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一文解析不为人知的端午!
一、端午的由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曲儿歌唱罢,端午又至。但端午节到底由何而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夏朝开始古人就有了对于天象的观察,并诞生了历法的概念。我国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三种历法的不同主要区别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首,商历以建丑之月为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首,现行的阴历,是夏朝采用的正月建寅的太阴历,故又名“夏历”。
夏历中已经有了对于节气的划分。夏商周时期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的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到了西周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区又融入了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龙舟竞渡以及粽子,粽子是我们常叫的俗称,它的正式名称叫做粽籺,是龙舟竞渡的时候投食江里的蛟龙的。
到了春秋时期,对于端午节又赋予了多重意义,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此外吴越两地还在这一天纪念为救父而投江的孝女曹娥;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的习俗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在民间,端午节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在古时候,端午节时就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系五彩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黄”、吃“五毒饼”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
五黄指的是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易经术上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国医学认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
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但习以为常的端午假期三天似乎比端午的由来和习俗更容易被人铭记。所以在大家享受端午假期的同时,也需多巩固历史,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加熟烂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