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背后原因是这样!

2022-02-12 00:16 作者:科技发烧迷  | 我要投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域外国家的民间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其中,中国人喝热水的独特习惯,让老外们倍感惊讶,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确实只有中国人喜欢喝热水。

多喝热水有益健康,这几乎是国人的共识。那么,这个“独特习惯”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呢?

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烹制热食,古人第一次体验到“热水”

谈到烹制热饮食或者熟食,在这方面中国古人可谓“经验丰富”。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被科考人员发现,其年代可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制容器。陶器上的火烧痕迹还有烟炱显示,这些陶器很可能被用来炊煮,另外在洞中也发现了大量鹿骨。


这个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人喝热水给到了一些考证。但进入农业文明后,全世界都开始食用熟食,然而国外并没有形成喝热水的习惯。所以,吃熟食的文化可能不是我们中国人喝热水的重要起因。

饮茶、煮粥、煲汤、熬中药等生活习惯的影响

中国自古有饮茶的文化,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对泡茶煮水有过介绍。百姓生活中有煮粥、煲汤的饮食习惯,中医领域有中药熬制的煮水操作规范。热水让茶的风雅口感释放,热水让汤的鲜美营养溶出,热水让中医药效完全激发!


在这些生活习惯的熏陶和传承中,古人可能逐渐形成了“摄入热的水对身体有益”的认知,但并没有大范围地形成烧开水喝热水的生活习惯。

受限于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除了统治阶层,大部分百姓生活条件困苦。从唐朝白居易《卖炭翁》中可知,燃料在古代是上层阶层才能消费得起的。而做饭、取暖、洗澡非常消耗燃料,普通百姓用秸秆和杂草来烧火做饭,根本不会想着烧水来喝。

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见到老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那时的开水,是老人、病人和坐月子的妇女才能享用的待遇。就算是在茶馆、茶楼开遍各地的宋元时期,也并不是人人能喝得起热茶。


古人对饮水卫生的认知有局限性,对于水中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微生物,人们一无所知;对于肉眼可见的泥沙等浑浊物,则会采用长期静置沉降或者简单的筛网过滤来处理。事实上,直到20世纪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以饮用冰凉的井水、河水为生。

欧洲科学技术进步,引导中国关注饮水和疾病关系

在三百多年前,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使用自制的显微镜在水中首次观察到微生物。到了19世纪中期,以法国巴斯德和德国科赫为代表的微生物学家,正式开启了微生物学研究,并最终揭开导致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微生物。

森林里使人得病的瘴气,其实是微生物。人受伤后引起伤口溃疡乃至死亡的真凶也是微生物。感冒、结核、疟疾等疾病更是与微生物息息相关。

自然界水体中含有成千上万种病菌微生物,比如阿米巴虫(可导致便血、肝脓肿),隐孢子虫(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水源污染致腹泻原因),空肠弯曲菌(美国常见的血性腹泻治病原因)、霍乱弧菌(人类历史上数次霍乱大流行)、大肠杆菌(引起腹泻、反胃作呕等不适症状)、痢疾志贺菌(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


这些微生物往往采用一种比较恶心的传播方式---粪口途径传染,即生活饮用水被粪便污染,病菌在不经意间通过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

早期由于没有建设规模化的下水道,水源性传染病的爆发也是时有发生。1899年至1923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期间,清朝统治下的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在抗生素还没问世之前,避免微生物感染,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中之重。西方强国如英国、法国,通过开展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大力整顿城市卫生状况,效果立竿见影。

科学家通过系列细菌学研究,普遍认为想要杀灭生水中的细菌,保障安全饮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水加热煮沸!这样可以杀灭水中大部分的非耐高温致病微生物。


到了民国时期,西方细菌学说传入到国内。在1934年,国民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号召国民“水不沸不喝”,当时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提供喝热水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效控制痢疾、寄生虫等疾病源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国家的自来水净化技术比较落后,无法做到欧美国家标准,于是就选择了这个最为简单直接的办法---喝热水!

彼时全国喊着“不喝生水,喝开水”的口号,到处都能看到宣传标语。


在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开水房建了起来,学校、工厂等人员聚集区提供有开水箱。在条件不足的地方,还会安排专人定时定点上门配送开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暖水瓶成为男女青年结婚的必备物品之一。而“热水”也第一次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国民饮品”。


如此大范围的全民推广行动,使得“喝开水”作为时代的深刻印记被传承了下来,成为当下中国人追求健康的普遍共识和生活习惯。

中国人爱喝热水,是一种独特的习惯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切饮食行为习惯,其实都与体内的菌群组成有关。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独特的体内菌群组成,并在全国范围的喝热水推广运动中,适应了喝热水这一生活习惯。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欧美人、日本人、韩国人、东南亚人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传统,造就不同的体内菌群结构,在喝水这个问题上就存在了差异性。

其实,即使同为中国人,也存在一些地区或者部分人群不喜欢喝热水。既有大范围的生物群体共同习惯,也有局部个体的差异性。

喝热水有益健康,这说法有依据吗?

