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目标不是医院越来越多,而是医生越来越少,药物越来越少。黄帝问岐伯:“上古圣
医学的目标不是医院越来越多,而是医生越来越少,药物越来越少。黄帝问岐伯:“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回答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令人惊讶的是,黄帝以前的“上古”时代,“圣人”(再注:不是医生!)虽然准备了药汤、药酒一类东西,但一般都是备用品,通常不给人用。后来“中古之世”,人们的“道德”下滑了,抵不住病邪的进攻了,病也多起来了,就必须用药汤、药酒一类东西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这里明确指出了人类“道德”衰败和人类疾病的直接关系,而且治理疾病的人还是由治理社会的“圣人”来担当。 现在许多人在谈到“现代医学”时都感到很自豪:医学的发展真快啊,医生的人数增加了多少啊,药物品种增加了多少啊,药品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了,人人都吃得起药了啊!他们把看医生、吃药当成“享福”了!殊不知正好相反,医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应该是:医生人数越来越少,药物的种类和药品产量越来越少,直到最后人们完全不需要医生、完全不依靠任何药物来矫正自己身体的不正常状态──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没有不正常状态!换句话说,医学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业,它的发展目标就是尽快消灭自己! 能明白这些道理的现代人是很少了,但历史上总是有人明白并身体力行的。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说过:“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他的养生方法是心境清虚、性情安和,克制欲望、减少私心。知道名利是要用“德”去换的,为了不“伤德”就不去追求了。再“守一”“养和”,与“道”亲近,最终达到“同乎大顺”,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里的基本思想仍然是守“德”合“道”,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整个中医的理论,乃至道家的理论,都是以平衡“阴阳”为目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一般人很难作到“阴平阳秘”那种理想状态,即使没有表现出疾病症状来,也总有一定程度的阴阳失衡。真正做到“阴平阳秘”的人又是什么状态呢?“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原来就是我们上面一再提到的“圣人”一类的人物!他们“阴阳和平”的表现就是居静处和,心态高而稳定,谦和委顺,随遇而安,不与人争。他们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治人和治世的方法是只谈(谭)而不治,说几句话就行了!这样的社会只要少数几个圣人就可以治世兼治人了,难怪古人要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