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帝国(第一期)
奥地利帝国历史沿革
(一)奥地利帝国(1804年-1918年)是一个地跨中欧、南欧、东欧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领土包括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地区,首都是维也纳。奥地利帝国是德意志邦联的永久主席国,在镇压1848年匈牙利革命后的1867年奥地利帝国为防止匈牙利再次独立,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的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国王而成为政合国,1918年一战后解体。政合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缔结条约的基础上组成的国家联合,又称物合国。它们同受一个国家元首的管理,制定共同宪法,设立行使一定联盟政府职能的共同机构,在对外关系中是一个主体。但各成员国的内政独立,各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政府。1848年匈牙利革命是欧洲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与1848年奥地利帝国革命紧密相连。在革命发生后匈牙利王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帝国独立,但很快被俄奥联军镇压,匈牙利重新并入奥地利。奥地利帝国是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也是多民族国家。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奥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和镇压革命。奥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予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皇,直到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二)东法兰克王国经过一系列扩张后于96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最初是由拥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统治,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丹麦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法国东北部和中部的一些领土。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边区,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中巴伐利亚、斯提里亚东部的边疆领土。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1282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二百年中奥地利逐步吞并斯提里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1454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定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南部则是斯提里亚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3年英法结束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实质上的独立。1477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第公爵死于乱军之中,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趁机迎娶查理的女儿,并于1479年在吉内加特战役击败法军。

(三)法国仅收回法语区中27%的土地,整个低地、法国东北部以及中部的一些领土则由奥地利获得,对勃艮第的瓜分使奥地利的领土扩大一倍有余,一举跻身欧洲列强行列。1490年上奥地利统治者绝嗣,奥地利和斯提里亚合并,再次由一位公爵统治。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的婚礼,使两个国家逐步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他们的子嗣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疯女胡安娜。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巧妙的安排让当时后来被称为腓力一世的奥地利王子将其迎娶,他们的子嗣同时获得西班牙、荷兰、奥地利诸国的继承权。1521年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妮,1522年斐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嫁予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埋下伏线。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法国发现自身领土被哈布斯堡的家族领土所包围,于是在1494年发动意大利战争,先后夺取米兰、萨伏依等地,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侵略却被挫败,此后两个世纪中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受哈布斯堡统治。1513年哈布斯堡转入反攻,夺取米兰。1525年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大败法国,生擒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29年米兰划归哈布斯堡。1544年,查理五世围攻巴黎,虽因奥斯曼帝国进逼维也纳而撤军,但仍帮助萨伏依重获独立。1557年哈布斯堡于圣康坦战役中击溃法国,双方签定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结束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意大利,巩固在南意大利的统治,获得米兰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土地。
(四)在东边奥地利则要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奥斯曼帝国,在苏莱曼大帝的领导下奥斯曼进入到鼎盛时期,先后击败匈牙利-波希米亚、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中东强国波斯,让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大感威胁。查理五世的敌人们组成“渎圣同盟”,由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信奉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共同领导。1526年苏莱曼得到亲征匈牙利,击溃波希米亚-匈牙利联军,占领匈牙利大部,并于1529年和1532年两次率军围攻维也纳,从侧翼支援法国,但是均被天主教同盟击退。这场战争后由于波希米亚—匈牙利国王战死,查理五世加冕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获得匈牙利北部和整个波希米亚。1540年查理五世攻打布达,试图夺占匈牙利中部地区,但遭到失利,被迫承认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达维亚公国成为苏丹的附庸国。瓦拉几亚公国是一个曾存在于1290年-1859年之间的大公国,瓦拉几亚地处下多瑙以北、南喀尔巴阡山脉以南,传统上可划分为蒙特尼亚(大瓦拉几亚)与奥尔特尼亚(小瓦拉几亚)两个区域。瓦拉几亚地区是现代罗马尼亚的一部分,瓦拉几亚的罗马尼亚语字面意思是罗马人的国家,而瓦拉几亚这一名称则是源于瓦拉几亚主体民族的名称瓦拉几人。瓦拉几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此时的瓦拉几亚名义上仍然是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1330年瓦拉几亚击退入侵的匈牙利军队,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公国。

(五)1417年瓦拉几亚接受奥斯曼的宗主权,成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庸国。但在这期间瓦拉几亚也曾与奥斯曼发生过冲突,穿刺公弗拉德三世以他残酷对待奥斯曼入侵者的手段而闻名,也使瓦拉几亚与吸血鬼的传说建立联系。虽然奥斯曼帝国成功在穿刺公弗拉德三世死后逐步加强对瓦拉几亚的控制,但随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帝国对瓦拉几亚的控制又逐步衰弱,与此同时以俄国为首的列强开始在瓦拉几亚施加自身的影响力。19世纪初俄国击败奥斯曼帝国,瓦拉几亚成为俄国的保护国,但在俄国于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跟据1856年《巴黎条约》瓦拉几亚不再是俄国的保护国。1859年瓦拉几亚大公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将瓦拉几亚公国与摩尔达维亚公国合并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即现代罗马尼亚的前身。后世属于瓦拉几亚的奥尔特尼亚与其他一些达契亚人生活的地区于2世纪被罗马皇帝图拉真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罗马帝国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中许多罗马人迁移到达契亚人的地区定居,这些罗马人还曾与当地的达契亚人通婚,形成达契亚-罗马人族群,一部分达契亚人逐渐罗马化。3世纪时因罗马帝国遭遇内部危机不得不放弃达契亚地区,罗马的军队与政府人员的撤离开始于271年。到275年罗马的军队与政府人员完全放弃这一地区。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曾短暂在达契亚地区重建统治,但这一地区很快便再度被放弃。

(六)罗马人撤离后的5世纪到6世纪之间拜占庭帝国曾对瓦拉几亚地区施加影响,斯拉夫人也曾在前往拜占庭帝国途中占据瓦拉几亚的多瑙河沿岸地区。681年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占据瓦拉几亚地区并建立起统治,在拜占庭于10世纪对保加利亚开战后保加利亚帝国迅速衰落,瓦拉几亚地区先后落入佩切涅格人与突厥人的手中。1081年南鲁塞尼亚的库曼人将瓦拉几亚地区的其他势力驱逐,成为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在罗马人离开后达契亚-罗马人的行踪并不十分清楚,一种说法认为达契亚-罗马人在罗马人撤出达契亚地区后也撤退到多瑙河以南,而多瑙河以北的土地则是完全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游牧民族占据。后来一部分游牧民部落发生罗马化,这些罗马化部落称为瓦拉几人,即罗马尼亚人的祖先。另一种说法认为达契亚-罗马人中的农民与牧民并没有完全随罗马人撤离,他们仍然持续生活中瓦拉几亚地区,并与当地的罗马化族群、达契亚人混血形成现代罗马尼亚人的祖先。鲁塞尼亚的库曼人在瓦拉几亚地区的统治终结于1241年,西征的蒙古人将库曼人击败,并且可能曾在瓦拉几亚建立起统治。1241年拔都汗领兵入侵罗马尼亚,但他在1242年因内部事务而撤军,并且终身未再西侵。1247年在完成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征服后匈牙利国王继续向东扩张,并许诺将沃尔沃达立托维与塞奈斯落等地留给罗马尼亚人。
(七)此后几十年里瓦拉几亚地区可能曾由匈牙利与保加利亚统治过,而这一时期相对软弱的匈牙利王国使瓦拉几亚地区的贵族势力逐渐坐大,为瓦拉几亚的独立建国埋下种子。罗马尼亚贵族在瓦拉几亚地区权势的增长,根据历史记录推测瓦拉几亚的建国者内格鲁大公在1290年-1292年之间完成瓦拉几亚的建国,有说法认为内格鲁大公将瓦拉几亚各地的罗马尼亚贵族整合到他的旗下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内格鲁大公建立瓦拉几亚不过是一个后世编造的传说。1330年瓦拉几亚在波萨达之战中取得关键性军事胜利,击退匈牙利王国的入侵,标志着瓦拉几亚的正式独立。瓦拉几亚独立后曾就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纠纷与匈牙利王国产生摩擦甚至爆发战争,但最后瓦拉几亚未能在特兰西瓦尼亚建立统治。在瓦拉几亚获得独立后发源于小亚细亚、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国家奥斯曼帝国逐渐成为瓦拉几亚的威胁,14世纪末期瓦拉几亚曾多次与奥斯曼帝国爆发军事冲突,米尔恰一世(老米尔恰)在位时期瓦拉几亚曾一度在1394年与匈牙利一起击退入侵的奥斯曼人。经过数次战争后奥斯曼帝国最终于1417年击溃瓦拉几亚,迫使瓦拉几亚承认奥斯曼的宗主权并向奥斯曼纳贡,不过瓦拉几亚并未就此彻底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其后数百年瓦拉几亚曾多次反抗宗主奥斯曼帝国。1417年瓦拉几亚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又爆发过数次战争或冲突,1421年同样是罗马尼亚人国家的摩尔达维亚公国乘米尔恰一世新逝夺取瓦拉几亚的基里亚要塞。

