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碳交易市场经验系列11---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展望

2021-07-27 06:59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经验系列的第十部分:我国碳市场交易情况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十一部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展望

1、配额、CCER价格有望提升

2、行业利润弹性较大


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了远期发展目标:


A、预期2021年完成发电行业碳市场首单交易,纳入80%重点排放单位,并逐步引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


B、2021-2025年间将逐步纳入其余高排放行业,探索开展配额衍生品交易和配额有偿分配。

C、预计2020年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将达到33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左右。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2020年的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的碳强度减排目标,未来全国碳市场的顺利运行,预期将对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尽早达峰这一目标,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依据我国宣布的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目标,即2030年比2005年下降至少65%,结合2005年的碳排放量基数推算峰值目标。我们依据2017年的碳排放量,按照已经实现的碳强度下降和65%下降的总体目标,估算2030年净排放的峰值在108亿吨。


1、配额、CCER价格有望提升


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CER交易则是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碳市场按照1:1的比例给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但也不是想抵消多少就可以买回多少替代配额的,按相关规定,抵消比例不超过总碳配额的5%。


据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预测,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电厂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总量预计超过33亿吨/年,按照5%的碳排放配额抵消比例,全国碳市场初期每年CCER需求量约为1.65亿吨/年。


北京环境交易所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行业后,纳入配额管理的碳排放总额规模将达到70亿吨~80亿吨/年,届时CCER需求将达到3.5亿吨~4亿吨/年。碳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是关键因素。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预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后,“配额长期加速收紧均价上行,CCER短期稀缺价格有望提升”。


据北京绿色交易所披露,中国的碳交易地方试点自2013年启动,7年累计交易金额约105亿元,交易量约4.45亿吨,交易均价约为23.5元/吨,而欧盟碳市场交易价格已突破50欧元/吨,国内配额价格与海外差距大。


从八个碳交易所2014年起市场行情走势图来看,北京配额成交均价最高,达55元/吨。北京配额价格长期在40元~100元/吨之间波动,2019年来稳步上升至2020年初约80元~100元/吨区间内。


2、行业利润弹性较大


高企的交易价格背后,是控排企业可观的利润。据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介绍,以电力行业为例,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度电减碳可增收近为0.04元,利润弹性约12%。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已公示的CCER审定项目中有114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合计处理规模达11.6万吨/日,已通过备案的项目达24个,减排量备案项目5个,备案减排量为54.8万吨。


从审定项目所属企业分布来看,2013~2017年,光大环境、绿色动力、伟明环保、中科环保、瀚蓝环境、上海环境等已有的审定项目规模较高,合计占整体生活垃圾焚烧公开项目规模的比例达30%。


再以餐厨处置为例,通过餐厨垃圾处理可减少甲烷排放,使用沼气也可替代供热锅炉使用的燃煤、燃气,这些都可以进行碳减排核算。在餐厨处置行业,单吨垃圾减排可增收18.90元,利润弹性约19%。


对生物质发电减碳经济效益的测算结果显示,CCER碳价在30元/吨情景下,度电收入达0.02元,对生物质发电项目收入端弹性达2.68%,利润端弹性达21.49%;CCER碳价60元/吨情景下,度电收入将提升至0.04元,收入端弹性增至5.36%,利润端弹性增至42.99%。


而林业碳汇项目每亩储碳量为0.9吨,每亩林可增收27元,利润弹性高达66.73%。


在未来的投资领域,光伏、风能核电、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包括支撑性的火电及碳捕捉利用与存储、储能系统、氢能等都具有很好的前景。


一方面,碳成本显性化会使得一些高碳行业或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行业成本变高,那么低碳的新能源产业因此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像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核电等低碳产业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全球范围内中长期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与投资方向。


此外,与碳资产管理直接相关的碳足迹核算、碳核查、碳捕捉和储存等相关产业,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碳交易市场经验系列11---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展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