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正在被心理问题困扰!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2023-05-03 15:00 作者:心理咨询师蓝娅  | 我要投稿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哪些预警信号?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家长又该怎么办?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有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来源

01.狭隘的“关心”

大多数时候,关心是一种爱,是温暖的,是有力量的;但对考试成绩不理想,压力过大的考生来说,过多的关心可能就成了压力。

尤其是在每年6-8月这段时间内,父母、亲戚、朋友、邻居都会谈到高考的相关话题——

“考了多少分?”

“准备报哪个学校?”

“要不要复读一年再试试?”

……

刚刚经历过高强度的高三生活,残酷分数线的激烈竞争,再加上被过度关心引起的愧疚,“轻生”成为一部分高考挫败者的压力圈,即“轻生魔咒”的土壤与温床,让它开始在孩子头脑中滋长。

02.被否定

“妈妈朋友的孩子XX,这次就考得很好!”

“XX连补习班都没报,为什么你天天上补习班,还没有他考得好?”

……

在面对“挫败”(社会标准、家庭标准、个人标准的失败)或“无能”或“无前途”的孩子,如果再加上父母用言语行动建造出“无助”的环境,让他对生存产生恐惧。

03.自我否定

“我很努力了,为什么没有别人考得好?”

“为什么别人看上去都比我学得轻松,难道我真的比不上他们?”

人对未知世界天性好奇、爱探索、爱折腾、能够沉浸到自我认可的世界中,但挫败下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变得敏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经常达不到标准而自责和内疚,怀疑自己的世界。

而在面临考试失败这一足够触碰内心“自我否定”按钮的重要事件时,就成为了高风险学生们的点火索之一,导致他们想毁灭内心世界,欲望就可能被点燃。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给你一些小建议: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3. 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父母是应该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应该是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宽容约束要平衡,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家长和老师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和师生关系。

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做事。

同时,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家庭应该是孩子尽情表达自我的地方,家长把表达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当孩子说话时,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举动。

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孩子害怕什么?

我有没有过度反应?

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

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

👉6.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多参与实践活动

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

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在活动中经常磨炼,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哪些信号是孩子在求助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

搜索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整理东西、长期高压,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

可以从这5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

01生理变化

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02情绪变化

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03行为变化

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04学业变化

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05人际关系变化

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老师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老师家长怎么做

👉1.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

👉2.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3.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

👉4.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写在最后

想抱抱每一个充满斗志承受住各种压力的人,希望你们都能处理好压力和情绪,不快乐或沮丧到极点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

想抱抱每一个曾经有过轻生倾向甚至付诸行动的人,你们不是不努力,你们不是比别人脆弱,你们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和世界、和自己和解的方式;

想抱抱每一个因为亲人有轻生倾向而彻夜难眠、惊慌失措的人,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强,陪伴他们一起度过黑夜和难关……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正在被心理问题困扰!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