中医一直信奉“温阳,忌生冷”,我们的肠胃“喜温恶寒”,生水的水性寒凉,会刺激到肠胃。而经过充分沸腾的热水,温和甘平,更适合中国人。

医圣张仲景提出过“温阳攻下法”:寒水痰饮凝结,非热药不足以驱其寒水,非峻药不足以破其结滞……故宗“寒者热之”“留者攻之”,立温阳攻下法。《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也记载有“病至而治之汤液”。

在国人眼里,热水似乎是一种治百病的“万能药”。而多喝热水,也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一些益处!

1、感冒:风寒感冒导致体温升高,人体通过排汗散失身体水分,导致抵抗力变差。多喝热水一定程度上缓解感冒不适,加快血液循环。补充水分避免出现脱水,使免疫系统正常运转;热水能使鼻腔内粘液分解,缓解鼻塞、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注:此处感冒指风寒感冒,而风热感冒建议选择喝凉白开;喝热水仅仅是缓解不适,并不是治愈感冒。)

2、痛经:90%的经痛属于原发性,喝热水对缓解经痛有一定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另外有实验证明,热敷可以缓解子宫痉挛。

3、肚子痛:肚子痛、腹泻等,一般与肠胃有关。喝一杯热水可以缓解疼痛。热水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体质虚寒的人更应该多喝热水。

但热水并非万能!有时候,乱喝热水可能伤身。

服用某些药物时,如维生素类(遇热容易被氧化分解,失去药效)、阿莫西林(易被热水分解,引起与青霉素相似的过敏症状)、胶囊类(胶囊壳在热水中溶解,影响药物有效性)、消化酶类(活性蛋白质遇热后失去催化作用,起不到消化效果)、止咳糖浆类(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粘稠度,影响咳嗽的治疗)


热水温度建议低于65℃,避免损伤食道!

65℃以上的热水被WHO世卫组织划为一类致癌物,饮用高温的水会显著提升食道癌的患病风险。刚喝下去可能没啥感觉,但高温对食道造成的损伤已经实际发生。

家庭终端饮用水净化,拥有安全健康水质生活!

欧洲人在意识到水质卫生问题后,最开始想到的是改善水质,大力发展城市自来水净化技术。在如今的欧美家庭里,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都是经过净化处理后能直接饮用的净水。

而现如今,我国公共卫生情况得到了显著提高,自来水厂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水质处理,但受限于城市输水管道老旧锈蚀破裂,高楼小区水箱水塔缺乏清洗消毒,导致入户自来水中混入泥沙、铁锈、病菌微生物、大分子有机物等二次污染杂质,并不能直接饮用。


即使通过烧开煮沸,只能杀灭水中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至于那些耐高温微生物、泥沙铁锈固体杂质以及杀灭微生物的残渣等,依然留在水中并被摄入到人体内,给健康带来隐患。而且将自来水煮沸后,如果持续煮沸一段时间,水中的氯就会变成一种叫做三卤甲烷的化合物,具有肝毒性、肾毒性及致癌性。

社会发展带来了二次水污染问题,科技进步就会寻找解决的方法。当前市面上选一套家庭终端的净水器,可以滤除水中各种有害污染物,保障饮水品质,实现安全直饮。就拿全领域专业净水品牌--立升旗下的一款广受现代家庭欢迎的厨下超滤净水器C3举例:


它采用了三级精滤系统,第一级是PP棉滤芯,第二级是UF超滤膜滤芯,第三级是CB活性炭滤芯。


第一级PP棉滤芯能高效分离水中的泥沙、铁锈、悬浮物等大颗粒固体杂质。第二级UF超滤膜滤芯的精度为0.01微米,头发丝的万分之一,有效截留水中的细菌、胶体、大分子有机物、小颗粒固体杂质等,并保留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第三级CB活性炭滤芯高效吸附水中残留的余氯、异色异味等,让净化水在安全健康的基础上,饮水口感再得到大幅提升。

安全无菌、含矿健康、口感甘爽,这样的出水品质正是中国家庭所梦寐以求的,适合人们长期健康饮用。如果想要喝热水,可以再搭配一个壁挂式管线机,实现1秒极速加热,畅享多档温度取水,很是方便快捷。

饮水安全健康是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之一,除了烧开水、喝热水,现代家庭需要一种更科学的饮水方式,通过安装一套合适的终端水质净化设备,轻松打造理想的健康水生活。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背后原因是这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