(八)15世纪中叶统治瓦拉几亚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因其残酷对待奥斯曼侵略者的手段而知名,弗拉德三世曾于1448年趁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忙于对土战争时通过政变短暂地夺取瓦拉几亚大公之位,但很快便被班师回国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赶下台,1456年弗拉德三世再次抓住机会夺取瓦拉几亚大公之位。弗拉德三世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他既被视为瓦拉几亚的英雄和国土保卫者,但也因为残忍的手段而遭受诟病正因如此,弗拉德三世成为后世吸血鬼传说的素材。1461年弗拉德三世因为拒绝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年贡而招致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他在1462年败给入侵的奥斯曼军并被再次赶下台,逃到匈牙利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的弗拉德三世很快被匈牙利方面扣押,但1476年匈牙利支持他成为瓦拉几亚大公并帮助他重返瓦拉几亚。但弗拉德三世很快就再次输给奥斯曼帝国,遭受兵败身亡的命运。弗拉德三世死后奥斯曼帝国对瓦拉几亚的控制逐步加强,瓦拉几亚大公不再由当地贵族选择,而是由奥斯曼苏丹钦定。16世纪末勇敢的米哈伊即位时哈布斯堡王朝正计划组织一次对土战争,在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邀请下勇敢的米哈伊决定加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联合。从1594年到1598年勇敢的米哈伊多次赢得对奥斯曼帝国战役的胜利,1595年他在卡鲁格莱尼对奥斯曼帝国的大胜更是为他赢得勇敢的米哈伊的称号,最终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在1598年作出让步,承认瓦拉几亚的独立。

(九)特兰西瓦尼亚国王在同年宣布退位并将权力移交给勇敢的米哈伊,但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胁下勇敢的米哈伊不得不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宗主地位。1599年勇敢的米哈伊又获得摩尔达维亚的统治权,使三个罗马尼亚人国家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以及瓦拉几亚得到短暂统一。不过这次统一并未维持太久,这种联合本身也是脆弱的。在贵族的压力下勇敢的米哈伊仍维持对农民的高压政策,而他作为一个外来的统治者也不受摩尔达维亚等地的贵族的欢迎。随勇敢的米哈伊去世后瓦拉几亚本土很快就在摩尔达维亚大贵族战争中被波兰与摩尔达维亚联军占领,最后这一短暂的联合分崩离析,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重新成为奥斯曼的附庸国,而特兰西瓦尼亚则是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所有物。瓦拉几亚国内的较低阶级波雅尔贵族也愈发衰落,甚至曾发起叛乱。而瓦拉几亚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已度过最辉煌的时代,在1683年于维也纳败给奥地利一方后开始显现颓势,逐步失去在欧洲的领土。到18世纪时哈布斯堡王朝已确立在原本属奥斯曼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确立统治,这一时期瓦拉几亚在文化上也开始发生转变,罗马尼亚语开始逐渐取代原本古教会斯拉夫语与希腊语的地位,瓦拉几亚也在这一时期迁都到离奥斯曼帝国边境更近的贸易中心布加勒斯特。奥尔特尼亚(小瓦拉几亚)曾因奥斯曼帝国1716-1718年对奥地利战争的失败而一度割让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1739年又归还给瓦拉几亚。

(十)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东方新崛起的强权俄罗斯帝国开始与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爆发矛盾,在俄土之间反复爆发的冲突中瓦拉几亚曾多次被俄国占领,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俄土战争之中的不断胜利,奥斯曼帝国不断丢失领土并被迫承认俄罗斯帝国的特权。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衰落后列强纷纷在瓦拉几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设立领事馆,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后俄罗斯帝国在1792年《雅西和约》中获得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两个大臣职务的提名权,加强它在瓦拉几亚的影响力。1853年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战火再起,是为克里米亚战争,英法等西欧列强选择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1854年在奥地利的要求下俄军从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撤出,俄军撤退后奥军立即占领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大部,此后战争重心转移到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战争以俄罗斯帝国失败告终,根据1856年《巴黎条约》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不再是俄罗斯帝国的保护国,而是接受胜利方列强的联合保护。奥斯曼帝国虽然仍然名义上拥有瓦拉几亚的宗主权,但需要给予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高度自治的权利。《巴黎条约》签订后在西欧列强的压力下奥斯曼帝国被迫同意让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进行有关两国联合的公投,两国都以很高票数同意联合的动议,最终在1859年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联合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即现代罗马尼亚的前身。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联合成统一的罗马尼亚后,1878年罗马尼亚正式从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

(十一)瓦拉几亚地区地处巴尔干半岛东北,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位于多瑙河以北、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瓦拉几亚东临多布罗加与黑海,西边的邻居是塞尔维亚,东北方向是摩尔达维亚,西北方是特兰西瓦尼亚。以奥尔特河为界,瓦拉几亚可分为东部的蒙特尼亚(大瓦拉几亚)与西部的奥尔特尼亚(小瓦拉几亚)两个区域。瓦拉几亚的传统政治中心是东部的蒙特尼亚(大瓦拉几亚)地区,有时瓦拉几亚一词也用来特指大瓦拉几亚地区。瓦拉几亚大公国的国教是东正教,最初瓦拉几亚上层较为通行的语言是古教会斯拉夫语与希腊语,但从18世纪开始罗马尼亚语开始成为瓦拉几亚正式的官方语言。瓦拉几亚成为奥斯曼帝国附庸后奥斯曼帝国并未强制在瓦拉几亚引入奥斯曼式的社会制度,瓦拉几亚原有的封建关系与社会阶级得到维持,但瓦拉几亚每年都需要向奥斯曼帝国缴纳大量的贡金,许多瓦拉几亚的农产品都被运到奥斯曼。为了支付繁重的年贡,瓦拉几亚统治阶级不得不加强对农民的盘剥,许多农民无法支付繁重税收,以致不得不卖掉土地和耕牛成为农奴,瓦拉几亚的农奴制直到1864年罗马尼亚联合公国时期才废除。瓦拉几亚历史上也曾有大量的罗姆人(吉普赛人)奴隶,1848年革命后成为瓦拉几亚大公的巴尔布·什蒂尔贝伊是一个现代化改革的拥护者,在他的推动下经历一系列前置性的改革后在1856年瓦拉几亚正式废除奴隶制,解放罗姆人奴隶为自由人。
(十二)1542年奥斯曼军队在法国南部登陆,1544年查理五世进逼巴黎,奥斯曼帝国再度围攻维也纳,但法国因无法继续作战而讲和。此后双方边境大体稳固,但奥斯曼帝国西进之路受阻,不得不将欧洲的进攻方向集中在斯拉夫人的区域,与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矛盾激化。海上的竞争则更加激烈,西班牙和热那亚海军联合重创奥斯曼-法国联合舰队,但突厥人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建造一支比以前更为庞大的舰队。1535年查理五世率军征讨北非,从苏莱曼大帝手中夺得突尼斯。1538年西班牙舰队在普雷韦扎战役中被海雷丁帕夏击败,突尼斯再次易主,从此奥斯曼在地中海称雄33年。1571年腓力二世与威尼斯共和国结盟,在勒班陀海战击败突厥人,重获地中海主导权。但是哈布斯堡也为此付出重大代价,损失大型战船16艘,8000人战死,2.1万人受伤。奥斯曼帝国则损失二百多艘战船,失去3万名士兵。打败法国和击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后,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无可争辩的欧洲霸主以及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但查理五世并未在这些战争中获得太大的收益。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加剧,奥地利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日益动摇,西班牙、葡萄牙庞大殖民地流入国内的财富也没有提升帝国的生产能力。反而流入英国、法国,使后者国力渐涨,为日后埋下隐患。查理五世在退位时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二,西班牙、勃艮第、法国中部交由腓力,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给斐迪南。腓力二世成功统治葡萄牙,却陷入与英国、法国的长期竞争而无法自拔。

