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十几岁的皇帝曹芳为什么不支持曹爽?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了曹爽,曹魏实权从此被司马氏控制,为西晋代魏奠定了基础。“高平陵之变”是讨论度很高的三国历史事件之一。有意思的是,有关“高平陵之变”的讨论基本都集中在司马懿和曹爽身上,很少有人关注当朝皇帝曹芳。

根据史书记载,曹芳生于太和六年(232年),“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了,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如果曹芳支持了曹爽,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大概率会失败,曹魏恐怕就不会被司马氏取代了。那么曹芳在“高平陵之变”时为什么不支持同族的曹爽呢?

因为司马氏后来取代了曹魏,所以有些人以为历史上的司马懿就像烂剧《新三国》里的司马懿一样很早就把“篡位”写在脸上,凡是支持司马懿的曹魏皇族和忠臣都是“傻B”。但历史上的司马懿直到“高平陵之变”后才表现出了“魏贼”的样子,在此之前的司马懿一直是“忠良”。

与司马懿相比,“高平陵之变”前的曹爽才更像是奸贼。比如曹爽在朝中安插亲信以架空了皇帝,将本应效忠皇帝的禁军据为己有,霸占魏明帝曹睿的嫔妃,所用器物和仪仗都与皇帝相同甚至更好。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竟然将郭太后(明元郭皇后)软禁在永宁宫。

要知道司马师和司马昭后来都礼遇郭太后,曹爽此举已经等同于谋反。曹芳在郭太后被软禁之前亲自找曹爽求情,却被曹爽拒绝,曹芳只能与郭太后洒泪而别。软禁郭太后导致曹芳对曹爽极为不满,此后开始拒绝曹爽一党的某些建议,不再像之前以前那样百依百顺了。

综合来讲,曹芳对曹爽的不满远大于对司马懿的不满,曹爽才是曹芳眼中的“奸贼”。曹芳在“高平陵之变”时不对曹爽落井下石就已经很对得起这位名义同族(曹爽之父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本姓秦)了,自然不可能支持曹爽,这也是曹爽不敢带曹芳去许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