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格物记系列

2023-08-10 12:21 作者:一探索  | 我要投稿

格物记(第二章)

第一节  ①谣言止于智者,欲念止于定,定而生慧,故知止者则见慧之苗。 ②随流之萍,不足以定根,根不定者不足以存身也。南迁之雁,其飞有迹而不离其道,知止于道而后归巢。树高千尺,其根使其有所止,百里山川,其基使其有所束,壮阔之江,其流使其有所向,是以万物知止而得生也。 ③每有恶行毁其身者,必先有私欲之念杂欲之染。然,知止于念者不足以毁其身,不止于行者不足以存其身也。 ④止为动之末,定为静之始,动静之间,存修身之功。故,格欲以止,而后有成。 第二节 ①陆之自由者莫胜于风,江之自由者莫胜于鱼。然风止于谷,江鱼不入海。是以游者有道,扬息顺其性也。 ②鸟入林,腾于冠巢于枝,乐而鸣哀而啼,振翅而入空,自由者乎?是以,其技为人所不能也。不知鸟展翅而飞,必落于丘巢而栖,其性之所束非以翅而逾也。 ③溪之鱼游于石草之窄,海之鱼其游无所束。然,溪鱼入海则殆,非其居食不丰,非其游栖不足,是以其性有所制。 ④吾欲登高而仰,驭足行之。非以御而至,亦不以游而往。是以,行不离足吾之性也。故,风之性,鱼鸟之性,吾之性皆自然也。 第三节   ①深谷之兰,不以人所不知而不香,是以,其扬不为人,性之所致矣。凋放之理岂以人之不往而易。 ②曦曜之照, 云遮其光雾掩其芒 。然人皆知夜尽天明,其明岂以云雾而有所增减乎?是以,云雾所束于人,而非能束其光明也。 ③世有行善者,非以人所不闻而不扬其善,是以,知善之理不以人知否而生灭。世有常存仁义者,非以有恶者而失其仁,非以有诱者而失其义。是以,知仁义之理如日在天,不以人而增减也。 ④故,天日昭昭人心昏昏,理义如天日以照吾心也。 第四节  ①人有所恶者,心存其恶而有偏,有所好者,心存其好亦有偏矣。见恶者,迷其恶而失其好,见好者,迷其好而失其恶。故,论人之好恶者,先存好恶之心而后失其正也。 ②存好恶之心者,事之所至必有所偏,情之所发必有所不和,私欲使其有所滞。故有好恶而心不存者,恶其恶知其好,好其好知其恶。 ③人之所恶者其行有善,人之所好者其行有恶,故知,善恶之论不以己之所好恶以定。故,恕之道推己及人,知人恶知己恶,知己善知人善也。 第五节   ①天地不仁,立生灭于物,施灾祸于人,有道行于四时,贯于古今,安于六合。天地万物,授以人率之。欲使万物有所兴,故授之以仁,以仁治物,仁至而物繁。 ②人道渺渺,自骄而矜纵暴于物,戕而填欲,不知仁道已远,私欲蔽矣。天道苍苍,欲立人之敬畏,故授之以灾祸,人心之欲有制于天道。 ③是故,人纵暴,仁心失万物衰,人止暴,仁心存万物兴。 第六节    ①天欲雨,云聚之以待,浪欲兴,风蓄之以起。故祸起,必先埋其端,福至,必先发于念。然,人见祸未起不止于端,见福未至不发于念。心不能静不足以虑,心不能安不足以待也。 ②小恶之患有所为,大恶之毁无所生,积小恶以毁身也。小善悦以养身,大善福以养德,人当知善恶之始,格之以行,安善离恶。 ③天授善恶于人,故授福祸而后至。是故安于善者,知理、守静以达道。安于恶者,祸至而殆。故天道无亲,恶道得恶善道成善。 第七节    ①木生于土盛而成林,朽而化尘为土。人不见,其生机未失,其腐朽未止,不改于人前,不更于人后,理使之然也。人欲使木为材,先伐之以树,人用之以为材,人不用则材之不成不伐于树。故材者,非树之所欲也。 ②蓄水以灌,决之为患,水之性也。人以己之所好谓之善恶,不知有物生于水,亦有物亡于水。故水无善恶,人之忧患是以有利其身乎! ③欲养花除花间草,欲用草花有所不留。人用之为材,不用则不为材乎?德之所修,人不知则不养乎? 第八节    ①天地始如真空,注阴阳二气以化五行,成生机之始然。水割五洲分陆于水,土生五谷以养生灵,木生五色以附五岳山川,金成五音火成五味。 ②天使人为天地之灵,授五官五脏于人,使五洲安其身,五谷养其脏,五色悦其目,五音乐其耳,五味爽其口。天欲人兴,故授四季养之于人,山河庇之于人,草木用之于人,禽畜饲之于人。故天地独爱人也。 ③然人兴万物衰,其欲吞山河。万物生于五行,人于五行中非能独善其身也。故,天理使人知爱亲,知爱亲当知爱人,知爱人当知爱物,物兴而人兴以顺天也。 第九节     ①藏木于林而参天,汇滴于流而达海,止欲于萌以修身。