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码999元,估值10亿美元,被马斯克带火的这家公司什么来头?
“你有邀请码吗?”“多少钱出?”
听起来像是什么不良交易,但求码人有什么坏心思呢?
他们说的是这几天走红的语音社交工具Clubhouse。
“洛杉矶时间今晚10点,我在Clubhouse。”
美国时间2月1日中午,马斯克在推特发布了这条动态。
不到一个小时,Clubhouse中一个名为“Elon Musk on Good Time”的房间,就涌入了5000人,房间瞬间爆满。
Clubhouse还没有开放注册,采用邀请制。
现有用户发出邀请码,新人才能加入。
而每个拥有全部使用权益的用户,可以邀请0~2名新人加入。
邀请码的稀缺性,加上马斯克的助推,让邀请码价值暴涨。
很快有精明的人在网上卖邀请码。
Clubhouse的邀请码很快出现在eBay上,价格在20美元-496美元不等。
在淘宝上,闲鱼上,也出现了很多卖码人,价格最高炒到999元,依然有不少人付款。
Clubhouse的玩法非常简单,主打语音聊天,产品内不能文字聊天、没有弹幕功能。
主持人创建房间后,跟嘉宾聊天,听众可以旁听。
主持人、嘉宾、听众,这三种身份可以经主持人同意后转换。
听众想发言可以举手申请上麦发言。
这有点像线下论坛,主持人和嘉宾在台上发言,台下听众想参与交流,可以举手示意,主持人把麦克风给他,他就可以参与交流。

Clubhouse的走红很多人看不懂,这不就是一个多人语音聊天室吗?
而且Clubhouse的实时音频技术并非自研,背后技术服务商是中国公司声网Agora。
声网还服务了小米、抖音、陌陌等公司。
而声网的创始人赵斌的另一个身份是前YY语音CTO。
有人认为“如果给Clubhouse提供技术的是声网,那可以说用的就是YY早在2007年、2008年左右就开发出的语音技术。”
为什么一个在中国一点也不新鲜的聊天室模式,技术上也没什么亮点,会一炮走红呢?
Clubhouse的走红有天时的因素。
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无法出门,居家时间变长,语音聊天就火起来。
虽然各种社交应用都有语音聊天功能,但功能侧重不同。
大部分是一对一的交流,也有一对多的交流,而Clubhouse是多对多的交流。
不少线上会议应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但Clubhouse的用户体验非常好。
门槛低,符合少即是多的产品设计理念,即便是不懂英文的人也很容易上手。
除了门槛低,还不能录屏,听后即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更厉害的Clubhouse能洞悉用户心理,首批内测用户不到5000人,都是高端用户。

首批用户有硅谷著名投资人Marc Andreessen、推特创始人Jack Dorsey、美国脱口秀演员Kevin Hart、音乐人E-40、MCHammer、科技界的明星投资人Mark Cuban等名人。
普通人与这些大人物在同一个线上场所交流的机会并不容易,但现在有一个平台免费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这就让Clubhouse成为一种社交货币,配合邀请模式,用户一传十,十传百,获得指数型增长。
Clubhouse的成功背后还有创始人多年的积累。
Clubhouse两位创始人保罗·戴维森(PaulDavison)、罗汉·塞思(Rohan Seth)。
保罗·戴维森做出过图片分享式社交软件Shorts和基于地理位置社交的产品Highlight,另一个创始人罗汉·塞思的前东家是Google。
两人均有移动互联网和社交领域的资源积累,因对社交产品的热爱,2011年通过朋友介绍成为好朋友。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们都一直致力于开发社交产品,但均不理想。
但他们没有放弃,经过在音频领域的多次迭代后,他们在2020年3月推出Clubhouse。
正是因为他们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两个月后就拿到风险投资公司安A16Z一笔价值1200万美元的A轮投资,市场估值1亿美元。
今年1月26日,Clubhouse再获1亿美元B轮融资,由A16Z(安德森·霍洛维兹基金)领投,估值达到10亿美元。

Clubhouse创业不到一年成为独角兽公司,可以说是成为独角兽用时最短的初创公司之一了。
随着Clubhouse的火爆,美国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同类型竞争产品。
有些竞品甚至直接原版复制Clubhouse的功能设置,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字。
中国也有很多创业者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类似的产品。
有一位产品经理甚至在B站开通直播,向世界宣告和展示自己是怎么在72小时内完成中文版Clubhouse的。
多位关注社交赛道的人士表示,复刻Clubhouse,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但运营不一定跟得上。
Clubhouse看似一夜走红,其实背后有两位创始人十多年的积累。
这些Clubhouse的模仿者,也许很快能做出一个非常像的产品,但估计很快就会偃旗息鼓。
Clubhouse的成功,再一次告诉人们,社交领域机会无限。
技术和模式都可以过时,但人们渴望社交的需求永远不变。
满足人们细分场景下各种社交需求的产品,也许会越来越多。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