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业:
⑴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治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②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③秦时已掌握青铜防锈蚀技术。
⑵冶铁:①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现在已知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遗物。
②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
③汉武帝时铁业官营,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马排鼓风再到水排(东汉 杜诗创造)。
④冶铁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使用,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焦炭:南宋末年使用,明朝流行
⑶炼钢:①战国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领先。
③冶铁工艺:从块炼铁到生铁(春秋) 从块炼钢(春秋)到灌钢法(南北朝)
二.纺织业(三大古代手工业领先于世界,其中丝织业和制瓷业对西方影响最大)
1.丝织业
上古时代:已经开始养蚕缫丝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纺织生产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汉代:已有“丝国”美誉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革新内地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是江苏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兴盛;花楼机的发明提 高了织造水平;江南丝织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工、自由劳动力市场)
原因:①物美价廉,可以御寒。 ②棉纺织技术成熟。
③植棉区扩大,原料充足。 ④统治重视鼓励支持。
三.烧陶制瓷(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晚期: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代瓷窑遍布南北。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宋代出现地方瓷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元代:进入彩瓷生产。烧制出白地蓝花青花瓷。
明期:景德镇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在青花瓷器基础上,又烧制出多种彩瓷,其中五彩瓷最具代表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
清代:发明了珐琅瓷(吸收西方工艺);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工艺,雍正
时这一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专门烧制出欧洲西餐用具和鱼缸。
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③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规模大、技术高,占主导地位。
⑴发展过程:①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
②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③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⑵特点: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其生产主要满足官府和贵族的需要。
③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⑶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强。
3.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
4.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也相应发生变化。
6.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7.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