故,独木招危,散珠不流,欲盛而德凋也。 ②隐微易垢,隐微处不察积而成垢。为学应物以修身为本。其行不以人不知而不端,其念不以人不知而不正。是以,细微处存修身之道,人不知处存修身之功。 ③德者如山人皆仰之,行者同而为荣,不远来者,其有仁也。显千金之物,人欲诡诈以得而德失,其不义也。故,招人以欲不如立人于德,德者,人同往而欣,失德者,人同而德失也。 第十节    ①以己之知夺人之志,私矣。以己之知诱人之欲,恶矣。以己之知妄人之行,昧矣。故以己观人,人多不堪,其私欲先至而己不知。 ②天理如日,人欲如云,天理常悬于天,人欲常蔽于日。天之净,终始如一,人之欲,忽来忽去 。人见云而不知天,人见欲而不知理。当知理常在,欲常来。 第十一节    ①世间之物近于道者,莫胜于水也。其形至大至微散于四海五洲,聚之成海,散以为流。其性至刚至柔,滴水穿石,蓄以养四方生灵,泛以摧枯拉朽。其质随境以变,流之为水,凝之为冰,升之为气。水束于堤,冰固以立,唯气无形无色流动自由也。 ②夫有形之物皆困于形,固其所立。人困其室,是以室以庇其身。人困其所求,是以所求者有利于其身也。是故,有所欲者皆困于所欲。 ③人之所居如冰,聚散随时而变,人之所欲如水,来去不足以留,唯人之心灵如气,流动于无形,为最自由者而无所束也。 第十二节   ①物生而意诚,人本有诚意,沾染私欲而不明,需致知以达也。 ②婴儿至诚,其本性使之然,无私欲杂念,饥则吃,困则眠,不掩不饰顺天也。四季至诚,万物顺时而生,知春夏必有秋冬,故时至而种,时至而收。物以四季动而生,人以四时动而有养。流水至诚,自高而低,以润草木,以泽栖民。大地至诚,有种必有所生,不以贵贱馈之有别。 ③花开自有果实,月落自有日升,故天不欺我,人本意诚,物不以时变而枉。故物不欺人欺人者人也。 第十三 节    ①为学之道,正其心端其行也。初学者内心空洞,灵无所种,慧无所生。必先求于圣贤典籍,深思意会,精进不已。而后,悟以得灵根,智慧始萌,如春风化雨日日滋养而成参天之树。 ②然圣贤之道,师者之门,皆由外而入内也,学者必有所思悟方成己道以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言出圣人已千百年耳,意或有所折损。故,学者需慎思深悟,学问思辨不可或缺矣。 ③学以养心而致于行,心正则行端。或应物或精技不离此道。故,世间千百事皆以修身也。 第十四节       ①世间之乐求者不已,悦人之物人逐而恐失。然,求乐于物,物易而乐失,有甚者得乐于患,祸近矣。 ②求乐于食者,食盛而欢厌于匮,以食则可诱之。然不知有患于多食,食多则疾,食匮则怨。求乐于衣者,服华美而愉,不安于布衣。故以衣则可诱,得之则乐,然乐止于得矣。殊不知,外物之乐得于感官者不可久居也。如好酒色,好车马之享乐,不得则怨,乐止于得,纵乐而近于祸也。 ③不见前人,有乐于学有乐于德者。上乐于为国为民,下乐于为学交友,颜子亦有箪食陋巷之乐,何乐之有?乐有存于物焉? 第十五节   ①心有所欲而不非,行有所求而不过,是以理存也。 ②心存理,喜则不过,哀则无不及,怒则不累及无辜。不过则不生患,不及则不失礼,动静之间,有发有止。是以有理制其所发所止,可不离道也。 ③行存理,忠孝者不失智,不为私而害人,不为己而害亲。交友不失信,当为则为当远则远,位不失而有所不逾。 ④存理亦良知存,静而有虑,仁义存,礼、智不失。动而有所不为,故,心存理者,不为俗而害理。天下无害而行,理达也。 第十六节    ①行者先壮志而高远,德者能守静而厚载。观物而知理。心存理而行可以致远,妄动遗咎而不达。 ②水自上而下积弱而强,洼则聚弯则曲,其绵而不绝动而不止,穿百川而至海。人见则知,水欲远其力当不绝,人欲远,其志当不息。 ③静以修身,能守静处者心必有所安,行必有所不为。人不知而能自持,积善不喧于人,约身不止于独。 ④幽谷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有德者安于独,欲远者知守静。 第十七节      ①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世有万物各行其道,相利相制,生克消长之间物皆有所用矣。 ②土生百草,其形色各异,性有寒热,百鸟百兽择其所好而食,故以成百目百科分属而列。