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跑鞋 你让我等三年?

我们多次在内容中探讨过绝影在跑步环节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作为李宁旗下跑鞋矩阵中重要的一环,绝影必然和李宁其他经典系列一样不断迭代。不过李宁绝影从初代到2.0,经历了三年,这打破了以往运动鞋“逐年迭代”的潜规则。

为什么这次迭代要等三年?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们将这个疑惑提出后,绝影的设计和产品团队说:不如你们直接来北京,咱见面儿聊~

诸多运动鞋玩家眼中,一双运动鞋往往是设计师将稿子丢给到工厂生产就万事大吉。真正来到北京李宁中心,绝影2.0的设计师侯一言和产品经理霍颖慧为我们解开了一双跑鞋从何而来的奥秘。
极度配速,赞270
作为一双具有高辨识度并搭载顶级运动科技的鞋款,绝影从最初的产品方向确定开始就注定相对复杂。“与大家的预想不同,在推出一双跑鞋之前,我们产品部门会率先去近距离与消费者和跑者们沟通,了解到大家对于跑鞋迭代升级的诉求。”

绝影初代产出的弜+䨻设计形式,在跑鞋领域中无疑是一项颠覆的概念,这个核心也必然会延续在绝影后续的迭代产品中。所以如何让弜+䨻点性能更稳定、更缓震、更回弹也是团队需要去考量和探索的。

立项/沟通/深入设计/调整——诞生一双跑鞋的过程比广大跑者的预想要复杂更多,为了做好这件事,绝影2.0共调整了6个版本,这个周期花费了李宁团队三年的时间。

设计师侯一言向我们展示了几个绝影2.0的SAMPLE版本。弜科技扩大化是绝影2.0设计的首要诉求,所以团队最初针对碳板位置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整。

将碳板放置在不同位置,并调节中间部分角度倾斜,来检测弜能否带来更大的缓震效果,在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测试后,设计团队将几个试错版本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对比初代,绝影2.0的中底厚度和跨度都有所增加,使弜+䨻产生最大化的弹性效果。如果我们将绝影2.0进行拆分,能明显看到中底部分拥有一个原理类似于桥墩的凹槽设计,它可以让弜科技的体感做到最大,所以其实绝影2.0弜科技的跨度要比我们肉眼看起来更大,配合前面提到的泡棉加厚加宽,保证回弹之后能够更加稳定,后跟处掉跟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实际穿着体验中,设计团队的调整感受非常鲜明。当我们跑步落地期间,弜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有很大改善,我们此前所说初代的“几何摇感”在绝影2.0中明显角度更向前,跑步过程中的发力反馈更顺畅。

但泡棉厚度的增加意味着“重量风险”袭来,所以完成中底性能的前提下保证轻量化无疑是绝影2.0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在设计团队向我们展示的几个SAMPLE中,有一款视觉上颇具张力的设计版本,鞋面覆盖部分灵感源自古代战马的当卢。绝影2.0使用了大量圆形的设计元素去增加机能感,当卢创意的设计无疑与其非常契合,但代价就是鞋款的重量会进一步加大且跑步过程中舒适感有影响。最终设计团队认为,绝影系列还是要以功能至上为基准,因此该创意被PASS。

为了进一步满足轻量化需求,绝影2.0的鞋面部分采用了镂空+䨻丝的设计模式。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绝影2.0的鞋面,会发现其编制形式要比李宁其他鞋款的䨻丝鞋面更规整。这也是鞋款在轻量化环节的进一步努力。极度配速几位跑步能力不同的编辑分别体验后,都感受到绝影2.0比起前代的完善提升,这是一双更成熟的跑鞋作品。


绝影2.0与初代对比
作为一双跨多场景的跑鞋,绝影受众包含了深度跑者和街头文化两个维度。所以如何在配色上满足不同维度的喜好,也是李宁产品团队需要深度探寻的环节。李宁希望一年四季都向跑者讲述不同的跑步故事,而这些故事也会表达在跑鞋的配色中,所以下半年还有肾上腺素主题发布,给予各位跑者更多选择。


在北京交流期间,设计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款限量配色绝影2.0整双鞋将绝影的设计过程作为灵感,将鞋款的工程图纸,李宁的运动研发中心经纬度,“设计师测评鞋款期间的配速表”表现于鞋身。绝影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双希望大众/进阶跑者也能享受的碳板跑鞋,给他们一个更轻松省力的跑步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跑鞋时,都会强调它是否足够专业,在李宁产品团队眼中“专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范畴,绝不只是顶级竞速这一条路。如今碳板配置下放不同层级已经成为各品牌产品规划的共识,这个风潮正是李宁绝影开启。

在绝影2.0的鞋侧有一串英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李宁跑步想要传递的一种精神——思考如何在未来创造出更好的装备时,大家要抬头仰望星空;设计过程中不断打磨细节时,团队们要脚踏实地。
而我们眼前的绝影2.0就是这样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而来的鞋款,它代表了李宁的诚意、专业以及对跑步未来的不断探索。这样的一双鞋子,让我们等待三年,很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