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晁衡与鉴真,虽九死其犹未悔
中日之间横眉冷对的时候,有很多话题可以拿来甩脸色,丢冷箭。等到把酒言欢,能拿来畅谈友谊的多半只有遣唐使这个题目,概因其足够厚重。自舒明二年(630年)起至宽平六年(894年)止,长达两百余年的万里连帆将盛唐文化远播海东,带去成熟的封建典章制度以及先进的佛学思想,造就古代日本绚丽华美之奈良、平安时代。
所谓文明灯塔,有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总要八荒蛮夷无视山海,诚心实意齐来朝贺,才是于国无疆之少年中国。一味仰仗武力或是金钱,走老大帝国走过的老路,终究是行不通的。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舒明天皇到齐明女帝时期,延续约三十年。其特点是规模较小,人数较少,沿北路登陆山东半岛,再经陆路前往长安。
第二期是天智天皇期间,目的在于修补白村江战役之后中日紧张的对立关系。
第三期是文武天皇至孝谦女帝时期,持续约五十年,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沐浴文明之光,是遣唐历史的最盛期。由于当时日本与新罗关系恶化,这期间遣唐使船走南线,由海路直接抵达大唐。
第四期是光仁天皇至仁明天皇时期,约六十年,主要目的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换取唐朝馈赠,攫取经济上的好处。此后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灯塔光芒暗淡,遣唐使亦不付再来。
日本评价两百年之遣唐经历,播名唐国者,惟大臣及晁衡二人而已。大臣指的是官封右大臣的吉备真备,两度遣唐,于孝谦在位期间平定惠美押胜之乱,表现活跃。而冠名晁衡的阿倍仲麻吕则终身任职唐朝,埋骨他乡,成为见证中日两国友谊的最佳垂范。
阿倍仲麻吕生于文武二年(698年),父亲阿倍船守任职正五位中务大辅。仲麻吕既是贵族子弟,又聪敏好学,十九岁时被擢拔为遣唐留学生,于元正女帝养老元年(717年)跟随遣唐使团自难波起航,奔赴大唐。
阿倍仲麻吕随行的这次遣唐使团一共船只四艘,人数多达五百五十余人。除开正副大使、船长、通译、僧人、阴阳师、医师、画师、水手杂役等等,还有十数名公派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即其中之一。与他同船抵达长安的留学生还有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诸人,皆是一世英杰。
此时正逢玄宗开元五年,国家昌盛,四海宾服。全天下的才学之子麋集长安,仰慕大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国之有德,山高水长。阿倍仲麻吕入学国子监,潜心明经与进士两科,虽无学伴傍身,乃有书卷在手。完成学业以后,阿倍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这就好比他凭借外国人身份进入清北学习,没什么希奇,希奇的是毕业以后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还国考上榜,这就轰动士林了。
阿倍仲麻吕授官太子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官阶正九品下,负责校订经史书籍,辅佐太子读书。同期进士储光羲与阿倍交情深厚,写有《洛中贻朝校书衡》的诗句记录了这段春风得意的时光。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阿倍仲麻吕后来升任左拾遗和左补阙等职务,成为玄宗身边侍从。由于阿倍博学广闻,诗文俱佳,传说玄宗李隆基亲自赐他姓名晁衡(或朝衡)。也有说法是阿倍仲麻吕倾心中华文化,自己改换姓名。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日本遣唐使团归国,惯例要带回上一批滞留学习的留唐学生,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等人皆在其列。晁衡原本也要随船返回,玄宗喜爱他的才学,强行挽留,只得继续留在大唐。

