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琏(2)
红军长征后,胡琏所部又在江西苏区停留了半年之久,没什么大战。回忆录及史料对此记载不祥,只是讲了随后一段小插曲。算是胡琏和粟裕的第一次交锋。
1935年9月,针对粟裕的挺进师,11师进驻浙江龙泉。作为头等主力的胡琏66团作为拳头部队,准备彻底剿灭这只革命火种。胡琏发现,龙泉地区不同于江西苏区,我军的群众基础远不如苏区,但地形复杂,岩洞河流纵横,地形图如下:

单纯的军事进剿意义不大,所以要求全师采取逐层围困,重点区域搜索的策略,压缩我挺进师的活动范围。先后构筑了大批碉堡群,随后在61团王严的配合下进行围剿。胡琏给出的策略是,每个士兵不得带超过15发枪弹,搜索士兵不得带干粮袋,只能带当日口粮,发现敌踪后,就地转入防御,如遇我军攻击,将子弹射击三分之二后即可撤退。搜索各部之间间距不得超过3里。这种打法令以游击战著称的我军极不适应。这种策略也被胡琏介绍给南越政府和美军。对此,美军规定,当遭遇北越部队后,第一要素就是将弹药除留出必要撤离的部分外全部打光。北越自己也承认,到了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后期,北越在南方的部队基本上已经陷入无法坚持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此种策略的效果。
挺进师在与胡琏的周旋中,基本上做到了动辄与敌遭遇,却无法在胜利中得到补充,反而消耗了补给,正是这种策略,使挺进师几乎不在11师的防区,特别是66团的搜索正面逗留。不得不在67师阵地突围,转战闽浙边。当胡琏发现挺进师远走后,立即建立团搜索队,即便衣队的前身。开始以班排为单位,便装出没于龙泉山区,不久后,浙江根据地当时的最高领导陈凤生同志被便衣队搜获。浙江地区红军部队的有组织抵抗宣告结束,浙江苏区全部丢失。
结合百度百科中关于挺进师的介绍,是1935年2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的,活动范围是浙西南;1935年10月,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转移到闽浙边,以泰顺东部山区为中心开辟革命根据地。基本跟上面的叙述没有矛盾的地方,也是一个佐证。
1935年12月,11师改编为2旅四团的甲种师,下辖31、32两个旅,叶佩高转任31旅旅长,此时叶提出由胡琏任师参谋长,黄维死活不同意。更不同意升任胡琏作为32旅旅长,而是让莫与硕副师长兼任,事情闹到陈诚那里。陈诚为了平衡派系情况,加之胡琏只是黄埔四期生,当时大部分一期生也不过是旅长、团长,此事就此作罢。
1936年初,国民政府对全国陆军进行编遣,准备筹划对日作战事宜。考虑到历来与红军作战的战功,提出晋升胡琏为少将。消息传到陈诚那里,陈诚很不高兴,尽管他对胡琏也非常欣赏,但他并不赞成对于胡琏的嘉奖。原因很简单,执政党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选贤任能,而是平衡派系纠纷。黄埔生尽管牛逼,但是也离不开论资排辈的圈子。当时蒋身边中将以上的黄埔系,基本上全部都是作为黄埔早期的教官和部门长,少将一级的,大部分是黄埔的教官和一小部分杰出的出身浙江的,蒋信得过的学生。上校一级多是二期、三期毕业生以及部分混得不得志的黄埔教官,一个四期毕业生,上校已经是可能考虑的最高级别了,大部分四期生混的好的不过是中校,少校营长也有一大堆,至于清党以后的五期、六期,则多半还只能是连排级干部。所以很多史料记载,蒋介石对黄埔前四期毕业生感情特殊,有着特别的爱护。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毕业生位置已经够高了,基本上覆盖了中级以上的军队职务。是蒋掌握权力的核心。
例如,王耀武作为三期生,正常来讲其职务应该是上校旅长,由于其军功卓著,剿灭了红军军团级部队,战斗中捕获了我党高级负责人方志敏,这同地下斗争捕获我党高级干部完全不同,是实打实的战功。因此才能破格提拔成为少将师长。即便如此,也是被黄埔一期的很多同僚排挤,认为他升迁太快,有幸进的小人嫌疑。更何况胡琏即便是有些战功,和王耀武还是比不了的,要是同样也给少将,其他的黄埔学长不得造反啊。
为此,陈诚专门和胡琏谈过这件事,当时整个11师只有黄维是少将,两个旅长还都是上校呢,给胡一个团长晋升少将,这不是自绝于人民吗。胡对此也无可奈何,旅长没当上,少将军衔也飞了。从后面来讲,这个决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否则,胡琏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绝不止一个11师师长,而应该是统筹几个美械师作战。淮海战役时,其很可能出任12兵团司令,该兵团11万人很可能不会被包围歼灭,而是南逃过江,这样,会给我军渡江作战带来更大的压力,全国解放进程很可能要推迟一段时间。
(上述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只是想把好东西分享出来,若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