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胸口不是要捂住别人的脑子
因为不爽所以要骂一骂。
近期因为女明星穿衣时候一些捂胸口的动作好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个动作是不大方的、小气的,甚至认为这是设计师的不尊重,还有人把这个行为引申到文化自信上。首先后者一句评价就是因为一个小动作就判定文化不自信,那么这个文化本来就不自信,和动作没有关系。
相同的逻辑也可以引用到旁观者身上,所谓的因为捂胸口所以不大方、不尊重他人,他们的依据是做这个动作的人把所有的旁观者都视为了猥琐的偷窥者,所以是不尊重的。此类的话术在网上最常见的是女性在社会新闻上说“男的不行”以及LGBTQ人群在网上说“顺直不行”,很有幸我体验过后一种,但是我当下默默地给那个说顺直不行的评论点了个赞,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评价和观察是符合我生活的事实的,同时作为一个也属于这个标签下的人并不会觉得对方就是在指着具体我这个人进行指责,点赞的行为是在认可身边确实存在有这样的人对LGBTQ的群体造成了困扰和不公平。
本质上来说,在一个活动中普通观众和猥琐摄影师都是同样的一个标签,即旁观者,但是所有人都要因为这个共同的标签就要自动地自我代入并认为对方就是在冒犯自己吗?从共同标签到感到冒犯实际上还有好多步骤要走。一个是先明白就是是谁在这个活动中真实受到了影响甚至伤害,即谁是这个活动中的弱者。很明显,在活动中被媒体用刁钻镜头扫视的女明星是实际受到影响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个人取向并未在主流社会中得到认可而需要个人去承担一些风险的少数人是真实受到了影响的。第二就是再想一想让对方感到伤害的行为自己有没有参与,对方之所以捂着胸口是因为一些旁观者希望拍到一些走光照片获利,但是普通观众只是在看她们穿着自己精心选好的衣服参加活动,那么后者并没有参与让对方感受到伤害的行为。明确了这两点,会发现普通观众是这个事件中最为中性的第三者,但是如果第三者在这个公共环境中还要对弱者施压,要求对方放弃自我保护的行为,那就是和那些猥琐的摄影师同流合污,营造的也不过是一个剥削弱者的场景罢了。实际上,我认为普通旁观者和被审视的人抢夺被害者角色是一种巨婴行为,因为在婴儿的世界里需要哭出声才能获得大人的关注和爱抚,但是成年人之所以被称为成熟,就是因为能够做到意识到世界中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需求,并且明白有时他人在当下场景的需求是比自己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