此后晁衡担职仪王友,成为玄宗第十二皇子李璲的伴读,亦师亦友。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擢升为卫尉卿,兼任秘书监。当年日本遣唐使团再度访华,副使竟是吉备真备。晁衡再见故人,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向玄宗提出辞去官职,随遣唐使团回国。唐玄宗感念他万里离家,异乡漂泊,不忍继续挽留,允其归国。
时年五十六岁的晁衡已在大唐留居三十多年,既有归乡心切,又有不舍之情,于是挥毫写下《衔命还国作》的诗句。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留唐期间,因其文才出众,广交名士,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著名诗人皆有往来。听闻他将要归国,王维写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以相赠送。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辞别友人,晁衡在苏州登船出长江。夜舟寂寥,望月如镜,他回望故往岁月,怅然留下和歌一首。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此次返程的四艘遣唐船只,其余三艘皆顺利抵达日本,第六次东渡的鉴真和尚亦在其中。然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与晁衡搭乘的第一艘船在琉球遭遇风暴,漂流至安南。船员与土著发生冲突,伤亡殆尽,唯有藤原清河和晁衡等十余人幸存。
消息传回大唐,民众以为晁衡已然遇害,悲伤不已。时在苏州的李白挥泪作诗《哭晁卿衡》以作悼念。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与藤原清河一行辗转六个月返回长安,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晁衡追随玄宗避难四川。战乱平息,晁衡被继任的唐肃宗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赐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宝龟元年(770年),晁衡病故,朝廷追封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日本光仁天皇因为晁衡交流日唐,埋骨他乡的事迹,追赠他正二品的官位。
1979年,西安市政府在兴庆宫公园修造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和纪念堂,以志纪念这位促进中日友好的国际友人。2012年两国因为钓鱼岛交恶,纪念碑遭人污损,虽经清理无法复原。晁衡若是有灵,想必也是又遗憾又痛心。
鉴真和尚与阿倍仲麻吕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物。阿倍仲麻吕万里来投,只为体贴人类灯塔的文明之光,鉴真和尚六次东渡,却是为了将这一束光芒传播到佛法尚不及的荆棘蛮荒。人类的文明便是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实现相互交融,虽九死其犹未悔。
鉴真俗姓淳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出生于扬州,幼年受戒,而后游历洛阳、长安研习佛家戒律。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二十六岁的鉴真返回扬州大明寺,设坛说法,持戒授律,四十五岁时已是名扬四方的律宗大师。
佛教传入日本,迭经散播,信众广大,其中不乏为了逃避劳役,私相剃度。久而久之,奈良朝廷深感其弊,佛法虽已东传,只得其法,未得传法之人。日本天平五年(733年),朝廷派遣荣叡和普照两位学问僧随同遣唐使团来到大唐,邀请深谙戒律的高僧大德东渡日本。
荣叡、普照二人先是来到洛阳邀请到了高僧道璿。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年),卢舍那大佛开眼,先期离华赴日的道璿任职祈愿师。道璿是日本传播律宗的先驱,与华严、天台两大宗派的兴盛也有密切关联。
访得道璿,两位日本学问僧继续留在大唐寻访高僧。天宝元年(742年)荣叡和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恳请鉴真前去日本传授戒律。鉴真了解日本是佛法兴隆之国,于是询问门徒可有人愿往。门徒千万,无一人愿舍身赴险。鉴真慨然表态: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这么带头,祥彦、道兴、道航等二十一名弟子亦明言追随。
当时大唐虽是强盛大国,欢迎四海蛮夷前来朝贡,却严厉禁止本国军民擅自出国。那位著名的取经和尚唐玄奘其实也是偷渡在先,违法西行。荣叡和普照好不容易说动鉴真为首的僧团答应东渡,等不及请求长安允可,拜托李林甫的兄弟李林宗准备船只,将要从宁波放舟入海。
然而僧团里面大唐本地僧人和新罗僧起了冲突,新罗僧跑到官府那里密告,声称扬州僧团勾结海贼,造船出海。一场风波过后,海船被官府没收,鉴真亦被迫返回大明寺。

