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效应与一只蝴蝶
今天瞅瞅来说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背后的故事.

小说背景
<少年维特>[简写]由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所著,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全篇由维特的第一视角作为叙述展开,讲述了一个叫做维特的年轻人爱而不得最终自杀的故事.
这本是根据作者自身经历改编而成,所以歌德是带着无比复杂的情绪进行地写作.对于他而言,书中维特的结局也象征着他本人的释放与解脱.
前文我们说到维特与阿尔伯特的争论,得出一个结论:
人在生与死之间做出的选择没有一个是容易的,尤其是后者.
我国儒家思想家孔子曾言:
"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太忙了,没空去想死后的事情.
向往美好和阳光是人的本能,就如同花一样.但谁没过一些琐碎和黑暗的念头呢?
我们要正视那些黑暗的地方,就像,仰望深邃的夜空那样.只有去尝试,去了解之后,才明白那些都是必经的过程.
Death is what gives life meaning.
生死\悲欢\明暗\天地\日月,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事物构成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维特效应
<少年维特>一书于1774年出版,一经上市销量如潮,一举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
与此同时,一种情绪流感正在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如同平静湖面激起涟漪.
在媒体对此书进行大量报道之后,年轻人开始模仿起书中的维特,穿上蓝色夹克和黄色裤子,用一把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从学校\社区蔓延开来,甚至出现了一股浪潮.
在两世纪后的社会学家菲尔普斯与1985年正式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维特效应"[Copycat suiside].
瞅瞅不由得把2020年新型病毒流感与维特效应进行一番比较,
两者本质都是一种传播现象,不过前者是通过具体的介质传播,后者更多是精神介质.
除了对维特效应影响如此之大的惊讶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模仿
模仿分为正向模仿和负向模仿.而维特效应中的行为则是属于负向模仿.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
故而人天生就会模仿,心理抗压能力的强弱与周遭环境的好坏是导致做出选择的关键.
媒体曝光
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在<个体论>说到"这种模仿自杀行为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媒体",
当人们,尤其是那些脆弱的人听到这种消息之后,就像是得到了一种允许.
有人开了个头,那些脆弱的人就会产生自杀\吸毒的念头,进而去做这样的事.
个体与社会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张国荣[哥哥]不堪病痛折磨跳楼自杀
美国硬汉代表海明威自杀身亡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等等等等
正如涂尔干所说,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
但人类的死和动物的死是不一样的,它包含着许多生命伦理、社会责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含义在内.
不轻视生命,珍惜生命,才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做的.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生活是一团混沌,混沌是无处不在,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对未来做出不可估量的改变.
但处于混沌之中的我们,应当紧握希望的桅杆,乘风破浪济沧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瞅瞅.
给我点个赞吧~
希望有助,顺颂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