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600万人次跟随“胡天汉月—走读中国·丝路行”走进河西走廊

2023-09-30 03:00 作者:人文清华  | 我要投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人文清华与新华网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探源节目“胡天汉月—走读中国·丝路行”于9月28日收官。从9月21日至28日,

1600万人次

通过观看现场直播,跟随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项目制片人张小琴走进甘肃祁连山、莫高窟、玉门关,认识河西走廊,领略“一带一路”上文明的交汇,并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祁连山脚下的张掖山丹马场,张国刚教授重点为大家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河西四郡两关的开辟。

张骞凿空西域是历史大事

,开辟了中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所以梁启超称赞张骞是“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丝绸之路作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通道,串联起了华夏文明、波斯文明、古罗马文明等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交流通道。河西四郡两关的开辟保障了丝绸之路咽喉地带河西走廊的畅通。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也是文化重镇,王维、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成为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域。这些都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两位教授带领大家游览了莫高窟的仿制窟。张国刚教授指出,千年莫高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生命力。无论是壁画上各个民族的供养人,还是汉藏婚礼图等图画,都展示了民族的融合。陈寅恪认为“种族(民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中古史与文化的关键,而判别“种族(民族)”的标准是“文化”而不是“血统”。

张国刚教授表示:“胡天汉月,不是看种族而是看文化。文明的交融在文化的统一性中展现得并不矛盾,

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并不妨碍多元性。

”敦煌虽是佛窟,也体现了佛教入华后与道教、儒家的融合,佛教中国化过程是体现中华文明特性的典型案例。张国刚教授特别指出,几千年来,与中国文明发生碰撞的,不仅仅只有佛教,还有景教等其他宗教,以及异域各种文明,但

中华文明的根基和主体文明并未动摇,这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一直在兼收并蓄,而后不断创新,由此才生生不息。

在千年要塞玉门关,张国刚教授则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实现守卫国门与开放畅通的平衡。班超在年迈时给皇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唐诗里也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名句,“生入玉门关”到底意味着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张国刚教授表示,玉门关在汉朝是国门,到唐朝时虽已位于国门之内,但是作为文化意象依然保留了“国门”的象征意义。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都意识到,国家安全不能建立在别人的道德情操上

。如何在守卫国门的同时,又能敞开国门通畅商路,需要胸怀、智慧和能力。

张国刚教授表示丝绸之路这一跨越欧亚中心地带的古老商路,对现代世界依然有重大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合,也带动了地域文化的深度变革,突破了地理、种族、文化的界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带一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其本质是互通互联

。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与互动,包括文化、人员、物资、技术的交流和互动,在“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时,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繁荣。

本次讲坛通过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中新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澎湃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教育、凤凰网、百度新闻、抖音、今日头条、微博、B站、视频号、快手、爱奇艺、小红书等媒体和平台在线同步直播,感谢这些媒体的大力支持。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1600万人次跟随“胡天汉月—走读中国·丝路行”走进河西走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