(十三)由于陆上、海上通道均被切断让腓力二世被迫允许低地军队自负盈亏,实际上默许低地军队进行经商和腐败,高额的税收以及官员的腐败终于使低地爆发大规模叛乱。西班牙暴行事件之后叛乱者宣布成立尼德兰联合省,借助宗教进行武装反抗并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由此引发八十年战争。与此同时无敌舰队五次远征英国均告失利,而在法国宗教战争中西班牙军队虽然攻占巴黎却未达到预期目的。奥地利在这段时期极力反对宗教改革,试图维护国家的信仰统一,疲于奔命于各大邦国之间,但遭到失败。1617年奥地利国内也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波希米亚人和荷兰人一样不但拥护新教,还试图从帝国独立出来。1618年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发生,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国关系恶化,先后三次参加反法联盟均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神圣罗马帝国已彻底瓦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二世将他统治下的奥地利大公国、波西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以及位于意大利和波兰等处的领土合并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以回应拿破仑,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1806年奥地利再次被拿破仑击败,弗兰茨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09年任命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为首相,奥地利的反法政策改为策略性与法合作。

(十四)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拿破仑一世侵俄失败,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于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施展外交手腕使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并得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威尼斯和米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邦联,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联合欧洲各君主国反对各国自由主义,维护专制制度,充当欧洲宪兵。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邦联中的各邦国纷纷参加,梅特涅的力量一蹶不振。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的3月13日维也纳群众在学生领导下爆发起义,梅特涅被迫辞职。在维也纳革命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发生革命,斯拉夫人问题日益尖锐化,全国各地革命一触即发。奥军在俄罗斯帮助下成功镇压1848年匈牙利革命,加剧匈牙利对奥地利政府统治的不满。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首相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在俄国的支持下迫使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地利失去伦巴底,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后奥军被击败,被迫放弃荷尔斯泰因,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并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以及在北意大利的优势地位,此后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
(十五)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奥地利帝国成立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而奥地利帝国的主体奥地利皇室领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直到其1938年被纳粹德国兼并。二元君主国意指两个分开的王国由同一个君主来统治,对外采用一致的外交政策,相同的关税同盟,共同拥有同一只军队,但是在对内的其他事务则采取分别自治。二元君主国不一定就是共主邦联,在人合国中,虽然他们拥戴同一位君主,但是并没有共享政府结构。在人合国中他们的外交政策分开,关税政策分开,军队也分开。1914年奥地利在新吞并的波斯尼亚举行军演,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塞尔维亚一名叫普林西普的青年刺杀,是谓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战爆发,一战后奥地利帝国分裂,哈布斯堡王朝垮台,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

(十六)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此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是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后来的南斯拉夫。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

(十七)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但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蒂·米克洛什成为执政者。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今分成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今分成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国)、波兰,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奥地利帝国的国旗呈长方形,从上到下由黑,黄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奥地利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一只姿态高贵的黑色奥地利雄鹰,采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双头鹰图案,雄鹰舒伸的双翅象征着要将国家的安全置于其羽翼之下。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达尔马提亚王国、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奥地利皇室领地、克恩滕公国、克莱因公国、萨尔茨堡公国、西里西亚公国、施泰尔马克公国、布科维纳公国、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摩拉维亚侯国、蒂罗尔亲王伯国、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福拉尔贝格领地、伊斯特尼亚领地。帝国皇冠原为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自弗朗茨称帝后到1867年重组为奥匈帝国中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则共由四位君主【弗朗茨一世(1792年~1806年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斐迪南一世、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卡尔一世)曾使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

哈布斯堡王朝
(一)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墨西哥第二帝国等。哈布斯堡王朝在1278年开始对奥地利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后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43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奥地利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619年8月、1620年11月~191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 (1504年~1506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繁衍甚广,西班牙国王自卡洛斯一世( 即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去世后分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后被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2个分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间统治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国的家族,其统治中心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玛丽娅·特蕾莎、弗朗茨一世联姻后被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

(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先后坐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帝位,1556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费迪南一世,并立费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费迪南及其子裔丧失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费迪南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1517年德国天主教教士马丁·路德因不满罗马教廷的赎罪券政策发起宗教改革。自当时的马西米连一世开始历任哈布斯堡君主都对基督新教都采取容忍政策,因此新教在德国广播且传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但由于君主的容忍新教,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帝国局势在1617年急转直下,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皇帝,但他对新教的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的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但反促成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新教诸侯结盟援助波希米亚,更导致帝国周边的新教国家丹麦和瑞典入侵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改信新教的荷兰反西班牙的独立运动的加剧,后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加入反哈布斯堡联军使皇朝的情况雪上加霜。
(三)虽然波希米亚叛军和丹麦王军被哈布斯堡皇军打败,但与瑞典和法国的战事一直僵持,因此斐迪南二世将波希米亚王位让与儿子斐迪南三世以纾解当地民愤。当斐迪南二世逝世后(1637年)斐迪南三世立即与各国议和,终于在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虽然削弱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诸侯自立状态,但是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波西米亚的新教徒都被肃清与感化成天主教徒。战后哈布斯堡又强化自身领地的控制力,维持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并在奥地利、波西米亚与西里西亚等地区都建立绝对君主制(专制君权)。因此三十年战争只是使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崩解,实际上反而强化哈布斯堡皇帝的本体实力,所以在1648年后哈布斯堡皇朝只能说它扩展皇权的计划挫败,不能说它因此中衰。哈布斯堡家族身世显赫,祖先在六世纪为法国阿尔萨斯公爵,后来扩张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名为哈布斯堡,逐渐将势力扩展到莱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与施蒂利希公国,即分封于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与鲁道夫,自此奥地利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长达600余年。

(四)鲁道夫一世在1291年逝世后拿骚家族的阿道夫被选举为国王,但因其与英国结盟很快遭到厌弃,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选为对立国王,并在1298年击败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约翰杀害,自此后虽然阿尔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三世曾被选举为对立国王,并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后的100年间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开始退缩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家族领地,并把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陆续划入治下。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保有奥地利与施蒂利希为领地,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在14世纪中叶开始自称大公,以期与选帝侯的权位相抗衡,但该称号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认。哈布斯堡家族将奥地利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这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两位兄弟——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和利奥波德三世签定协议,阿尔布雷希特的子孙将拥有奥地利大公国(后来被称为下奥地利),即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

