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瑞克级战列舰与其次型德意志级战列舰
布伦瑞克级: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是20世纪初德国在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的基础上放大改良版的一型战列舰。沿袭了维切尔斯巴赫级的平甲板设计,其干舷高度增加,前后主炮的炮塔座圈均高出水线7米,使其搭载的火炮在恶劣的海况下也能正常发挥火力。

前后主炮的炮塔座圈均高出水线7米,在恶劣的海况下也能正常发挥火力。主炮采用了新式的280mm L/40炮,射速与240mm炮相差无几,但是威力大为增强,但单发损毁伤力仁不如同期英国的12寸舰炮。同时该级舰取消了前面两级战列舰中容易受到主炮口激波影响的舰艏艉4门副炮,剩下的14门全部装于舷侧,其火力布置和英国战列舰相似,该级战列舰仍旧在上甲板上布置了4座副炮,两舷的舰舯部各有2座,射界非常开阔。其副炮使用的是新型170mm速射炮,这种新式火炮的炮座直径增大了不少,所以看上去很像二级主炮的炮塔。这些炮打不大尺寸较大,在外观上也和以往的德国战列舰不同,倒是和当时英国的爱德华七世级和美国的康涅狄格级有些相似。

德意志级:
1901年,布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改良型开始着手设计,德国海军计划将这两个级别的战列舰组成一个分舰队,所以舰载武器完全相同,外观上十分相象,排水量也相当。该级战列舰的副炮取消了炮塔安装的形式,全部采用炮廓安装,拉大了炮位之间的距离,以降低连带毁伤的概率。由于副炮采用炮廓安装的形方式,重量较轻,节省下来的排水量用来抵偿装甲重量的增加。这级新战舰于1902年设计定型,命名为德意志级,计划建造5艘。1903年,首艘德意志号开始建造不久,德国人获悉英国和列强海军正在不断提高火炮的威力,所以从第二艘开始,把水线装甲带的厚度从225毫米增加到240毫米,而主炮塔正面的厚度也从 250毫米增加到280毫米——足可见德国海军对战舰防御的重视程度。

为了与布伦瑞克级协同行动,德意志级的速度应该与前者相当。德意志号的主机功率为16000匹马力,锅炉系统和布伦瑞克级差别不大。但该级其他各舰的锅炉系统全部采用了更先进的水管锅炉,主机功率提高到了20000马力,是前无畏舰中功率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依靠强劲的动力输出,德意志级的航速一艘比一艘快。功率最小的德意志号因为装甲相对较单薄,排水量较小,在6小时的强制通风测试中的航速超过了18.5节。接下来的三舰由于主机功率的提高,实际航速都在19.1节上下,而速度最快的当属最后服役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其主机是同级舰中最强的,在实际使用中航速曾达到了创纪录的19.5节,堪称跑的最快的前无畏舰。但德意志级的煤仓容积变化不大,最多可装载燃煤1720吨,和布伦瑞克级只相差不到60吨。大功率主机增加了燃料的消耗,导致续航力要比布伦瑞克级稍低一些,为4800海里12节。

和黑森号一样,德意志级作为火力支援分队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和黑森号一样被编入第二战列舰分队第三和第四小队,在夜间的战斗中与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激烈交火,分散了后者的火力,为德国舰队中以遭重创的战列巡洋舰安全脱离创造了机会。在混战中,该级战列舰全部负伤,好在当时能见度极差,得以全身而退。在突破皇家海军最后一道防线——第十二驱逐舰分队的战斗中,该级的波美拉尼亚号被鱼雷击中,弹药库爆炸,在剧烈的爆炸过后,“波美拉尼亚”号最终带着844名官兵沉入大海。战后,德意志号退役拆毁,汉诺威号作为辅助舰服役了相当长的时间,1944年在不莱梅解体,但拆解工作到1946年才完成,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还曾在1939年9月1日炮击了但泽港的波兰军用设施,打响了二战的第一枪。最终,该级战列舰中最后2艘能动弹的幸存者也在1945年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