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利用并举 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保护是基础,只有活化和利用才能让文物焕发新的生命,传承好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加大保护力度。加强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文物是老祖宗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增强敬畏之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了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这两项基本原则上,不断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大保护力度,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活化利用。
融入大众生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文物不应该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展品,不仅仅活在过去,更应该“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文物走出博物馆,让传统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多种现代生动形式进行文物推广,文化普及工作,使博物馆真正走向老百姓,让民众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文化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通过文物展示民族形象、弘扬民族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还要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文物事业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