(五)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并没有因为1450年阿尔布雷希特支系的绝嗣而统一,利奥波德支系的两个分支老蒂罗尔支系和施蒂里亚支系控制着不同的领土,直至1490年老蒂罗尔支系绝嗣,哈布斯堡家族领地才由施蒂里亚支系的马克西米连一世统一。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一位同姓堂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的是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基础,王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
(六)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马克西米利安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的独女玛丽,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通通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马克西米利安的儿子英俊王腓力一世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开创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腓力将母亲勃艮第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线。马克西米利安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一世于1521年5月25日迎娶波希米亚公主安娜,次年,斐迪南的妹妹玛丽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通过联姻在欧洲大陆的影响使帝国的势力大大增强,马克西米利安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腓力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勃艮第公爵一职,成为西属尼德兰(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

(七)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腓力王子(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二世),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也就是即后的斐迪南一世)。然而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并未止歇,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与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队战胜匈牙利军队,路易不幸战死沙场。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以拉约什的姐夫身分继承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qie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

(八)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家族,该家族成员曾出任过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德国等国君主。 可是到18世纪这个家族却突然衰落,其原因令人困惑,然而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乱伦和近亲结婚可能是导致这个欧洲皇室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哈布斯堡王室家族成员流行与他们亲属结婚的传统以此保持家族血统纯正,但此举却对他们的后代产生可怕的结果,这些遗传疾病在最后一位直系继承人卡洛斯二世身上的表现最明显。卡洛斯二世绰号“中魔者”,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卡洛斯二世的身体和心理疾病是巫术诅咒造成的结果,直到四岁后卡洛斯二世才会讲话,直到8岁后他才会走路。他的个子很矮,身体也相当纤瘦而且孱弱,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几乎都不感兴趣。他30岁的时候看起来却老态龙钟,腿、脚、腹部以及脸上都浮肿,在他去世前的几年他几乎不能自己站立,还遭受着幻觉和痉挛的折磨。科学家们的研究显示由于遗传祖先紊乱基因,卡洛斯二世至少遭受两种遗传疾病的困扰,一种是造成荷尔蒙失衡的垂体激素不足影响他的生长发育,第二种是肾疾。 此外卡洛斯二世还患有家族成员特有的“哈布斯堡唇(下颌前突畸形)”畸形,他的舌头很大,以至于他说话困难,经常流口水。他的头也太大,肠道位置颠倒,身体经常抽搐等。

(九)尽管卡洛斯二世身体畸形并有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他依然结过两次婚,希望继续维持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但是直到他39岁去世也没有留下任何继承人,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直系从此灭亡。在卡洛斯二世之前的200年中11次婚姻中有9次是近亲关系,包括两对舅舅和外甥女的婚姻,两对第一代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卡洛斯二世的父亲腓力四世是他母亲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的舅舅,他的曾祖父腓力二世也是他曾祖母奥地利的安娜的舅舅,他的外祖母西班牙的玛丽亚·安娜同时也是他的姑姑。哈布斯堡王朝的座右铭就是:“让其他人发动战争,而快乐的奥地利人就去结婚吧!”以此赞美家族成员互相结合的趋势。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而奥地利的王朝于1740年绝后随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国被奥地利共和国取代。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1556年查理五世因为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且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

(十)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玛丽娅·特蕾莎继承王位,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之后欧洲两大阵营为了争夺奥地利王位和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爆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所以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国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儿子腓力一世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斐迪南一起监国。1516年斐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腓力的儿子勃艮第公爵查理(也就是后来的查理五世)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腓力二世,并废除腓力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结束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

(十一)在宫廷权贵的压力下他把王位传给他的异母姐姐、腓力四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莎与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五世),对此强烈不满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分支与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西班牙波旁王朝将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岛、西西里岛以及其他一部分意大利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承认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去世,查理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莎继承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兰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弗兰茨一世,此后弗兰茨一世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王朝,而弗兰茨皇帝和玛丽娅·特蕾莎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改称为奥匈帝国,对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实施二元统治。王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遭到肢解,奥地利成立共和国,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统治过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部分公国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其父系祖先来自法国阿尔萨斯,而其母系祖先分别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他们都是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成员,而在1700年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员。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将哈布斯堡王朝一分为二,从父系继承而来的奥地利领地和神罗皇位让给弟弟斐迪南一世开创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将从母系继承而来的西班牙王位、佛兰德斯和自己打下的意大利领地和广阔的美洲殖民地留给其子腓力二世,并废除腓力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开创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在马德里附近修建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这也是他的王宫和陵墓,在这里他以阴谋诡计编织成一张绵密的蛛网缠住自己的整个王国。腓力二世一般只关注西班牙和天主教有关的问题,他说过宁愿不当国王也不愿统治一个有异端的国家。当加尔文新教在尼德兰发动叛乱时腓力砍了叛乱者首领的脑袋并屠杀其追随者,这毁了他的名声,使他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宗教狂和残酷无情的国王。他甚至拘捕自己的儿子卡洛斯,控告他背叛国家和宣传异端邪说。罢免西班牙首席主教职位,因他宣称敬慕伊拉斯谟。

(二)16世纪60年代西班牙表面上虽非常富有,但实际上财政已经步履艰难。他的工业发展缓慢,战争耗尽国库,英国海盗也开始劫掠西班牙从美洲运回载有所急需要的黄金的货船。1575年腓力二世亏欠外国银行巨额贷款,从而不得不暂停偿付债务,国家第一次破产。但腓力考虑经济问题时仍以宗教原则为主,他利用宗教裁判所来搜寻摩利斯哥人,即祖先为摩尔人的西班牙人,他们其中许多在伊莎贝拉女王统治时期就改信基督教,但仍被怀疑持有伊斯兰信仰。这些西班牙最好的农民避难于安达卢西亚群山中,直到事件平息才返回家园。为抵御时时威胁西班牙海岸的土耳其人,腓力与教皇庇护五世、马耳他骑士团及威尼斯共和国组成联盟,在腓力的兄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率领下联军在1571年在科林斯附近的勒班陀海战击溃土耳其人。1580年趁葡萄牙王室绝嗣的机会腓力二世又戴上葡萄牙王冠,将两大海上帝国合二为一,势力如日中天。然而腓力二世在与英国交战时融入经济和宗教因素,他准备的西班牙大舰队,不仅是因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保护袭击西班牙帆船的海盗,而且她迫害英国天主教徒,囚禁她的表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但这只无敌舰队遭到暴风摧毁,西班牙损失过半的船只和上千名水手。腓力陷入痛苦的思考,难道上帝抛弃天主教了吗?最后10年他经受住挫折,重建舰队和堡垒,发明护航体制,打垮英国海盗。

