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铁血——德械师(三)
(三)装备一览
这一期介绍的是德械师主要使用的装备和个人装具,还有一些其他的装备在这里就不详解了,装甲部队等其他的装备有时间再写一篇。
作者QQ:359442496 历史交流群:752554855
步枪:
国造7.92毫米中正式步骑枪,仿自德国毛瑟M1924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1935年研发,口径7.92mm(七九口径),枪身长1.11m,枪身总重4kg,弹药:7.92×57mm,采用5发桥夹供弹,刺刀全长575.5mm,有效射程1000m原理:旋转后拉式枪机,前栓榫锁定。

使用弹药:7.92×57mm S型尖头弹(七九弹),直径8.2mm,长80.5mm,弹头质量9.98g,钢或白铜全被甲、铅心弹头,弹壳长56.8mm,装药为片状无烟药,质量3.19g。

中正式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拉动枪机较费力,在持续射击时,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更难拉动;射击精度、射程都不如日本三八式步枪。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仍在生产全枪长1.275m的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栓动步枪,极长的枪身使其在白刃战中占尽优势,中正式步骑枪比三八式步枪略短,为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特意加长了刺刀(57cm)。中正式步骑枪在投入生产后很快成为了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步枪之一,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志愿军部队接受了苏式装备后,中正式步骑枪逐渐退出一线,结束了光辉的服役生涯。
由于某些原因,在德械师里也有其他各式型号的步枪,如汉阳造等(仿自德国Gew88步枪,也就是1888式委员会步枪)。
手榴弹:
仿制德国M24木柄手榴弹的巩式手榴弹,由巩县兵工厂制造而得名,在规格上与原型M24手榴弹有所不同。
M24手榴弹,弹重0.61kg,战斗部重0.17kg,全长36.5cm,直径7cm,装药类型为TNT,
引爆时间5秒,战斗部重0.17kg。

引爆方式为:拉动木柄尾部圆环,扯动拉火绳,拽动铜丝,铜丝与发火药摩擦起火,引燃导火索,经过几秒钟的延期时间(也就是引爆时间),导火索点燃雷管,雷管引爆炸药,手榴弹爆炸。
巩式手榴弹

为了更适合营养不良,体型相对瘦弱的中国士兵使用,巩县兵工厂以德国M24木柄手榴弹为蓝本,弹体直径、长度、整体重量均缩小,减少炸药量。长度由36.5cm减为30cm,炸药由170gTNT减为120g甚至更少,其中60%为硝酸钾(后期减少为40%),外壳也由冲压钢壳改为更脆弱的的生铁壳,减少了工序也节省了成本。巩造手榴弹在保险方面还是很安全的,但由于自身设计和复杂的引爆程序等原因,实用效率就没有那么高了,其中“集束手榴弹”就是一种被动的提高手榴弹伤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就需要士兵借腰力牵动引线,同时引发手榴弹,集束手榴弹通常用来攻击坦克或者爆破,如电影《八佰》中陈树生携带集束手榴弹跳下仓库大楼爆破日军钢板阵(日军称为“防楯”)的片段。
冲锋枪:
仿制德国MP18冲锋枪 ,这是一款一战时期德国军队使用的冲锋枪,仅装备于“暴风突击队”使用。口径9X19 mm,枪长:815 mm,枪重4.17 kg (空枪重4kg),供弹方式20/32发弹匣(32发蜗牛型弹鼓使用9×19毫米鲁格手枪弹,而中式仿制产品采用20发直弹匣供弹),射速400发/min,初速380m/s,射程150m。

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很多影视剧里会看到中国军队使用司登冲锋枪而不是MP18冲锋枪,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司登冲锋枪是英国军方于1941年为应对战争需要仓促研制出来的,这时候抗日战争都打了十多年了,怎么可能会在抗战初期见到司登冲锋枪的身影呢,当然随着武器的更新换代,司登冲锋枪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广泛使用, 所以留到现在的MP18冲锋枪已经很少见了,如果剧组在拍摄时考虑成本问题的话,改装一支司登明显要比仿制一支MP18划得来。总之大家不要被误导了,要以真实的历史为证。
轻机枪:
仿制捷克斯洛伐克ZB-26轻机枪,也称捷克式轻机枪,也有少量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轻机枪。但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使用的 MG-34通用机枪却没有采购装备,中国也没有仿制生产(也许是因为新研发的成果不能往外卖)。轻机枪装备数量基本能达到每班一挺的标准。在标准德械师编制中,班级编制为10人,其中有一个3人轻机枪组,使用的正是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1926年研发,全枪长1161mm,全枪重9.60kg,枪管长672mm,自动方式导气式,有效射程1000m,射速500发/min,气冷式冷却,20发/30发弹匣供弹(常见为20发直弹匣),使用7.92×57mm步枪弹。

