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第4讲 The Paper I
第四讲:摘要、引言、相关工作、总览、实现细节
写在前面
- 总方针:避免对读者有过高的期望
- 论文的目标群体:本领域的入门级人员
- 具体表现:
- 避免章节过长,可分为子章节
- 每个子章节应该集中某一部分具体说明
- 时刻提醒读者不同章节的主要idea和重点是什么
- 章节之间也不能过于割裂,需要对于不同章节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 短信息块更容易掌握(尽量不写长难句,直白说明)
摘要
- 写作方针
- 应该可以作为一篇独立存在的文档
- 最后写
- 不必担心和正文重复,但也不能直接copy
- 如果正文有idea等较大改动,摘要也应及时修正
- 怎么写、大致顺序
- 确定研究主题、划定问题范围,指出其重要性
- 简要说明想法、方法、原理和发现
- 总结实验证据或理论证据
- 从论文中得出什么结论
引言
- 主要目的:介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背景、主要方法、结论,可以认为是摘要的展开,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 大致写作顺序
- 使用一种非专业技术背景人员也能看懂的说法介绍将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东西
- 介绍问题背景(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明其背景,和摘要和相关工作的背景介绍角度有所差别)
- 潜在介绍对象
- 现有工作的重新思考
- 解释现有的简单的方法为何不能充分解决现有问题、SOTA方法的做法以及不足
- 这个问题为何可以让人感兴趣
- 当前问题的研究难点
- 总结自己所做的合理假设,限定我们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范围
- 对问题、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初步观察,得到一些初步结论,分析研究需求
- 简要说明提出的方法是什么、哪些地方基于现有方法改进、哪些地方与现存方法有改进之处
- 简要总结你的实验证明了什么、说明贡献要点
相关工作
- 主要目的:
- 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展现自己对领域的熟悉程度,包括之前已经做的方法和当前最优的方法,从而让评审人员和读者对你提出的idea充满信任。
- 怎么引用paper
- 全面、精选paper、慎重描述
- 按类型类型
- 开山之作
- 主要进展、突出贡献
- SOTA
- 综述论文
- 评测论文
- 按Google Scholar引用数量
- 高引,体现影响力和重要性
- 低引,也许刚发表或者领域冷门,不要直接忽视
- 怎么写
- 关注该问题不同研究人员考虑的工作细节、idea、具体怎么做的,但也不是写流水账,要有重点,要分析,有条理,有关联的方法可分组说明
- 证明你的工作以某种方式推进该领域发展
- 开山之人
- 提出新方法不够,要更优质,值得后人使用,不能乱造轮子瞎缝合
- 用批判性分析解释以前的关键结果
- 先扬后抑。充分尊重别人的成果,说明其优点,不要上来就批判,直接讨论弱点或局限性,不要使用极为贬义的词汇,需要客观分析。
- 依赖了什么工作
- 提出了改进方案
- 解决了一个不同但相关的问题
- 不必一次提出很多贡献,不必什么都抓
总览
- 遇到如下情况可以写一个总览
- 工作庞大、idea的组成很多、步骤多
- 组成之间有复杂的关系需要理清
- 可以写在引言内后面或者单独的章节
- 写什么
- 思维流程相关:写清论文主要部分在干什么(不是实施细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每个部分的如何联系从而支撑论文观点的、使读者对于作者思考流程有一个大致脉络。
- 可附带关系图或者流程图
- 对于算法可解释其自动计算部分和用户交互部分
- 可附带数学公式形式化等详细背景描述
- 对于多种方法选择了哪种可进行解释说明
- 相关详述章节进行章节引用
- 和相关工作比较类似的地方
- 新颖的idea需要被详述,非原创idea需要引用
- 工作条件范围
- 和现有方法的区别
- 如何设定假设及其合理性分析,如何简化了问题
实现细节
- 要求
- 作为论文主体部分,可分多个章节,可进行理论证明,写算法、分析、意图等等
- 要有足够多的细节,体现可复现性
- 读者可以根据论文进行复现
- 能够实施所描述的内容
- 跟从表述的步骤证实作者的结论
-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收集到的类似的信息
- 应避免的误区
- 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的背景知识
- 介绍主要idea之前介绍了过多细节
- 不介绍idea之间的联系,不说每个章节如何联系
- 只说做了什么、方法怎么跑
- 不说为什么这么做,不解释为何采取这种策略
- 通篇全是罗列公式算法,全是专业术语
- 怎么写
- 综述各个章节的内容、目的以及对于总体目标有何联系。
- 给出详细信息。
- 总结已经描述、解释、证明的内容。
- 类似的写作流程也可以用在子章节中,说明这些子章节如何和本章节进行联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