(三)他在外甥亚历山大·法尔内塞在尼德兰攻城略地,保住南方10省,背叛他的威廉·范·奥伦治最终没能逃过毒药、匕首和火枪的追杀。他干涉法国内战,刺杀一个国王亨利三世,迫使另一个国王亨利四世回归天主教。在他去世的时候西班牙帝国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然是西欧第一。在国内他被视为圣人,但在另外半个世界中他就是魔鬼。17世纪西班牙由最后三位哈布斯堡国王统治,当腓力三世于1598年继位时他的王国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中部和南部整个连成片的土地以及从加利福尼亚到合恩角的美洲领土和菲律宾,但他漠视他的责任,将国家事务留给利用职权敛财和任用亲信担当要职的莱马尔公爵处理。1609年莱马尔公爵建议驱逐摩利斯哥人,这里面不仅有宗教的原因,也是为了瓦解巴伦西亚贵族手中的权利。50万摩利斯哥人被迫出逃,他们许多是西班牙最优秀的农夫和手艺人。随着银产量的下降,农业秩序的混论及贪污盛行,西班牙又与荷兰、法国及英国发生冲突,出现三十年战争的局面。腓力四世于1621年登位,在他统治期间政治和军事的噩运使帝国处于崩溃的边缘。1640年当他试图使加泰罗尼西亚人支付军队开支时加泰罗尼西亚人向法国国王求助,腓力四世不得不妥协,给他们以名义上的独立自主权。同年后期布拉干萨公爵宣称自己是葡萄牙国王,标志着两国的联合最终解体,分裂主义运动在安达卢西亚和那不勒斯也发展起来。
(四)1639年西班牙海军在唐斯之战中败给荷兰的马顿·特罗普,西班牙陆军在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又被法国大孔代亲王击败,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标志着西班牙作为军事强国的结束。军事上的失败不是西班牙没落的唯一原因,西班牙不能利用美洲的金银在国内建设强大的工业,西班牙剪取羊毛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欧洲北部国家,他们以羊毛制成衣料,又以高价卖了回来。摩利斯哥人被赶走,西班牙最好的土地因为没人耕种而只能放牧牛羊,农产品都需要进口。教会和贵族免交赋税,这样最贫穷的商人和农民被迫维持国家的财税。曾在欧洲各国通用的金币埃斯库多一度贬值,西班牙无法得到外国贷款,因此帝国大批军队供养不足,导致军饷降低、士气下降。腓力四世于1665年驾崩,他将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负债累累的国家留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年仅5岁的卡洛斯。这是一个几代近亲婚配的严重病人,一位摄政王(奥地利的堂·璜·何塞)代理朝政直至卡洛斯二世15岁时即位,在他统治的多半时期都处于与法国交战中,他被迫签订尼美佳和约(1678年)和拉提斯波恩和约(1684年)割让宝贵的领土。卡洛斯在世上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死后把王位留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腓力五世),徒劳的希望他能保持西班牙领土不受分割。在西班牙统一后哈布斯堡王室渐渐向葡萄牙渗透,通过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统混入葡萄牙的阿维士王室。
(五)当初腓力二世继西班牙王位后葡萄牙出现王位继承危机,1578年腓力二世的外甥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发动对摩洛哥的征战,但不幸战败后在撤退中横渡马哈赞河时溺死(葡国民的说法是失踪)。他没有子嗣的叔爷爷红衣主教恩里克还俗继承王位,称为纯洁的恩里克一世,于1580年谢世后由另一位侄子安东尼奥暂继王位。但安东尼奥的继承并不获教皇承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反而倾向由恩里克的外甥,西班牙王腓力承继葡萄牙王位。同年11月腓力派阿尔瓦公爵带领军队开进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东尼奥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个外岛。葡萄牙枢密院迫于军事和教宗的压力容许腓力有条件地继承葡萄牙王位,成为葡萄牙王腓力一世。而条件便是葡萄牙维持由一独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辖;葡萄牙王国及其海外领地不得被国王擅自收编为西班牙领土或行省;维持葡萄牙语的国语地位。在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同时继承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声一向不好,而且无敌舰队和三十年战争的战败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濒临破产边缘,如腓力二世在去世前两年的1596年宣布破产。
(六)1609年尼德兰也发生革命从西班牙独立出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终于在1640年发动恢复独立活动,同年12月1日葡萄牙枢密院立先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玄孙布拉干萨公爵若昂为葡萄牙王若昂四世后葡萄牙恢复独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结束对葡萄牙达60年的管治。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为了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完整,卡洛斯二世遗诏把王位传给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腓力五世),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由于与奥地利王室的近亲关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亲奥地利的,而路易十四决心在西班牙建立一个亲法的政权。他为了他的孙子得以继承西班牙王位执意废除与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签定的《1700伦敦条约》,卡洛斯的舅舅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支持其子查理大公竞争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毁约为由于1702年对法国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初期曾一度承认菲利普的继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断西班牙和英荷两国的贸易关系,将两国推向奥地利的一边。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废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儿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夺回他姐姐玛丽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兰护国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场更为坚定。
(七)英国、荷兰联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汉诺威和普鲁士)都站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边,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国和萨伏依公国就站在法国波旁王室的一边。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现反波旁的武装,而阿拉贡、巴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地区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军元帅萨伏依欧根亲王带领奥军于1702年进占法国势力范围米兰公国,揭开战争的序幕。英军统帅马尔巴罗公爵 约翰·丘吉尔亦带领英军进入西属尼德兰支援荷兰,奥地利军队也在阿拉贡、巴伦西亚和加泰隆尼亚等西班牙领土站稳脚跟,英军更乘机占领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尼德兰低地和北美洲成为此战的主要战场。这场战争爆发时英王威廉三世刚驾崩,因此战争主要战事都发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时,因此在北美又称为安妮女王之役。1711年经过多年交战后欧洲各国的紧张关系因为各种因素缓和下来,在英国中亲法的扥利党获得政权,而波旁王朝也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因此三国于1713年签定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哈布斯堡王军在西班牙最后一个据点巴塞罗那的陷落,促成奥法拉施塔特和约和巴登和约。奥西之间的领土纷争直至1720年,四国同盟之役后的议和才得以最终解决,原来西班牙所领有的比利时和意大利转到奥地利王室手中。
(八)萨伏依公国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十一世纪起由萨伏依伯爵统治,1416年阿玛都斯八世执政时成为公国,疆土一度扩展到法国、瑞士境内,后渐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为新成立的撒丁王国所领有,萨伏依君主兼任撒丁国王。1858年撒丁王国和法国缔结反奥军事同盟,约定法国出兵协助撒丁王国把奥地利帝国势力逐出伦巴第和威尼斯,撒丁王国则将萨伏依(萨瓦)和尼斯割让给法国。1859年撒丁国王和法国对奥地利战争胜利,意大利统一为意大利王国,萨尼两地则并入法国。萨伏依王朝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曾统治萨伏依公国、撒丁王国,也是1861年~1946年统治意大利王国的皇室。虽然这个家族建立统一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王国,但其始祖翁贝托一世并非拉丁贵族,而是迁徙来的勃艮第人。萨伏依王朝的建立者为拥有萨伏依、莱茵河以东及日内瓦湖南部地区的亨伯特一世(卒于1048年),中世纪时期他的继承人(包括阿梅迪奥六世在内)将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西部并入版图。1416年该王室被提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但此后直到16世纪晚期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虽然它在17世纪归意大利统治,但该王室在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时代开始强盛起来。

(九)萨伏依王朝首先是获得西西里岛成为西西里国王(1713年),接着又通过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交换国土,用西西里岛换得萨丁岛(撒丁岛),因而改称萨丁尼亚(撒丁王国)国王(1720年),获得意大利西北部的领土。在意大利复兴运动之中萨伏依王室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在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一世和卡洛·阿尔贝托领导下于19世纪统一分裂的意大利,正式将王朝的名字改为意大利王国(1861年)。但在这以后萨伏依王朝就逐渐衰落下去,失去他的主导地位。后来的国王(比如翁贝托一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并没有直接的实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通过选举结束萨伏依王室的统治(1946年)。米兰公国(1395年-1797年)是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北部以米兰为首府的封建公国,十二世纪初米兰建立起城市公社,十二世纪末在反抗神圣罗马帝国侵略的斗争中维护本身的独立地位。十四世纪起米兰城市贵族—维斯康蒂家族控制政权,这个家族在伦巴底地区扩张势力,征服许多城市。1386年吉安·加莱阿佐·维斯孔蒂(1353~1402在位)成为米兰君主,对内整顿民政税制,对外以武力兼并领土。先后夺取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维罗纳 、帕杜亚、比萨、西耶那等城,使米兰成为可与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教皇国相抗衡的封建邦国。

