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清基层减负中的“条”与“块”

2023-07-26 14:49 作者:姜焕宇  | 我要投稿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提升治理效能,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夯实减负工作基础。要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综合施策,围绕健全制度法规、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发力。基层减负工作除了要力戒形式主义外,理顺“属事的条”和“属地的块”之间的关系,构建出“条块协作互嵌”的新基层政府治理模式,无疑更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为基层干部“松绑解扣”。

理顺“条块权力网”,打通政策落实“中梗阻”。

基层工作任务繁琐复杂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需要条块间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顺利完成,而条块形成合力的基础是权责边界清晰、合作逻辑一致。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条块之间各自承担责任难以明确,协同不够顺畅,在权责模糊的情况下某些“条条”单位甚至为了减轻责任,通过“责任书”、“专题会”、“任务分解表”等形式,将本该由本部门或派驻部门承担的事务摊派给“块块”乡镇街道,却将处理权限留在职能部门,这就导致了属事的“块块”乡镇街道政府在落实某些政策任务时,难以避免地出现了“顶又顶不住”,“管又管不了”,“喊又喊不动”的尴尬局面,最后只能由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勉强”完成。要为基层减负,就要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明晰责任归口,理清职能部门、属地政府、社会、公众的权责边界,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管到位,才能保证在任务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优化“条块关系网”,开创政府治理“新模式”。

在传统条块合作共治的治理结构下,一般会由属事、属地等多个部门共同处理同一事项,进行分段管理,表面看是将任务进行了分解,降低了基层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却因为分段治理时运行环节多、反馈时间长、协商成本高、信息准确率低等因素,导致权力碎片化现象严重,哪个部门都不具备相应的资源和手段将事情做好。从而导致了为了规避自身责任,条块双方将大量的精力花在了上传下达、征求意见、制定方案、参加各种工作会议等工作留痕上,既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为工作落实带来帮助。要为基层减负,就要探求属地责任和属事责任的有机结合,将条块原本的“肩并肩”变成现在的“手挽手”,通过优化上级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间的“关系网”,统筹各职能部门间的工作任务,推进大类业务的“一网统办”,做到不冲突、不随意、不重复给基层下达任务,从而推动基层干部更好地将精力放到业务工作中去。

规范“条块督查网”,释放基层内在“驱动力”。

权责相符是基层政府治理的基础,但实际运行中基层政府权小责大、职能部门权大责小的“条强块弱”的现象较为明显,而上级职能部门往往拥有对基层政府的指标考核权,在上级职能部门通过“属地责任”将任务下达给基层政府后,大量的监督检查也会随之而来,同时为了确保基层政府“高质量”完成任务,上级职能部门会制定“标准答案”进行标准化考核,甚至会将基层政府的发文、会议记录、报送材料情况作为督查考核的依据,这种“纸面考核”不但难以达到监督推动的目的,更是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要为基层减负,就要优化完善考评体系,要从工作实绩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核,避免过度考核、“公式化”考核,避免“一刀切”,减少、慎用“一票否决”,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责任状、证明事项等项目,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同时要“粗化”任务指标,给基层政府留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让基层干部能迈开大步干事创业。

理清基层减负中的“条”与“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