除了ZB-26轻机枪,中国军队也曾大量使用过英国布伦式轻机枪,布伦式轻机枪的灵感来源自ZB-26轻机枪,英国军方于1938年投产 ,后命名为MKI7.7mm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轻机枪,全长1156mm,枪管长535mm
自动方式导气式,口径7.7×56mm和7.92mm(中国使用)

采用25发梯形弹匣,30发弯曲弹匣、100发双层弹盘供弹(前两者较常见,最后一种没见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私聊或者在交流群里给我发图片),重量23磅(约10.43kg),气冷式冷却,射速500发/min。
手枪:
德国毛瑟C96手枪,别名盒子炮、快慢机、镜面匣子、二十响等。其真正的名称应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手枪。
毛瑟C96手枪,全长288mm,空枪重1.130kg,使用7.63×25毫米毛瑟,9毫米鲁格弹,45ACP,9毫米毛瑟弹,有效射程 100 m,采用 6、10(短)、20发(长)弹夹或弹匣、40发弹匣供弹。

德械师装备的毛瑟C96手枪可不同其他部队里由中国兵工厂,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枪作坊仿制的毛瑟手枪,全都是正宗的德国进口原装货。
毛瑟C96手枪由于压枪困难,欧洲国家的军队大多不愿使用这款枪,而是选择更为轻便的款式(如德国鲁格P08等),而中国人民凭借他们的聪明智慧钻研出了一种新的持枪方式:侧手持枪,手心向上,借助后坐力向一侧移动枪口,搭配快射速和大弹容量,手枪甚至能打出冲锋枪的效果,毛瑟C96手枪也在私人武装,匪徒,特工等群体中广受欢迎,也由此获得了一系列别称。
除了毛瑟C96手枪,比利时生产的FN M1910半自动手枪的名气也不比前者差。
FN M1910手枪,1910年设计,全枪长152mm,空枪重量580g,口径7.65mm/9mm勃朗宁手枪弹,有效射程50m,弹匣容量:6发/7发。设计紧凑简洁,可靠性好,外观圆润美观,质量轻,后坐力小射击精度高,设计的三重保险保证了携带的绝对安全性。

FN M1910是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一款小型半自动手枪,采用7.65mm和9mm两种口径的弹药,为增加销售量,FN公司就将两种口径的M1910手枪捆绑销售,一买买两支,7.65mm口径印上国王的皇冠图案,9毫米口径印上王后的后冠图案,所以就有了《亮剑》中楚云飞所说的一岀厂就是一雄一雌的片段。为方便拆缷,在枪口套上设计有一款非常漂亮的一圈滚花,所以在该枪流入国内后被称为“花口撸子”。据说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时,刺杀者普林西普使用的就是这款枪。
重机枪:
仿制德国马克沁重机枪的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简称民二四,1935年研发,枪重49kg,枪长1200mm,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口径7.92mm,射速600发/min,有效射程2500m,采用250发帆布弹链供弹。

该枪是根据1934年由德国兵工署向中国免费提供的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制造图纸生产的,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与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M1908重机枪稍有不同,确切地说应是M1909外销型号。一般情况下,重机枪的装备数量是每个步兵营建制里设有一个重机枪连,共3排6挺。但配置标准只相当于德国陆军标准步兵营配置的一半。
迫击炮:
民国二十年式82mm迫击炮,简称民二十,以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为蓝本略放大口径至82毫米而成的迫击炮,民国二十年(1931)测试效果良好,后投入生产。
口径82mm,炮管长1190mm(倍径14.6倍),全重69kg;垂直射界+45° ~ +85°;最大射程2850m,炮口初速196m/s,射速8发/min,急速射20发/min;操作人员4人。金陵兵工厂总产量7600门,算上仿制的保有量在8000门以上。

民国二十年式迫击炮外观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支架,和很多迫击炮的圆柱支架不一样,民20年式的支架是简单的框架式(和沪造82毫米迫击炮的支架一样),当然其中不乏是为了简化制造流程的原因,不过对于那时中国薄弱的军工业来说,只要能用就行。
民国二十年式迫击炮在抗日战争中有力打击了日军,由于射速快、炮口小而且发射死角少,每场战斗该炮都能造成日军不小的伤亡,其最大射程还刚好压制了日本九二式步兵炮。民国二十年式迫击炮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炸死日军中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这场战斗中,我军仅用4枚炮弹就命中阿部规秀中将,由于伤势过重不久死亡,阿部规秀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击毙的最高等级将领。
机关炮:
苏罗通ST-5 20mm机关炮,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位于瑞士苏罗通的子公司在一战结束后完成设计和生产。