(十)1395年吉安·加莱阿佐被神圣罗马帝国文策斯拉斯皇帝册封为米兰公爵,米兰公国由此形成,1447年宣布为共和国。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大公在位时期(1412~1447)国力迅速恢复,扩大北方领地。吉安·加莱阿佐死后国内混乱,各主要城市落入地方专制君主手中。1450年雇佣兵首领弗兰西斯科·斯福尔扎 (1401~1466) 夺取权力建立起斯福查家族的统治,维斯康蒂家族统治告终,米兰成为城市国。1494年米兰公爵邀请法王查理八世入侵那不勒斯,开始意大利战争,重建米兰公国,自封为大公。1535年米兰公国沦为西班牙领地,1395年公国由米兰领主祖安·加里西奥·维斯孔蒂所建立。1447年维斯孔蒂家族绝嗣,虽然根据条约奥尔良公爵查理一世是公国的合法继承人,但米兰仍宣布成立共和国。查理一世没法继承公国,但这个共和国却是一个短命的共和国。维斯孔蒂家族最后一个继承人的女婿雇佣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于1450年夺取米兰,并自行宣布成为公爵。1498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他立即寻求成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1499年,他入侵米兰,并很快驱逐了当时的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法国统治米兰直至1513年被瑞士人驱逐为止,而瑞士人就将卢多维科的儿子马克西米连·斯福尔扎推上王位。
(十一)马克西米连在位时间并不是太长。由弗朗索瓦一世率领的法军于1515年再次入侵米兰,并在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打败瑞士人重夺米兰并俘获马克西米连。1521年法军又被奥地利驱逐,这次奥地利将马克西米连的弟弟推上王位,成为弗朗西斯高二世。1525年帕维亚之战中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查理五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军看似将会统治米兰,有见及此的弗朗西斯高联合威尼斯、佛罗伦萨、教宗和法国组成科尼亚同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这导致弗朗西斯高立即被帝国军驱逐出米兰,但他仍能在公国的数个城市维持统治。他后来在1529年的康布雷条约中重新复归米兰,1535年弗朗西斯高死后无嗣继承,所以公国的继承权又再次惹起争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法国国王都自称是公国的继承人,因此爆发更多战争。查理五世最终掌控公国,并将公国传给儿子腓力二世,腓力二世的继承权最终于1559年的卡托-康布雷齐和约中得到确认。公国受西班牙管治直至18世纪末发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公国被奥地利征服,1714年结束战争的巴登条约中将米兰公国割予奥地利,奥地利统治米兰直至1796年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军推翻。1797年奥地利于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中将米兰割予法国,米兰成为新成立的奇萨尔皮尼共和国的中心部分。
(十二)拿破仑被打败之后根据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中所作的决定,米兰公国未有重新成立,并将原公国的领土划归奥地利控制的伦巴第-威尼斯王国,这个王国的剩余部分1866年被意大利王国合并。佛罗伦萨共和国是意大利中部城市国家,成立于1187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在意大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罗伦萨共和国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国家,位于今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434年美第奇家族建立僭主政治,15世纪洛伦佐·德·美第奇当政时佛罗伦萨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名城。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佛罗伦斯,当时的当政者皮耶罗二世·德·美第奇被流放,美第奇家族的统治被推翻。多明我会修士萨佛纳罗拉成为佛罗伦斯新的精神和世俗领袖,但是很快萨佛纳罗拉严厉苛刻的统治引起不满,1498年萨佛纳罗拉被推翻,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权。1532年教皇克勉七世任命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为佛罗伦萨世袭公爵,共和国成为佛罗伦萨大公国。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点。公元5世纪末臣服于东哥特王国。6世纪中叶为东罗马帝国所统治。6世纪下半叶为伦巴德王国征服。8世纪末并入法兰克王国。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2世纪下半叶建立市政领导机构。1187年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其自治权得到承认,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

(十三)14世纪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征服皮斯托亚、沃尔泰拉和阿雷佐。15世纪初又征服比萨,获得经阿诺河到地中海的出海口,成为托斯卡纳地区霸主。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739年起为奥地利所统治,1860年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佛罗伦萨的政权初期被城市贵族(格兰德)操纵,吉伯林党和归尔甫党彼此争斗不已。1282年取缔原市政机构,建立执政团。执政团由8人组成,平民贵族皆可当选。1293年贝拉任执政后颁布《正义法规》,剥夺格兰德担任执政的权力,法规规定由大行会代表7人和小行会代表2人组成的长老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其首领名为正义旗手,同时又是城市自卫军指挥官,此后共和国向民主政体发展。但实际上执政团完全操纵在七大行会手中,雇佣工人完全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在大行商的专横压迫和残酷剥削下,雇佣工人(又称褴褛汉)的经济政治状况十分悲惨。1378年7月21日爆发的梳毛工人起义打击肥人政权,推动民主进程。15世纪初中下层肥人进入执政团的比例比起义前增多,为维护上层肥人的利益的佛罗伦萨开始走向肥人寡头政治,其典型代表是大富豪阿尔毕齐和美第奇家族的统治。

(十四)佛罗伦萨的商业、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发达,铸钱业亦相当兴盛,自铸货币佛罗林流通欧洲。13世纪初出现由银钱商和纺织业主控制的行会组织,包括羊毛商、丝绸商、呢绒场主、毛皮商、银钱商、律师、医生等7个大行会(肥人)和铁匠、泥瓦匠、鞋匠等手工业者组成的14个小行会(瘦人)。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纺织业由传统的行会生产转变为工场手工业,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1336~1338年佛罗伦萨有200 多家呢绒纺织工场,大行会中的部分成员演变成早期资产阶级,而破产的师匠、帮工、学徒及失掉土地后涌入城市的农民则成为早期雇佣工人阶级。14世纪后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家有代教廷收税的权利。由于佛罗伦萨工商业主要依靠国外市场,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及英国抵制呢绒进口的政策,使佛罗伦萨的纺织业走向衰落。16世纪末工商业资本大量转向土地投资,大批失业工人向农村倒流,农村中对分制租佃关系中的封建成分增多,农民生活状况恶化。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均有突出成就,产生过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历史与政治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布鲁尼、瓦拉;天文学家伽利略等历史巨人。他们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其作品和理论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十五)美第奇家族是一个长时间于佛罗伦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家族,通过对托斯卡纳的扩张让他们能于16世纪将佛罗伦斯由佛罗伦斯共和国改造成一个世袭的公爵领地,该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成功地统治佛罗伦斯及托斯卡纳,通过获得锡耶纳以大量扩充版图。美第奇家族是科学及艺术的赞助者,亦令他们的统治下变得更繁荣,在这后时期托斯卡纳成为一个更凝聚统一的国家,多于单单祇是统治一个城市(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统治托斯卡纳直至1737年因和奥地利王室连姻而划归奥地利帝国统治,更重要的是托斯卡纳的经济经历角色上一个根本的转变。虽然丝绸工业某程度能够代替羊毛工业,但羊毛工业于这段时期仍然大量萎缩,即使如此于中世纪开始造就及支撑佛罗伦萨的工业仍在整个17世纪开始衰微。生意的投资变得较难有利可图,有些托斯卡纳的城镇重新呈现封建制度的影子,有很多贵族投资土地代替投资工业。很多人普遍地同意佛罗伦斯于18世纪早期衰落得极其快速,于美第奇家族绝嗣之后一系列差劣的统治者致使神圣罗马帝国接管这个曾经是杰出的独立国家。托斯卡纳这名称是起源于该区第一种文明伊特鲁斯坎人文明的,虽然托斯卡纳以前只是一个语言、文化及地理概念,多于一个政治实体,但在15世纪佛罗伦萨开始于托斯卡纳扩大其统治领域,于1405年获得比萨并镇压一次该地人民的抵抗(1406年),利禾奴亦于1421年被占领。
(十六)合并锡耶纳则有较大阻力,锡耶纳直至1555年仍未被合并到佛罗伦萨,在15世纪时期锡耶纳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令锡耶纳的角色更变得保守。卢卡于1847年之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之后在其市民的意愿下成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的一部分。然而当美第奇家族统治的时期(1434年-1494年)以科西莫·德·美第奇(1434年-1464年)开始佛罗伦萨装出代表整个托斯卡纳的角色,作为佛罗伦斯僭主的他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办公室,科西莫及其继承人享受于只成为僭主而得到的威望及权力,他们亦带领佛罗伦萨度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期。美第奇家族于1494年被驱逐出佛罗伦萨,成立一个佛罗伦斯共和国。美第奇家族于1512年复位,但又第二次被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再度成立。1530年查理五世任命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为世袭统治者,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于1537年成为下一任公爵,锡耶纳被并入佛罗伦萨,而佛罗伦斯则于1569年成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科西莫一世于1574年逝世,托斯卡纳大公国最初由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统治,当时美第奇的科西莫一世经过多番战斗把托斯卡纳周边的敌人消除后于1569年建立此一大公国,并自封为托斯卡纳大公。直至1737年当时的统治者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去世,而此君亦无任何子嗣,令美第奇家族在托斯卡纳的统治告终。

