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无善恶,善恶皆由人

对于荀子“性善论”和孟子“性恶论”的思考。
两位思想家虽均出自儒家,秉持“仁义礼智信”,但在所谓“人之本性”上却产生了迥然相异的分歧。荀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生而有恻隐之心”,认为人天生就是善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才会变恶;而孟子却认为人天生是恶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会向善。
两种观点在当时而言倒并不冲突,毕竟其根本目的都在导人向善;但关于人之天性,我却要从两位伟人的思想中旁逸出一条新的路来,即“人本无善恶”。
一名正常的孩童,在大约是出生后的五年内是没有自己完整的思想的。这大概是两位伟人探讨人之本性时未考虑的盲区。人在起源的阶段,是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的,只有本能——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件事对他有利,他便去做,如讨好父母会得到糖果;而这件事若对他无益,甚至于损害了他自身的利益,他便不做,甚至用尽手段阻止别人去做。
或许这更贴近于“性恶论”一点,所谓趋利避害,不就是自私自利?
是自私么?自利或有的,但绝非自私。像我说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是所有生命共同之天性,这并无善恶是非可言。一个文明的存活,趋利是有的,是说它残忍?它只是想存活;是说它道义?他确是在扩张中威胁了其它的文明。由此,对人之天性,我们亦不可说其善恶,只说是本能——也只有本能。
之后谈到关于人的发展,便该采两家之长。环境足以影响人,学习也是。事实上外来的事物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有人将初生的孩子比作白纸,我觉得这比喻便很恰当,再合适不过了。人本无善恶,只是白纸,善是一种颜色,恶也是一种,二者融汇,又造出许多明度色调不一的绘彩,铺展在这白纸上,生活画一笔,父母画一笔,朋友画一笔,老师画一笔,就连你平时看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什么的也要来画一笔。凡是外来的事物均可为之着色,这才塑造起一个完整的“人”来。
于此,我便以为,人本无善恶。
再由此引申出另一个话题——那所谓的“善”与“恶”,也是由人定的。那么,制定所谓“善”与“恶”之界限的人,我们又该说其是善,还是恶?
如果你去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或许可以于你自己的立场得出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善恶的理解不尽相同,善恶本身虽对立却也并无清晰的界限。世界公认的善恶之理,是尊重了绝大部分人利益之后所达成的共识,但不是每个人都遵循这共识。一个人的善,可能恰好是另一个人认定的恶。由此看来,我们似乎更难界定人之本性的善恶了,毕竟,我们所谓的善,又怎能认为是所有人的善?
据此,对于人性格的发展,似乎也并无确定的善恶之分,更多的还是介于善与恶之间的中间色,所谓“导人向善”,向的是荀子和孟子所认定的善,向的是大多数人所认定的善,而这善对你来说是否为善,我认为还是当由人自己去判断的。这也便是我所谓“人本无善恶,善恶皆由人”的全部阐释了。
我提出这句话的意图实与二位先贤相仿,也是导人向善的;但我的看法,人不能为世俗所迷惑。此时非彼时,当代社会的道德环境已不容许人为善,千古为善的定义也由此而改变。“善恶皆由人”,善与恶是人思想的产物,人的思想改变了,善恶的界限也就理所当然地改变了。
并非以为改变后的善便不是善,我只说所谓善恶在个人,认定为善便长久以往地坚持下去,认定为恶便毫不犹豫地杜绝它,不要受社会言语的干扰而动摇。既然你认为自己无错,那么善便是善,恶便是恶,是毋庸置疑的,做好自己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