地成百川以分高低,呈冷热之气对流以分南北。又生百谷,养百姓之禀性气质之不同。 ③世有百家百工,其言不同,其技各异。百家之言教人知理,百工之技安身利人。善农者农,善工者工,善贾者商,善教者师。 ④世人资质有深浅之别,技能有高低之差。百艺施于人,则皆能有所为而能养其身。然艺有百般而理同也,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明理以达道也。 第十八 节     ①天欲人生授地以居,地欲人安授物以养,圣人欲和授之以德,政欲治而授之以刑。 ②天地教化福祸同施,圣人教之以理,约之以礼,德治以利天下。然,人心惟危,纵私害理,治之以刑罚人之恶。 ③人为恶,天罚之以灾,地罚之以祸,人罚之以刑。为恶者,人愤而远之,其失仁而亲远福,失义而累其友,失教而礼不约,失智则罚至,天地弃而刑杀之。 ④恶长善消,故善不可失,理不可退,天地杀人为正道,道德杀人为正心,仁者杀于恶亦为仁。 第十九节   ①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致理明而通达,得则安身,不得者贫不能安,富不能守。 ②愚者理不明,知而不能致,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目遮耳塞。犯险而得不足以守,居危而取不足以终。福远而常近祸矣。 ③圣人生而知之,常人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者则愚也。学之道,明理致知修己为本,知善恶明是非。学以修身致行,其行止有度,其心念得正。心正则智通理达,心不正则智塞理远。 第二十节     ①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存者知耻,失者不以为耻。不知耻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道。 ②近耻者义远矣,德不能束其行,遗咎以辱其名,养患以祸其身,名辱以殃其亲,累其友而人远之。 ③欲正其义,先知其耻。知耻而有所守,有所守而有所不为,其行不逾道,其止不失德,行止皆在理上也。 ④知耻而义,守义而取人无怨,失义而得人不齿。义失而名失,自辱而罚至。 第二十一节  ①心有畏者,其行有所不为,知天理昭昭,知福祸无常,知人力有所不及。心无畏者,其言不知轻重,其行不知所止。常遗患而不自省,近祸而不自知,灾至而悔。 ②知畏者,心有所敬,行有所止。有敬而礼存,有止而自省,有礼而自省者,修身之道也。心有畏而有所不为,其行不以人知而隐,人不知而纵。其言不以人闻而饰,人未闻而妄。 ③修身当知畏,知畏者,进退之勇可以不离道。知有所为,其为有殃身而不惧,知有所不为,其不为利失而不悔。故此畏是大无畏也。 第二十二节      ①世间之事,人各窥一斑各抒自见,事有正邪人有是非,惑之不解理之不明,是以心之不定而人妄己随也。 ②目之所视有正邪,是以有正邪之理以照。其理先存于心,人知有正邪之理在,而后照于事,便知事之正邪也。耳之所听有是非,是以有是非之理以照。当思其是非辨其对错,当知正己之心,有所不听有所不言,心定于事物而不迷。 ③人之所行有善恶,是以有善恶之理以照。心先存善恶而知人之所行。故,人先知其理,而后断人之所行。为学之道是明理之道,明理以正心,正心以正念,正念以正行,辨正邪而有所为,知是非而有所止,断善恶而有所存。 第二十三节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寒,松柏苍劲而花草凋敝,是以松柏具耐寒之性,而非花草贱于松柏也。松柏之性花草不备,花草之性松柏不备。故以松柏之性施于花草,是着人意非物之本性也。 ②以道观物,物无贵贱。世人观物以价估之,高则贵,低则贱。世人观人,亦在乎此理,人之贵贱以其物多寡而断,多则贵,少则贱。 ③道之生物,非以人所贵而生与不生。授春花亦授冬雪,授生发亦授凋零。不以春花之彩贵于冬雪之素,不以松柏之劲贵于花草之枯。是故,勿贵贱以分物,勿贵贱以分人。去分别心则近道矣。 第二十四节    ①安己者,处困而不怨,处达而不骄,贫而有乐富而有谦,心不乱动行不乱为。白云苍狗而有定,野马尘埃而无悔。知命有其无常,知运有所不达。