(十七)适逢当时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法国、西班牙及萨伏依联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参战国协定洛林公爵弗朗茨·史蒂芬把洛林公国让予当初被废黜的波兰国王莱什琴斯基。为了弥补他的损失当时出现统治空位的托斯卡纳大公国便成为其补偿,托斯卡纳大公国遂在1745年始由哈布斯堡-洛林皇室的弗朗茨统治,称弗托斯卡纳大公国国旗朗切斯科一世,自此哈布斯堡掌握此地的统治权。当弗朗切斯科一世在1765年去世后其子利奥波多一世继位,直至1790年。在利奥波多一世统治期间托斯卡纳大公国成为第一个废除死刑的主权国家,1790年利奥波多一世之子费迪南多三世继任为托斯卡纳大公,直至1800年拿破仑崛起征服帕尔马公国。为了补偿帕尔马公爵的拿破仑于是在翌年与费迪南多三世签署阿兰胡埃斯条约,此条约要求费尔南多三世放弃托斯卡纳大公国,转任萨尔茨堡选帝侯。而在原有的土地上建立新的伊特鲁里亚王国,由来自波旁家族分支的帕尔马公爵卢多维科一世出任统治者。托斯卡纳在1801年3月21日遭到废除,1807年伊特鲁里亚王国被拿破仑解散,原有领土被并入法国的行政区划内,随后的七年一直为法国直接控制。1814年拿破仑于莱比锡战役被击败,费迪南多三世再次复位。

(十八)其后在1824年费迪南多三世的子嗣利奥波多二世取代其位置,并维持统治至1859年。在此期间发生牵涉整个欧洲的1848年革命,托斯卡纳亦受影响。1849年2月9日托斯卡纳的共和派人物建立短暂的共和统治,但不久即为奥地利军队所镇压,利奥波多再次继续其统治。1859年6月24日法萨两国联合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即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其后法国单方面向奥地利议和,签署停战协定。随后更在苏黎世的三国会议中提出反对使用武力的条款,此举令奥地利不能再轻易动用军队,使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利奥波多二世失去奥地利的保护,令群众趁机反对其统治。同年7月利奥波多逃亡至维也纳,让位予其子费迪南多四世,不过当此君继承爵位时托斯卡纳已经落入萨丁尼亚的管理下,而他亦在同年8月16日被托斯卡纳实际上的政府所废黜。1859年12月托斯卡纳大公国与摩德纳公国及帕尔马公国组成中意大利联合省,随后更在1860年3月被萨丁尼亚王国征服。自此托斯卡纳大公国即告消亡。帕尔马公国建立于1545年,由原米兰公国于波河以南,以帕尔马为中心的一带领土所组成,以作为教宗保罗三世的私生子皮耶尔·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十九)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获得皮亚琴察,因此兼任皮亚琴察公爵,公国亦因而改称为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国。法尔内塞家族持续统治公国直至1731年家族绝嗣,这时候公国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与妻子帕尔马郡主伊埃丽莎贝塔·法尔内塞所生的长子卡洛斯所继承,称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统治公国直至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帕尔马被割让予查理六世以交换两西西里王国。哈布斯堡王朝只统治公国直至1748年,签订第二亚琛和约之后公国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员——卡洛斯的弟弟菲利波一世统治,菲利波一世更获得瓜斯塔拉公国作领地。菲利波一世成为统治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国的波旁-帕尔马家族首任公爵,1796年公国被拿破仑所率的法军占领,公国的政治陷入混乱。费迪南多公爵在法军占领下仍保持公爵头衔,直至1801年签订阿兰费斯条约后波旁王朝与拿破仑达成协议以托斯卡纳大公国作交换,换取帕尔马公国并入法国。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尔马并死于1802年,可能是被毒杀。可是拿破仑对公国的前途尚未决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证会在将来对欧洲各国的战争中作为他的同盟。

(二十)即使拿破仑已将法国的法律和行政系统传入公国,但直至1808年拿破仑进攻西班牙之后才正式宣布将公国并入法兰西第一帝国,公国领土改为法国的托莱省。1814年帕尔马公国复辟,属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仑妻子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成为女公爵。在1847年玛丽·路易丝逝世后公国复归为波旁-帕尔马家族所统治,家族亦同时统治卢卡公国,在这之前瓜斯塔拉已经改由摩德纳公爵所继承并入摩德纳公国。波旁-帕尔马家族统治公国直至1859年,法国和撒丁王国于战争中击败奥地利(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波旁-帕尔马家族在革命中被赶出公国。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国与托斯卡纳大公国和摩德纳公国于1859年12月组成中意大利联合省,后来于1860年3月举行公民投票后再与撒丁王国合并成为意大利王国,波旁-帕尔马家族的后裔至今仍然宣称为帕尔马公爵。摩德纳公国是意大利中部的邦国。首府摩德纳,13世纪后长期处于埃斯特家族统治之下。1452年埃斯特家族取得摩德纳和雷焦公爵称号,1797—1815年被法军占领,1814年转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埃斯特系)统治。

