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江心理医院:其实很多长辈不是痴呆症,而是患了老年抑郁症
当家里的老人开始喃喃自语,反复强调年轻时自己受到的伤害,不时地怀疑有人要陷害自己,时不时收拾行李想要离家出走。遇到老年人这些行为时,你是不是认为他只是“老糊涂”了?
都说人老了会像小孩一样,变得喜怒无常。但是很多时候,家人忽视了对老年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他们总是很孤独,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社会变革、家庭结构改变,传统大家庭模式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年人抑郁、焦虑等疾病高发。老年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但人们大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什么是老年期抑郁障碍?
老年抑郁症,多发病于60岁以后,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在临床上,老年抑郁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老年期阶段首次发病的忧郁症;另一种是在青壮年期就有过抑郁发作,到老年期,又再次复发的抑郁症,不管是属于哪一种,老年抑郁症都有着许多老年期的特点。
老年抑郁症常见病因
0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体会经历空巢期、退休期、丧偶期等使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躯体因素
02.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步退化,如:脑功能衰退、生物钟紊乱、情绪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改变等,都和抑郁症发生有关。临床许多慢性疾病,如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不但给老年患者身心造成痛苦,同时因担心医疗医疗费用、顾虑增加家人负担,还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消极等负性心理,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长此以往,就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03.
家庭因素
老年人身患慢性病症后致残,生活无法自理,长时间卧床,受病痛折磨,性格发生变化。同时,家属在日常护理患者中会逐步失去耐心,而表现不耐烦,对患者训斥,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家庭关怀、良好照顾,自感自己成为家庭累赘而担负很大心理和精神压力,而表现出烦躁、激动,或不语不食等。而家属并不知患者性格、精神状态改变是病态反应,而错误认为患者是故意磨人,更为不耐烦。
社交因素
04.
老人群体交际圈窄、人际互动少、家庭及社会情感支持少,这些都会使老年人出现抑郁心理,且在维持抑郁心理上有着重要作用。婚姻、经济、医疗保健等对老年人抑郁心理产生也有重要影响。此外,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更偏重躯体疾病防治,而对于精神疾病防治的宣教较少,使得人们对老年抑郁症缺乏认识。
当我们发现老年人出现以下情况时要警惕是否罹患了老年抑郁障碍。
反复诉说身体不适,如各种疼痛症状、消化道症症状、胸闷心悸等胸部症状,却又查不出阳性体征时要考虑是否患老年抑郁障碍可能。
对正常身体功能过度的关注,对轻度疾病过分反应,要考虑到老年抑郁障碍的可能,因为约1/3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以疑病为首发症状。
反复诉说自己不好的境遇或者无欲无求、言语动作缓慢。
有轻生的念头、自杀倾向。
老年抑郁症并不少见,而且常常“偷偷隐藏”在人们的晚年生活中,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就医,尽早开展系统治疗,尽早恢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