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与下一代军事动力总成(总集篇)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化石燃料很快替代了数千年以来的人力、兽力和风力,成为了如今最常见的动力源,而以此驱动的现代动力车辆和船舶,更是爆发出远远强于过去时代的动力性能,使得载具尺寸、战斗威力和作战机动性大幅提高。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受制于化石燃料密度限制、燃机材料限制,很多领域上的动力源都已经濒临了自己的发展瓶颈,如自从1980年第三代坦克开始使用1500马力柴油机/燃气轮机以来,现代坦克动力系统始终未能再迈上新的台阶;军用重载卡车虽然动力不断提高,但随着功率的进一步提升,现代重型运载车辆的油耗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使得运输距离成本水涨船高;就连水下的核动力潜艇也似乎难以逃脱动力源的困扰,大马力的核动力系统往往占据巨大的船体,使得高速核潜艇普遍尺寸较大,成本昂贵,同时难以避免噪音的产生。





除了原动机系统逐步达到瓶颈而日趋难以提升动力外,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车体和舰体消耗电力的设备正以极高的速度猛增。



因此,在供电能力濒临瓶颈,而耗电需求大为增加的情况下,现代科技专家逐步将视野转向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的意义
储能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原动机输出的能量储存起来。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动力需求都是以电力体现的,所以大部分储能技术都是以电力储存技术为主导的。
电力储存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一百年前,常规动力潜艇就使用了柴油机-蓄电池-电动力的动力组成,在水面航行时,将部分能量转化为蓄电池的电力储存起来,在下潜作战时则切换到电动机航行。但到了现代,随着计算机动力管理系统的出现和成熟,使得原动机-电池-电动力的分配更加精细化,在更有燃油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电动力和原动机联合输出,实现高爆发速度和爆发供电效果。
如今,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在各国民用市场占据一席份额,而在军用市场中,混合动力车辆也逐步出现在现代舞台之上,甚至传言的沸沸扬扬的下一代坦克,也有很大概率使用混合动力配合储能系统。



一般来说,在地面车辆和常规潜艇中,储能装置一般是各种电池,但在船舶领域,因为船体较大,一些在某些领域更有效率的储能设备也得以更好的运用。

除了电磁弹射器,电磁炮和激光武器用得上这种储能装置外,传统的水面战舰亦可有效从该技术获取提升。传统的“柴燃联合”动力中,为了保证战舰短时间的高速能力 和持续巡航的经济油耗,通常使用燃气轮机+柴油机的组合,结构较为复杂;但采用混合蓄能动力设备后,战舰可以使用储能系统替换柴油机部分,平时运转可用更为紧凑,热效率更高的燃气轮机发电推进,低速反潜巡航,入港可以选择纯电巡航;高速爆发时可用电动机配合燃气轮机并行输出能量,这对于反潜舰、导弹艇等需要此类机动模式的船舶十分实用。
甚至在被人认为“无限续航”的核潜艇领域中,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核动力——储能技术的结合开发。如美国的“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和英国“无畏”级核潜艇,都有传言使用储电能力的混合动力系统的传言。

对于核潜艇来说,使用混合动力系统有着若干优势:
1、更有效率使用宝贵的核燃料。核潜艇的核燃料虽然不需要频繁更换,但是由于更换作业需要拆解结构,费时费力,所以现代发展趋势都是使用武器级核燃料实现“终身无需加料”。但核反应堆的设计特点决定,核反应堆只能在一定的工况下实现核燃料的最优燃烧效率,而高于该功率会带来消耗快于预期,而低于该功率则会有可能产生“中子毒物”,不仅影响效率,更可能危害核反应堆内部安全(切尔诺贝利骤然功率提升就和中子毒物衰变结束有关)。因此,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可以让核反应堆长期维持在稳定工况运行,并把额外的电力储存起来,在需要时使用;
2、核动力潜艇虽然安静,但是由于常规核潜艇不能关闭汽轮机,因此噪音仍然大于静音航速的常规潜艇。所以,在需要极低噪音巡航时,可以关闭汽轮机,将反应堆切换到自循环模式,将余热排除并使用电动机巡航,以规避敌方探测;
3、在需要快速加速(如遭遇鱼雷袭击)时,传统蒸汽轮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高压工作模式,加速性一般,而电动机加速性能远高于蒸汽轮机,所以在潜艇处于静默速度而遭遇敌方突袭时,电机的高速爆发有利于潜艇快速逃离。
由上可见,核潜艇采用混合动力系统,能有效降低和平时代的成本,和提升战时的作战效能。同时,得益于核潜艇较大(相对车辆)的空间,使得核潜艇能够运用多种储能模式,换取必要时的高性能动力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