是以,心有仁道。仁道有智、有义,有智理通有义仁达。 ②安己者,如夏之凉风冬之暖阳,夏风安躁于人,冬阳安寒于人。见人之所不安为己所不安,察人之所困为己所困。推己及人求于通达,故安己之理必能安人,人求安己,而后人皆有所安也。 ③世间不安己而安人者,未之有也。是以,己所不安者其智不达,其理不通,义有所失仁道缺矣。故上下不能长安,贫富不能久居,人见之而鄙,何以安人乎? 第二十五节  大学之道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开篇明义。大学,大人君子之学,修身之道,非机巧诡诈之术,故非小人之学也。 ②明德,天理也,良知良能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人的最高道德意识本体。明德本自具足,因为人在俗世沾染太多欲望而迷失了自我。所以需要明明德,就是通过学习恢复本心本性。 ③亲民,有学者说是“新民”,谓之去旧革新,通过学习使自己超拔或见本性,重新认识万物。我以为当为亲民,是以,道不远人,大学之道非大学也,为道者当施于物,施于人,施于鬼神。 ④至善,吾以为中庸也,无善无恶,中正平和。 第二十六节   ①天地无言,四时行万物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道使之然也。故天地之教自然之理,人见其象闻其声知其理也。 ②天施雷霆之声,人闻而知未雨绸缪,地行四时节气,人观之而动,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休养生息合乎时宜。是以,天地气象教人以理,人知理而行,天地无言而施教于人。 ③师教弟子以书,父教子以言。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传次于身教。是以身教必先自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师正,弟子以师为范,父母正,子以父母为范,其学不怠,学风自成气象,气象有成如自然之教,闻风而动未雨绸缪,四时行万物兴。 第二十七节   ①勇者不惧,何以不惧?心存正气,行在义理之上。是故其勇有二,血气之小勇,理义之大勇也。 ②世有好勇者,发乎于血气,其言也刚其行也暴。好胜于人逞强于众,自以为勇者。殊不知其行患之所伏,祸之将起,陷亲于不义,使友于两难。故为血气之小勇耳。 ③世有好勇者,不惧强权为民请命,不畏性命之忧解人于难,非有所图义理使之。其勇立于义理,行于南北而不改,施于亲疏而不悔。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孤勇者,大勇也! 第二十八节    ①事有好坏,行有善恶,究其根本皆始于念之正邪。仁义礼智始于四端心,然心之端发乎于念,故有起心动念之说。 ②善者之始是发于仁,仁始于恻隐之心,其心动是以有念起。然其念非凭空而来,是以平常多养于正念也。恶者之始发于不仁,不仁之处必存不正之念,其养于邪念也。故善养于正念,恶养于邪念。 ③常求正念者得善,常求邪念者得恶。正多则邪自少,邪多则正自少,善恶之道此消彼长。行者需格邪以求正,其求非在于人,在于己也,非在于外在于内也 。 第二十九 节     ①天下有大道,自然之治。人各居其位,物各顺其时。天道苍苍人心渺渺。人欲起而道灭,机巧出而动其位错其时,天下乱也。 ②万物并作,昼夜生息有替,四时枯荣有序。夫物芸芸绵绵不绝也。有道之治,人素位而行。贤者之才不藏,凡夫之技可养。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高不压低,下不谄上。各安其位各行其道。 ③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私欲以乱道,机智出仁义远。是以,人心不古。私欲之盛欺道心之微,故大道废有仁义,洗尽铅华而求朴素也。 第三十节   ①人有南北,南人之好非北人所喜,北人之技非南人所善,东西南北其善各异其好亦有别。是以,人之所善随境而异,人之所好因地而有不同。斯人各异然理一也,人分地域时空,理不以其而改。 ②世间草木万千,何以万千而异?