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理论是
社会变革
的先导。面对中国近代以来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远大理想,脚踏中国大地,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创立毛泽东思想,在黑暗的中国高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江河奔涌之势一路向前,让沉睡百年的"东方睡狮”站起来。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要读懂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辉煌史,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史,离不开毛泽东思想这把金钥匙。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维度)和实践基础。 (一)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时代背景(国内背景):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
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一个原先独立的封建主义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从
政治主权
的意义上来讲的,半封建更多的是从
经济层面
的变化讲的。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给中国最大的冲击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筹画海防折》)所以面对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扩张和侵略
,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我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个生动的写照,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率先学习西方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之路。未来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实现中国站起来的问题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们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辛亥革命)再到文化层面的全方位的学习,但是纷纷走向失败。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提出“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成为不断拷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问题。关键在于,
各种理论思潮未能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现实及其主要矛盾做出科学诊断,未能为中国走向何处提供科学指南
。 实践证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所以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对此进行阐释与指导,而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现实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
物质条件
和
阶级条件
。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意义上的
工业
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催生了近代意义上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的产生就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级条件。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促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没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915
年兴起的
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
十月革命
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泽东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什么问题?即
近代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得以运用这一科学的理论去分析践行中国具体的实践,
调查研究中国具体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入论证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的具体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主要矛盾)
,进而在此基础上明确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步骤、前途等等,找到符合
中国国情
的革命道路,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1941年3月毛泽东的读书秘书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3年7月5日为纪念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
王稼祥
在《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首次直接
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中国的共产主义。”
1945
年5月14、15日两天,刘少奇在党的
七大
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首次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全面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阐明了将毛泽东思想
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的必要性和权威性,
中共七大首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
党的指导思想
。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表述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这段论述可以说是从三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作了一个规定。第一个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三段话分别强调了三个着重点。第一个是强调了毛泽东思想是
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了中国化。第二句话,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内容的
科学性
。第三段话,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他的
集体性
,不能够把毛泽东思想理解为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重要补充,加上了“
建设
”两字,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使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更全面、更准确。
科学表述:党的十六大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现行党章即
2022年党的二十大
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分析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实践中,在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逐步开辟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以后至解放战争前)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系统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毛泽东还详细论述了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方法。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
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思想
。
(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这一时期形成的关于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明确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