荣叡、普照不久又来找到鉴真劝他再做尝试。鉴真自掏腰包买下一艘军船,雇佣十八名水手,加上十余名弟子以及画师、工匠统共一百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顺长江入海。结果刚到崇明岛附近,海船遭遇风浪倾覆,众人落水,好不狼狈。等船只修理完毕再度出发,又遇到大风,漂泊至舟山外海的荒岛,食水尽绝,苦苦支撑多日方才得到救援。返回唐土,鉴真等人落脚宁波阿育王寺,而后各地寺院邀请讲法,二次东渡乃止。
结束讲法,鉴真回到宁波,预备继续东渡。绍兴的僧人为挽留鉴真,向官府出首控告日本僧人诱骗大唐高知,居心不良。荣叡被捕,第三次东渡无果而终。
天宝三年(744年),鉴真率领三十余人离开阿育王寺,打算从福州买船出海。留在扬州的弟子灵佑不忍师傅受波涛之累,请淮南采访使中途拦截。鉴真被官兵护送回到扬州大明寺,他对灵佑大为不满,灵佑夜立中宵,持续两个月才得到师傅的谅解。
天宝七年(748年),荣叡与普照再次抵达扬州,与鉴真商议第五次东渡日本。当年六月,僧团自扬州崇福寺出发,在舟山停留数月后出海。孰料“风急浪峻,水黑如墨”,海船颠簸飘摇,持续十四天不见天日。待到船只靠岸,才发觉已经漂流至海南岛。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而后取道广西、广东一路北返。途中荣叡病逝于广东肇庆,弟子祥彦圆寂于江西吉安,东渡僧团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中道,鉴真自己也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天宝十年(751年),鉴真回到扬州,发下宏愿:不至日本,本愿不遂。
天宝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团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拜谒唐玄宗,正式提出聘请鉴真赴日授戒。玄宗崇信道教,要求遣唐使团同时携行道士,双方没有谈拢,只得作罢。使团与阿倍仲麻吕(晁衡)返回日本途中,特意到扬州约请鉴真。鉴真率弟子二十余人秘密搭乘使团船只,第六次偷越日本。此番东渡,鉴真所乘船只经由琉球而至萨摩,终于顺利抵达日本。反倒是阿倍仲麻吕与藤原清河遇到风暴,滞留大唐。

鉴真自743年第一次发愿东渡,直到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历时十一年,百折不挠,初心不改,踏上日本国土时已是六十五岁的瞽目老人。
鉴真在九州太宰府稍作停留,经水路至难波,而后抵达奈良,入住东大寺。先期赴日的唐朝僧人道璿、来自印度的僧正菩提仙那、以及藤原仲麻吕为首的百官重臣悉数前来拜访。孝谦女帝派出敕使吉备真备宣诏慰问,“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大德。”女帝授予鉴真以“传灯大法师”的尊号,请鉴真在东大寺设置戒坛,为诸皇族以及沙弥四百余人授大乘菩萨戒。自此日本佛徒都要登坛受戒,才有资格成为僧人,而鉴真法师也就成了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
天平胜宝九年(757年),孝谦女帝将奈良城中新田部亲王的宅邸赐给鉴真,后者在此修造著名的唐招提寺。招提寺是完全仿唐式木结构的殿堂体系,处处讲求对称,犹如整齐的围棋棋盘。正殿金堂八根大圆柱迎面排开,一派堂皇,金堂中央安放的卢舍那坐像以鉴真所传脱胎干漆法塑造,是天平时代最具风格的造像艺术。

唐招提寺建成之后,鉴真法师迁居其间专心传授戒律。天平宝字七年(763年),鉴真在禅堂面向西方结跏坐化,时年七十六岁。弟子以干漆法做成法师坐像,此像神态安详,双目紧闭,面带微笑,栩栩如生。

元禄元年(1688年),松尾芭蕉拜访唐招提寺,在《芨之小文》中如是书写:
招提寺鉴真和尚来朝之时,于船中屡遭劫难达七十余度,盐风入目,终致失明。御像在前,惶恐拜之,愿以新绿,拂去目中阴霾。
时至今日,目中阴霾易去,而拂拭两国阴霾之新绿不存矣......
(第七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