炮管长2.15m(65倍径),炮重80kg,最大射高3400m,最远射程2km,口径20mm,采用20发弹匣供弹,射速320发/min,可以作为防空炮使用,也能进行平射,大受军队欢迎。电影《八佰》中就出现过该武器的身影(仓库楼顶反击日军飞机的片段)。也被军队称作“小炮”。国民政府在战前进口了约200门苏罗通ST-5 20mm机关炮,其优异的性能在当时也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要注意区分苏罗通ST-5 20mm机关炮和同时代享誉盛名的厄利孔20mm机关炮,厄利孔机关炮在战前德械师整军计划中并没有被采纳,而是在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太平洋舰队中作为防空炮广泛使用,此型号的四联装,八联装防空炮(别称“砰砰”炮)等在实战中也发挥的不错。
战防炮:
Pak35/36型37mm战车防御炮(反坦克炮,简称战防炮)
口径37mm,炮长3.4m,宽1.65m,高1.17m,炮重450kg,火炮射界60°,火炮射角-8° ~ 25°,直射距离:800 ~ 1000m,射速:10 ~ 15发/min。

Pak35/36型37mm战防炮在二战初期也广泛装备于德军部队中,这款战防炮在对波兰的战争中并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的考验,但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后,英国的重型坦克(如玛蒂尔达等)让德军的反坦克炮吃到了不少苦头,37mm口径的反坦克炮很快就被Pak38型50mm
战防炮所取代(中国军队也有列装)。
山炮,野战炮:
德国克虏伯75mm山炮,其仿制版本:沪造克虏伯75mm山炮是民国历史上,中国第一种自造山炮。
炮身长1050mm,口径75mm,后座长度930mm,炮架式样为双轮单脚式,标准高低射界:-8° ~ 15°(垫钢块可得23°),方向射界4°,火线高662mm,弹重5.3kg,最大射程4300m(23°),表尺最大划分仰度20°,射程4000m,放列全长3230mm,放列全重386kg,行列全重405kg。

博福斯75mm野战炮,德械师整军装备中,性能最优秀,世界最顶尖水平的野战炮。

口径75mm,炮身长———,后座长度———,炮架式样为双轮单脚式,标准高低射界:-10° ~ 50°,方向射界3°,弹重6.5kg,最大射程9150m,放列全长:———,放列全重:785kg,行列全重:———
重型火炮:
SFH18式150mm榴弹炮
炮管长30倍径(4.45m),总重5530kg,口径150mm × 260 mm,炮架式样为双轮开腿式,标准高低射界:-3° ~ 45°,方向射界64°,射速4发/min,最大射程13325m(SFH 18、8号榴弹)15100m(特殊8号榴弹)18200m(火箭推进榴弹)

SFH18式150mm榴弹炮的口径严格来讲应该是149.1mm,不过这一点偏差根本影响不了发挥,作为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重炮,这款重型榴弹炮的在中国的改版射程足有15km,超过了同时期的日军部分榴弹炮,因此在火力压制上也让日军忌惮几分。装备中国军队后,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
SFH18式150mm榴弹炮在二战期间作为德军主力重型火炮,每一个步兵师配置了12门火炮作为重火力支援。
由于中国军工基础薄弱,技术短缺,经济发展慢等因素限制,虽然仿制产品可以填补一些短板,但在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陆军德械师在火炮以及其他装备方面还是与现代化军队相距甚远(不管是模仿对象德国陆军还是敌人日本陆军)。完成整编的德械师中,除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的师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德械师都没有师直属重炮部队,以三大精锐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为例,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最初的计划则是1个师直属炮兵团,结果现实只留下了1/3)1个战防炮连和1个高射炮连。炮兵营下辖3个炮兵连,每连装备4门克虏伯75mm山炮或博福斯75mm山炮,全营共12门。
战防炮连装备4门Pak35/36型37mm战防炮,
高射炮连装备6门20mm高射炮(高射炮型号较多,主要有瑞士的奥力根、丹麦的麦迪森、德国莱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苏罗通等)。
除了师直属炮兵营外,各步兵团还配有1个迫击炮连和1个小炮连,迫击炮连装备6门民国二十年式82mm迫击炮,小炮连装备6门苏罗通ST-5 20mm机关炮。
为弥补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国顾问建议将少量先进火炮集中整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指挥,由火力的集中调配,来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为此,国民政府组建了一些统一火炮甚至重炮的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如装备瑞典博福斯75mm山炮的炮兵第2旅、装备德国L克虏伯75mm山炮的炮兵第六旅。还有装备24门德国SFH18式150mm重型榴弹炮(莱茵金属公司)的炮兵第10团(1934年采购)和装备24门150毫米德国SFH18式150mm重榴弹炮(克虏伯公司)的炮兵第14团(1936年采购)。
个人装具
钢盔
装备德国进口的M1935型钢盔(后文简称M35钢盔),钢盔左侧喷印有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国徽,也有双面喷印(教导总队),截至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德式钢盔也成为了德械师的经典标志。