有春秋可盛之花,有四季长青之木,有一年枯荣之草,有千年不朽之古树。山有高低起伏,地分沃土贫瘠,水存溪流江湖,气象需有风霜雨雪。天地之物尚且如此之繁杂各异,何况于人乎! ③物有各异成其万千之象,人有不同而具其不息之气。天道苍苍非择一而授,夫物芸芸而雨露均沾。求和乃物兴人欣,求同乃物凋人失。 第三十一节  ①人欲高其力必先备,人欲远其步必有坚。力与行发乎其心,心物之间有气贯之 ,故心力足则气必定,气定则行必远。心之所养多在平常,物有本末,养心为本应物为末。 ②应物见心性,应物中正其心先有平和。处事无章者其心先杂乱,临危而不惧者先养其勇,有不义之利而不取者先养其正。物无是非心存正邪,目好色是心好色,口好食是心好食,人好名利是心好名利。 ③平常有养心之功,行不离理动不远道,动静中正应物平和,格物之功多在养心也。 第三十二节     ①一念起,万水千山在脚下,一念灭,十里繁花皆无色。念之所在行之所由,行之所成念之所发。 ②人欲渡河,起念而谋遂后有成。先有渡河之意,再思渡河之地虑渡河之时,后备其渡河之舟,而后有渡河之成。至此,可称为渡河之实。念断即行终,有渡河之念未行渡河之实,非谓之未行,是行有所止。念灭即行终,非未行也。故,人所以慎念起,是慎行矣,知念止是止行也。 ③人之所欲愈多念之愈杂,人之欲寡念之欲少。非以绝其念起,是知念有所止,知止其行便断。故,善念当扩充而成善事,恶念当灭而断其恶行。 第三十三节    ①春风化雨而无言,水润万物而无声。其显,万象更新。其微,隐而不觉。显化于其中若存若无,其声不锐其象不兀。 ②仁有道,若光之所照,义有道,若气之所存。政令有道若水之渠达,商有道,取利而无害。农有道,当令而不怠。 ③道隐无名,有名之仁则仁有所蔽,有名之义则义有所失,有名之政令则有所不达。商失道,取利极而危天下;农失道,种养不宜则不得焉。故,有名之施,其由有私,有私则失道也。 第三十四 节  ①有形之物生于无,灭于无。其显短于未显之时,其生不及未生之长。草绿一秋,木盛千年皆为有形。其存显之时不过刹那,然旧灭于无恰如新生于无,有物使之生生不息也。 ②百里山川辽阔之形未逃于沧海桑田,星辰浩瀚之形未止于斗转星移。人生一世忽然而已,不及山川,不及星辰,不及千年之木。然人多求存于有形之中,不知有形之物何以永存焉! ③物有有无之形,有不可长存,无可以长生。不息之道,不灭之理,不失之仁义,不朽之精神尚存于无也。 第三十五节   ①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之灵者为人。人之所成,有物养其形体,有气化其精神。是以,万物皆养我形体,然精神唯有自养也。 ②人之不同,气之不同。少有稚气老有暮气,是岁月所造。乐有喜气,哀有悲气,愤有怒气,是情之所生。嗔有怨气,暴有戾气,温有和气,是性之所发。故,人有善恶是气之所发不同。养正者,则气之所发在善,养邪者,则气之所发在恶。 ③物之气不在正邪之养,在自然之理。春生生气则有物生,秋有肃气则有物灭,是理之所定。故,万物之理不改,为我所用而不疑也。 第三十六 节  ①独处之境,其言人所未闻,其行人所未见。是人不知而己知之地也。 ②天地之悠悠,无常不灭,天理未有所不达。日升存敬月升存畏,敬畏如日月之高悬,焉可失矣?君子有正,养于明可破于暗,小人之邪,惧于明而滋于暗。故君子有道不欺暗室,小人无道,伪人前而纵于暗。 ③独处升人欲,息良知。人不知而纵,人知而伪。其欲生于暗,盛于邪噬其身矣。敬畏者,良知不息,人耳目未达处有所守。升则破暗,显则去邪。不以人知而伪,不以人不知而纵。故养其身正,敬畏于独也。 第三十七节  ①鱼之困,困于北水之极,其困亦其所以生也。得之则生,离之则死,故鱼止于离水之境。鸟之困,困于南陆之端,其困之地亦其所以生也。飞而高必落于低,行而跃必栖于木,故鸟止于落木。 ②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其飞有羽所不及,其跃有鳍所不能。不及则有所不至,不能则有所不达。御风者,有借于风也,人之力有借于物也。是故,人所能必有不能之境,人所知必有无知之地。 ③困而不学者不知有困,困而知学者知有困于身。鸟飞鱼跃不知有困是未察,人不知有困是未知。

格物记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