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到底是该吃药还是该做心理咨询?


“医生,这药有副作用吧,我不敢吃……”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在精神科门诊发生。医生往往要一边安抚患者感受,一边强调用药规范。
而有的患者,即使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没过几天又会问:我觉得我好多了,什么时候可以停药?
其实,精神科治疗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它们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一样,并没有那么可怕。就拿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来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5亿人受抑郁困扰,近10年来,患者增速约达18%。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7个曾经抑郁或正在抑郁的人。
抑郁症这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但对于抑郁症病因的探索依旧有限,无法百分百明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学界认为生物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生物中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了某种易感素质的产生,而具有易感素质的人更容易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病。
在发病过程中,人体会出现各种异常变化:包括大脑神经递质系统、影像结构、电生理及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等。学界认为正是这些人体内的异常变化最终导致了抑郁症状的产生。
基于这些异常变化,人们提出了很多抑郁症的发病假说,如神经递质失调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神经免疫假说等。

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是神经递质失调节假说,该假说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抑郁症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的功能活动失调可能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大部分抑郁症的治疗药物,就是根据神经递质失调节假说研制。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类抗抑郁药为SSRIs(5-HT再摄取抑制剂)、SNRIs(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调节抑郁症相关神经递质的浓度及相关的受体功能(如SSRIs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脑内5-HT的浓度)来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不仅对抑郁症有效,对抑郁症经常伴发的其他精神障碍也有效。同时它们还有一定的营养神经的作用。

面诊时,患者常常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提及药物的副作用。副作用的确存在,但抛开药物剂量、疗效,空口只谈副作用,就是在耍流氓。
抑郁症治疗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和其他专科药物一样,大部分都已在临床使用了很长时间,且已被反复证明其安全、有效。
同时,它们也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如便秘、腹泻、恶心、食欲下降等,还有神经精神方面的副作用,如失眠或嗜睡、烦躁等。
有部分患者会认为抗抑郁药副作用大,其实是对抗抑郁症药物的误解引起的。一是把抗抑郁药物等同于抗精神病药物,认为自己吃了这些药物就会呆了、傻了;二是把抗抑郁药物等同于有成瘾风险的安眠药物,认为自己吃了抗抑郁药物会形成依赖,以后再也断不了药了。
大部分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抗抑郁药物既不是抗精神病药物,也不是有成瘾风险的安眠药物,不会把正常人吃成“笨蛋”。

有的患者就想问,为什么医生明明知道药物有副作用,还要患者吃药呢?
当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达到中重度时,说明大脑调节情绪的功能失效,很难自行缓解,而此时药物的作用就是通过帮助大脑的方式,恢复患者身体自我调节的功能。
而只要用药,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这是由医学发展的时代局限性所决定的。医生面对疾患的痛苦,去权衡用药的利弊是他们的职责。
如果利大于弊,那就要给患者服用相应的有效的药物,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副作用。
通常情况下,精神科药物存在的副作用大多数比较轻微,会在服药 1-2 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另外,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服药后无法感受痛苦,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情感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为药物引起的“情感平淡”,可以通过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得以改善。
药物的副作用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不需要谈药色变。

在患者群体中,除了药是吃还是不吃的疑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优孰劣也是争论的主题之一。
主张心理治疗的患者不时会流露出一些自豪和骄傲,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完全依赖药物,不够强大。而主张药物治疗的患者则会反驳,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效果明显,往往花了大价钱还不见好转。
事实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同步或交替进行。
一项针对11,910位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通过6-12月长期随访的效果来看: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不仅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也显著优于单用心理治疗。

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 两者机制不同
药物是直接逆转抑郁症带来的异常生理生化变化,起效比较迅速,改变的是抑郁症一部分的病理功能异常;而心理咨询是从心理层面着手去改变患者的认知,进而引起大脑的综合性的变化,起效比较慢,但也能够改善抑郁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二 两者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
药物起效快,可以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对于心理咨询的增效还在于起效快,可以快速控制急性期明显的情绪症状及改善躯体、认知等症状,从而能让患者以更稳定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等)进行心理咨询,提高了咨询效率。
而心理咨询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烦躁,使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客观的认识。因此,两者同时进行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但最终采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精神科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决定。
我们也相信随着多学科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可信的实验证据出现,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式。

除了一线循证的治疗手段,患者依旧需要家人、朋友、爱人的情感支持。就像人不能离开空气、鱼不能离开水一样。
希望每个患者勇敢迈出接受治疗的步伐时,家人好友会在,鼓励支持也会有,一切都在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