军帽
头戴圆筒军常帽,也叫军便帽。原型为德军山地帽,军帽整体采用更适合东方人头形的正圆筒形,而不是欧洲的椭圆形。帽侧围有折围式护面布,折叠起来用两颗铜扣连接在正面,必要时可以放下,遮住面部和后颈部,可以起到防寒、放风、防尘、隔音等作用。铜扣上方与帽顶之间镶有一颗直径2.8mm的青天白日国徽。

军装
中央军德械师的军装分三种,春秋两季为黄绿色驼绒夹衣常服,夏季为草绿色卡其布衫(又分长裤短裤两种),冬季为棉服。军服前期为草绿色,中后期为土黄色。军官配呢军装和呢大衣,质地是被称作“甲种呢”的呈斜横纹走向的呢质横织布,军服基本式样为中山装。军衔别在衣领上,以颜色来区分兵种。军服上衣正面左侧口袋上方佩戴胸章,包含姓名,部队番号,军衔等个人信息。

子弹盒,子弹袋,手榴弹袋
仿制德军单兵子弹盒样式的中正式子弹盒,外形比德军款式更方正一些,佩戴于腰带扣两侧,一侧三个,上下开合使用,每个子弹盒装5发子弹,子弹盒仅作为军校训练装具使用,实战中采用子弹袋。

弹袋为帆布长条形,每一个分格装5发子弹,以布条系紧袋口,单兵配发两条弹袋。一条子弹袋由左肩上斜绕一周至右侧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另一条子弹袋在腰间横围一圈,腰带裹在里面,虽然两条弹袋看着满满当当,实际上,按照战前和战争初期实际弹药配发量,单兵平均携带子弹量不超过10发(不含共产党武装)。

手榴弹袋为帆布,有两个口袋,中间有布带连接,挂在后颈上,可装两枚巩造手榴弹,装在口袋中,木柄被布扣拴住防止脱落。有时为了方便也会将手榴弹直接插在腰带上。

如果是轻机枪手,装备ZB-26轻机枪弹袋,帆布材质,有两条布带挂在肩上,两臂伸在外面,每个分格装一个20发弹匣。
刺刀
早期使用的刺刀长度较短,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存在不足,于是特意加长了步枪(中正式,汉阳造等)刺刀,全长约57.5mm。刺刀皮套挂在腰带上,佩于身体左侧。

杂物袋,水壶,防毒面具
杂物袋原型为德军面包袋,使用布带背负,杂物袋上的金属挂钩挂在腰带上,挎于身体左侧。水壶用布带挎于身体左侧(杂物袋在内,水壶在外),外罩布套,类似日军水壶样式。


防毒面具的国产、比利时、德国等型号都有使用,国产防毒面具装在帆布袋中,德式防毒面具装在纵向凹入条纹的金属圆筒中,法国或比利时防毒面具则装在横向增强凸出条纹的金属圆筒中,防毒面具和装具挎在身体右侧。但实际上防毒面具的装备数量远低于目标,这也就不难解释战场上会出现中国军队用湿布条掩住口鼻抵挡毒气的原因了。


军用背包
整包上方捆有毛毯、雨披,包外挂军用饭盒,包上的皮带穿过饭盒外侧的铁环将其固定,背带两侧挂钩挂于腰带处(也是军校训练用具),实战中毛毯,棉被等物品则由单兵捆扎后背负。

绑腿,军鞋
由于中国军队的机动能力差,绑腿可以有限减轻长途步行的疲劳,因此绑腿成为中国军队不可或缺的个人传统装具,即使是德械师也不例外,绑腿以直绑方式为主,也有交叉绑方式,配发黑色胶底布鞋,但不少部队也只能穿草鞋,教导总队配有步战靴,军官配发皮鞋,高级军官配发高筒皮靴。


如果这期文章还有什么不妥之处,欢迎大家前来指正,下一期我会讲一下关于德械师在实战中的表现,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哦,我们下一期专栏再见。
作者QQ:359442496 历史交流群:7525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