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己的婚礼上,走神了


我参加了三场乡村婚礼。
在人们的印象中,婚礼总是热闹的,大概越热闹越好。
记录下亲朋好友喜悦的那一刻 —— 抱着这样的初衷,摄影师雷宝珠拍下了三个乡村女孩的婚礼。
而她也看见,风光之外,新娘们的神色偶有疲惫。对她们来说,婚礼也是奔波、喧闹、一些牺牲掉的浪漫构想。
透过这些细微的观察,雷宝珠发现了许多超越婚礼仪式的事,它们更庞大,像历史。
你会接受比自己矮的男生吗
丽梅来自广西农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去深圳工作过两年,她心中的理想型是事业有成的西装男士。
2016年,我收到丽梅的结婚请帖,新郎是她的高中同学小杨。

8年前,小杨每天都浏览丽梅的QQ空间,于是丽梅设了访问限制。小杨打电话追问,丽梅倍感烦恼。
她不喜欢小杨,他的穷追不舍成了一种困扰。
我问丽梅为何不接受他,她反问我,你会接受一个比自己矮又不帅的男生吗?
她的家人也觉得小杨配不上她。我一直觉得他们没有可能,直到收到请柬。

我问丽梅为什么不再等等,说不定还会遇到更合适的人。
28岁的丽梅说,她年纪到了,而且已怀孕两个月。我这才知道他们同居过,那是毕业后第二年的事。

婚礼当天,一切都按流程顺利进行,总体上,氛围是喜庆的。
除了丽梅的几句埋怨。
去酒店接新娘时,小杨被拦在门外,要从门缝塞红包。一个红包里是100块,丽梅嘟囔着嫌少,好几个红包递进来,丽梅才同意小杨进门。

给足红包的新郎终于进门,在新娘面前单膝跪地,依次递上戒指、项链和鲜花。
小杨进门前,伴娘们将新娘的鞋子藏好,找不到鞋,新娘就不能跟小杨走。
小杨找了半天。

穿好鞋,新娘上了婚车。40分钟 —— 这是从市内酒店到夫家村庄需要的时间。
遥遥亲友早已到达,酒席也已备好。新郎家张灯结彩,厅堂桌子上摆着酒水肉食、油灯、香案。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墙上新贴的对联写着珠联璧合、永结同心。

红,是婚礼的基调。新房里的床褥帘被都是崭新的,大红香粉,一团喜气。
房间里早早摆好传统婚庆吉物:剪刀、圆镜、木尺、钱币、米花。寓意幸福圆满、天长地久。

丽梅和小杨的婚礼几乎没有闹洞房的环节。
也会有年轻人也会跟入新房围观,但丽梅只是休息、打扮、发喜糖。


丽梅休息一阵,便换下行动不便的西式白色婚纱,改穿中式红色礼服。
匆匆吃几口饭,新人开始挨桌敬酒。有许多人在等着他们。

如今,丽梅和小杨依然住在村里。小杨挣钱养家,维护爱情,丽梅在村委会做基层工作,二人买了车,儿子也快上幼儿园了。
丽梅的朋友圈不常更新,内容包括乡村日常、几张自拍、和儿子的照片。
我们偶尔电话联系,丽梅说自己最近在备考公务员,很少提起婚后的生活。

喜宴上,来了许多陌生人
小张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
他在镇上的派出所上班,李娟在派出所旁边的快递网点工作。小张热心,偶尔帮李娟卸点货干点活,两人慢慢熟识起来。
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决定结婚。

广西农村的婚礼都大同小异,多是自家摆酒席,请一大群人。他们可能互不相识,也不说话,只是一起吃一顿饭。
婚礼的几十桌酒宴,都是自家置办。
他们请亲友和邻居作厨师,提前好几天就着手准备,采购食材,杀猪宰羊。
婚礼当天,烹饪布席。


每家酒席都有鸡鸭、扣肉、叉烧、红鸡蛋,是用大锅灶亲手烧出来的,很香。
小张的婚礼布了 40 台酒席,空间不够,屋前空地也用来摆桌吃饭。


小张的婚礼也是自己布置的。
新娘李娟在网上买了一连串的手工喜字和小灯笼,拉着表妹布置婚房。
过去的装饰,是娘家女性亲眷一针一线做出来的,现在这份工交给了专门的工厂。


传统的乡村婚礼,正在逐渐消失。
农村的新人也更喜欢西式婚礼,因为它时髦。舞台上灯影流彩,音乐奏起,新人款款登场。罗马柱、婚纱照,是现代和浪漫的证明。
她们对西式婚礼的设想,最终会体现为中西结合。
新娘们穿着白婚纱,要跨的还是炭火盆。


“我其实不太想摆酒”
姐姐和姐夫结婚登记的时候,没有办婚礼。
大学时他们相识,一起在南方读书。姐夫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后,研究生又考回北方。
距离太远,姐姐本不想继续,姐夫为了保住这段感情,研究生才读了一年,就到南方找工作,似乎还因此给大学赔了一笔违约金。
家里人都不太同意这门亲事。男方的家庭条件不如姐姐,但姐姐觉得,她再不会遇到这么情投意合的对象了。
大家带着惋惜的目光,看着姐姐嫁给姐夫。

他们在广西小城工作、生活,也有了一个儿子。
姐姐依然不想摆酒席。在她看来,结婚只是两家人的事,没必要宴请几乎陌生的村民。何况婚礼的花销比收到的礼钱还多,不如拿去置办家具。
最终,两人拗不过要面子的长辈。
2017年春节,姐姐随姐夫到男方老家过年,顺便在河南举行了一场风光的婚礼。几乎全由长辈操办。


婚礼当天早上,太阳还没升起,姐姐就到镇上的梳妆店化新娘妆、穿婚纱,等待新郎来迎接。
不论南方北方,接亲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河南,越早接到新娘,福气越大。
回到家,婚车停在家门前,几个男童举着农具和火把绕着婚车走,以求多生男孩、人丁兴旺。


直到婚礼结束,姐姐依然没有太多感觉。
过完年,姐姐和姐夫回到广西小城,继续工作和生活。每逢春节,他们仍会去河南过年。酒席上的亲友,大多已不再联系。
姐姐说,去拜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收红包。夫家父母远在河南,娘家父母尚未退休,这三年,姐姐一直在家照顾孩子。

孩子渐渐长大,姐姐开始准备找工作。姐夫也没有像她父母揣测的那样,抛妻弃子,跑回河南去。
姐姐的婚后生活看起来不错。
无论怎样,她都会看起来过得不错,姐姐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旅经贵州册亨县的晚上,我遇到了游街的新人。
新郎外穿着一套红色女士内衣,戴着头盔,拉着木车。木车上坐着新娘。他们时不时停下,和随行的亲友互扔生鸡蛋。

如今,在路上看到陌生人的婚礼,我总会停下来拍照,盛装打扮的新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
那是一个饱含祝福的时刻,将两条生命的绳索打了个结,形容圆满。而其前其后的日子,原来是要一点一点过下去的每一天。
图文 雷宝珠 | 编辑 曹子晗
你可能还喜欢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责任;稿请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