角度。就像找出了新的角度你就可以拿到奖金一样。

还记得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标注出课文中的伏笔和对应句子,当大家将所有明显的伏笔找完之后,我还在字缝中找寻是否作者还留有伏笔。最终,那些难以发现的伏笔被发现了,但是伏笔被发现了之后我们是那么地觉得自然,那么地惊喜,那么地兴奋,就像发现了金矿的矿工工一样。但是如金矿一样,解读是有终点的,特别是对于结构上的这些文字中既定的解释,我个人觉得是有终点的。而过度解读,你自己很清楚自己在骗自己相信那些在逻辑上是符合的,但是在情感上,你没有兴奋,你没有惊喜,你没有感叹,只会觉得理所当然,干瘪无味。

这是阅读的悲伤,他不再拥有它曾经的属性。而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出现,被试卷和练习册极端化。我们的主观的感受被强制的寻找和套路代替,直到离开了这个体系仍然无法避免。我不针对任何仍然尝试解读出那些被解读了几百年的书的文字中解读出新的涵义和妙处的人。

说到这里,我最后想再写一点,我们喜欢一本书,到底在喜欢什么。我无论是喜欢着其中的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情节有十分的热爱都是常有的。但我喜欢一本书绝对不会是因为这本书字字句句都是伏笔。我爱晴雯,是因为她撕扇子的情节,是因为她的有情有义,是因为她病中为宝玉补衣服,是因为她的不甘心。不是因为,那些无端的伏笔和判词的前后呼应。若有,我会觉得这很妙。但是,没有,不会影响我对情节的喜欢。
就像——
四月是你的谎言中,你爱的不是最后死去的宫园薰的结局,而是那个在病重中仍然能随着音乐起舞的开朗少女。

就像——
钢之炼金术士你之所以喜欢,不是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而是摸索出真相的经历和人物的光辉。
就像——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你之所以感动不是因为486总是能在最后打败敌人,而是如蕾姆的告白,486的失落与振奋的跌宕起伏。

就像——
红楼梦,它描绘的性格迥异的女孩子还有那个宝玉,是他们中秋赏月,是他们相约海棠诗社,是他们的悲喜让你心动……
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于阅读中快乐,可能只是我忘了很久了……
(文中的如果有错字病句,那就有吧,我那啥有点懒,不想查了反正都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