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优公考】-2022年巢湖事业单位面试真题预测:抢“帽子”!表彰性评价该歇歇了
当今学界,诸如“××人才、××奖”等表彰性评价项目不胜枚举,评价主体和被评价对象还在不断扩大。“帽子崇拜症”是否真能促进学术繁荣还不得而知,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示范答题】
虚热的“帽子崇拜症”和激烈的“帽子争夺战”,让科研人员醉心于各种头衔光环,而缺少对实际贡献的重视,短平快刷论文、蹭热点、求速成的多了,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的人少了,这必然会异化奖项的初心,带来诸多隐患。
其一、耗费科研人员时间和精力。表彰性评价不仅影响学者的学术地位、声誉、资源和酬劳,所以绝大多数教育科研人员不敢等闲视之,然而过多的评价活动势必会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其二、滋生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表彰性评价容易陷入“数数字”的窠臼,学术评价一旦离开对成果的实际需求及内在质量的把控,假冒伪劣产品就会蜂拥而至,利益使然。
其三、争抢“帽子”成为科研目标。表彰性评价可能导致胜者因获得了代表学术成就的“帽子”而一路扶摇直上,而那些埋头于科研却没有快出成果的学术“苗子”落选,劣币驱逐良币。
源于管理抓手或政绩的考虑,希望通过评价等手段来激励学者奋发图强、早出成果,出发点很好,但过多表彰性评价项目难免“为评价而评价”,提倡学术评价回归本真,当下还需要精准施策。
其一、建立“瓜熟蒂落”的立项结项合并模式。采用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项鉴定合并的方式,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确定选题后即自行开展研究,以研究成果申请,课题“立项”与“结项”同时进行,科研起点直接变终点。
其二、改变“二次加工”的成果包装评奖方式。评奖主办方组织权威专家筛选并最终确定获奖人员,避免申报人为准备材料而耗费时间和精力,让各种虚假包装以及因评选而起的拉帮结派、行贿受贿等伎俩无用武之地。
其三、落实“揭榜比拼”的科技成果发现机制。建立公开、透明、可操作的国家基金课题“揭榜比拼”制度,力促课题立项者全力完成课题的同时,也鼓励学术同行凭借实际成果“攻擂”,以“成果论英雄”。
古语云:赏必加于有功。要着力解决好人才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让那些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面子、得实惠,让那些无所作为的人丢帽子、没市场,才能逐步打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