(二十一)1859年爆发革命后摩德纳公爵兼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马萨公爵、卡拉拉和卢尼贾纳亲王弗朗西斯五世(1819—1875)出走,其领地于1860年并入撒丁王国,次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中意大利联合省又称中意大利联盟、中意大利邦联或中意大利共同政府,是一个属于萨丁尼亚王国的短命附庸国,联合省在以往的托斯卡纳大公国、帕尔马公国、摩德纳公国及教宗国北部辖地的统治者被革命者逐出后所共同组成的联盟。自1859年8月起亲萨丁尼亚的政权,托斯卡纳大公国、帕尔马公国、摩德纳公国及教宗国北部辖地达成军事同盟条约。1859年11月7日,各政权共同选出萨沃伊卡里尼亚诺的欧亨尼奥·埃马努埃莱作为摄政。但是萨丁尼亚王国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拒绝承认选举,并派卡洛·邦康帕尼成为中意大利总督取代摄政,负责联盟内部的外交及军事事务。同年12月8日帕尔马、摩德纳及教宗国北部辖地合并成艾米利亚省,1860年3月的公投过后此政权正式合并入萨丁尼亚王国之内,为了换取法国之承认的萨丁尼亚王国将萨伏依及尼斯割让予法国。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一)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是指神圣罗马帝国后期(1740年至1806年)作为德意志神圣罗马皇帝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王国和意大利部分公国,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家族,后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先后解体。奥地利于1918年成为共和国,王室被迫举家流亡海外。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由玛丽娅·特蕾莎与洛林公爵弗朗茨联姻。弗郎茨落选神圣罗马皇帝,但他的侄女婿巴伐利亚选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登上神圣罗马帝位,为卡尔七世。而这个同盟以立即以拒绝承认玛丽亚·特蕾西娅的继承权,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5年1月20日卡尔七世逝世,同年9月13日玛丽娅·特蕾莎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是为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令帝位落入哈布斯堡-洛林家族成员手中,1748年10月18日签定的《亚琛和约》确认弗朗茨皇帝、玛丽娅·特蕾莎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洛林家族领地的继承权。自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后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开创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蕾西娅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

(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早期的君主玛丽亚·特蕾西娅皇后、弗朗茨一世和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成功地推行仁政,使得世袭领地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但是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带来的浪潮席卷哈布斯堡领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哈布斯堡-洛林君主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让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奥军被拿破仑·波拿巴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元帅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奥地利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波拿巴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时拿破仑·波拿巴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哈布斯堡-洛林奥军,哈布斯堡-洛林王室不得不与拿破仑·波拿巴议和并解散反法同盟。

(三)而拿破仑·波拿巴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波拿巴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郎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波拿巴的崛起加剧德国诸城邦的分化,自觉早已失去实权,因此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有见及此在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亦自称奥地利皇帝以回应拿破仑·波拿巴一世,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领地。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但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波拿巴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洛林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再加上欧洲列强对拿破仑·波拿巴称帝所表现的野心极为不安,奥地利再次与各国组成反法同盟,但每次都大大削弱奥地利的国力,间接导致日后普鲁士的崛起。1804年奥皇弗郎茨对于拿破仑·波拿巴的称帝举动十分不安,担心法国在此扩张与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抗衡,因此奥地利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奥地利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奥军一道进攻拿破仑·波拿巴在意大利的盟国。

(四)不过拿破仑·波拿巴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奥三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打一场三皇会战(法皇、俄皇和奥皇),拿破仑·波拿巴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洛林领地摩拉维亚将奥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1805年12月16日法奥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在该和约主要条款如下:奥地利需完全撤出巴伐利亚和意大利;奥地利割地与法帝国和其盟友;奥地利赔款4000万法郎与法国。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波拿巴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波拿巴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莱茵邦联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奥皇大为不快。拿破仑·波拿巴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郎茨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郎茨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1815年拿破仑·波拿巴倒台后奥皇弗朗茨寻求恢复哈布斯堡-洛林对德意志地区霸权,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已不可能,唯有仿效拿破仑·波拿巴成立德意志邦联。
(五)德意志邦联的疆界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波拿巴称帝前时相若,但经过拿破仑·波拿巴多年的征战和兼并后属邦数目只有少于40个,远少于帝国的200个。各属邦联合防卫组成邦联联军,共同维护美因茨、卢森堡、拉施塔特、乌尔姆和朗道等成邦。邦联议会设于法兰克福,领主为奥皇。虽然邦联得以组成但德意志地区的情况和神圣罗马帝国末期一样松散,割据严重,奥皇只能成为名义首领。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属邦成立关税同盟把奥地利逐出局外,削弱奥地利对德意志地区的经济驾驭,普奥纷争日渐显现。1848年的革命给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在德意志地区的控制给予致命一击,当年2月法国因长期经济萧条、物价上升又发生革命,法王路易·菲力被迫退位,法国国会宣告成立第二次共和国。此事再次燃起拿破仑·波拿巴战争时期广为传播的民族主义,再次在欧陆广为传播。作为欧陆最大跨民族帝国的哈布斯堡-洛林帝国首当其冲,匈牙利的独立运动令哈布斯堡-洛林王室的势力大为削弱,后来被迫与匈贵族谈判组成二元帝国。奥地利这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1848革命风潮亦助长普鲁士的势力增长,当年3月革命风潮传至普鲁士柏林。

(六)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为平息革命同意制宪和推行民主改革,并声明统一德国。同年5月18日普鲁士在法兰克福议会提出统一德国的议案,议员们为新德国应否包括奥地利和波希米亚而争论不休,但由于奥地利反对导致议案无疾而终。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1849年德意志境内的民族主义份子在法兰克福成立德国统一会议选普王为领袖,令奥皇大为不快。最终奥皇和普王在奥莫茨签约,普鲁士取缔德国统一会议,恢复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议会的权威。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贵族,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令奥匈最终组成一个联邦国家。但和平仅维持到1866年,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多年外交努力,普鲁士成功与统一中的意大利结盟。
(七)而奥地利对于普丹战争后与普鲁士的分赃感到不满而提出抗议,普鲁士遂以奥地利毁约与意大利同步发动侵奥战争,奥地利匆忙应战,七周后被迫求和。同年与两国签订和约:奥地利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奥地利放弃美因河以北一切领地;奥地利允许普鲁士成立德意志邦国间的新联盟;奥地利不得参与或干预;奥地利割让威尼斯与意大利。自此奥地利对德国的控制和影响完全瓦解,而奥帝国内部各民族间的纠纷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大危机。1867年2月奥匈帝国正式成立,帝国在维也纳设有一个帝国中央政府,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分别有一个各自处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府。另外匈牙利贵族要求奥皇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社会精英)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没有代表。这次的改制虽然暂时安抚奥帝国内最大的民族——匈牙利人,但其他民族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成为奥匈帝国解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纵使普鲁士和意大利多次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但基于同文同族和邻邦的感情,奥匈帝国最终与普鲁士为主体的德意志帝国结盟,更进一步与意大利于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

(八)三国同盟和协约三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因军备和殖民地的竞争导致两个集团的关系日益紧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郎茨·费迪南大公在访问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时被一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此前就已经由于民族运动丧失在北意大利的领土,因此帝国政府担心南部的斯拉夫人地区会丧失给塞尔维亚,而国内其他民族借机犯上作乱。塞尔维亚在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许多领土使奥匈帝国感到非常不安,多种因素掺杂下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动员支持塞尔维亚后正式爆发。起初德奥联军势如破竹,攻陷俄属波兰,直捣俄国本土,但情况自1915年渐生变化。意大利本与奥匈帝国结盟,一战初期却保持中立,1915年它倒向协约国进攻奥匈帝国,令其腹背受敌。而德国此时亦需同时应对东西两线的战事,令俄军得以有机可乘。1916年6月4日俄军绕过奥匈联军北部的主力,对战线南端的奥属东加里西亚发动猛攻,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虽然德奥联军最后都能赶走俄军,而俄国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终结东线战事。在意大利战线中虽然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于1915年5月和1917年占领过意大利领土,但同时应付俄意两国令维也纳补给日益困难、士气渐渐低落。战争对帝国的经济冲击甚大,最终引发民生问题,再加上帝国复杂的民族融合及其相应民族主义的抬头,成为帝国肢解的最终诱因。1918年奥地利帝国被共和国取代,末代奥皇卡尔带领家人被迫流亡海外,而卡尔也于1922年郁郁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