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兰西战役——第十篇 法兰西的黄昏

2021-06-13 18:11 作者:某退休伐木工  | 我要投稿

  (PS:本来想着在巴黎沦陷周年纪念日发的,但想了想还是算了。)

  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经常被一些跟风小鬼嘲讽为“环法自行车大赛”,这句话至少在1940年6月11号之前是绝对错误的。然而当埃纳河战役结束后,即法兰西战役进入扫尾阶段时,尽管法军的抵抗的并没有完全消亡, 他们也能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但这时的法国战役和“环法自行车大赛”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了。

                 保卫巴黎!保卫巴黎?

  所谓“巴黎不设防”的说法在当今也成为了法兰西战役的一大刻板印象,乳法小鬼们但凡谈到魏刚的这一命令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浪漫的法国人没有勇气打巷战”,并用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城市保卫战的成功案例来迫真论证法军“软弱无能,贪生怕死”。

  巴黎不设防的原因自然是很多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着重论述了法国军方在政治上的考量,但笔者认为军事上的考量才是放弃巴黎的根本原因。

  在下文中,笔者将为各位介绍巴黎此时的军事状况,以方便我们从军事角度了解当年法国军方为何决定放弃他们的首都。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1940年6月6号,此时战局已相当严峻,雷诺和魏刚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随着德军的推进,巴黎再一次受到了德国人的威胁。和26年前一样,第三共和国即将到来迎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巴黎保卫战。

  让雷诺略感宽慰的是,巴黎毕竟是法国的首都,哪怕一直主张停战的军方也决心有所行动。

  6月6号当天,法国陆军的高级工程师路易.肖维诺少将(Louis.Chauvineau)奉魏刚之命在巴黎以北修筑“肖维诺防线”来保卫首都。由于物资短缺外加时间仓促,法军工兵只来得及修筑了少量混凝土碉堡和反坦克堑壕,重武器几乎没有。因此肖维诺防线不仅没法和齐格菲,马奇诺这种永备工事相提并论,和20年前的兴登堡防线相比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想靠这种临时防线挡住德国佬是不可能的。

  而且,肖维诺防线其实只是魏刚应付雷诺总理的“面子工程”,他压根就不准备保卫巴黎。为什么魏刚一开始就不打算坚守巴黎呢?答案很简单——军力不足。

路易.肖维诺(Louis.Chauvineau,1874——1969),法国陆军少将。肖维诺从1924年就开和军事工程打交道,是法国陆军鼎鼎有名的军事工程师。但是技术军官的晋升通道显然不比行政军官,他直到60岁那年才荣升少将。此公在1939年完成的著作《入侵还可能吗?》严重败坏了法国陆军在后世的风评,肖维诺在这部著作中大肆吹捧防御工事的价值,为后来很多法黑污蔑法国陆军提供了绝佳的“弹药”。但肖维诺毕竟只是一个少将,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工程师,因此他的迂腐思想显然不能代表整个法国陆军。在法兰西战役最后的日子里,肖维诺负责修筑保卫巴黎的防御工事,虽由于资源有限,肖维诺防线的强度并不理想,但这道防线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肖维诺防线残存下来的一个碉堡
肖维诺防线的具体情况

  

   让我们看看如果魏刚准备保卫巴黎,他能调动多少部队吧:

  巴黎的最高军事主官皮埃尔.埃林早在5月27号受命组建新的巴黎集团军,但直到6月8号,埃林的“集团军”只有不到1万名官兵,200门反坦克炮和30辆坦克,充其量就是1个师的兵力罢了。当然巴黎周围还有很多没有装备的散兵游勇,第84,85非洲步兵师正在赶来的路上,这些人也可以加入埃林的队伍。

  总的说,如果不算败退到肖维诺防线的15个师的残兵,埃林能召集约10万军人参加首都防卫战。法军看似数量不少,然而其中只有一半是有装备,成建制的军队,且其中巴黎集团军的1万人和格朗萨尔的约2万人是不怎么靠谱的溃兵和新兵蛋子,只有84,85两个非洲步兵师是可靠的精锐之师。

  靠这么点兵力保卫巴黎这种大城市显然是不现实的,巴黎根本没可能守住。

  当然埃林也可以选择破釜沉舟——不顾一切地把肖维诺防线上的军队全部集中到巴黎,顽强死守,这样的话巴黎确实会成为一坐坚不可摧的堡垒。但考虑到巴黎两翼的友军都在败逃,这座城市即将成为一个突出部。如果埃林真的那么做了,他确实能守暂时住巴黎,可法军很快也会被德国人包围歼灭,到时德军就会打出他们在法兰西战役中第二大的歼灭战,法国陆军就彻底完蛋了。

  人力不足,装备短缺,又无天险可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拿什么保卫巴黎?为什么弃守巴黎?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压根就守不住啊!

   这其实就是巴黎被放弃的最大原因——不是法军官兵贪生怕死,而是坚守巴黎在军事上毫无意义,只会白白浪费本就不足的军力。

  自然,同时期并不是没有人能理解法军的苦衷,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希就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对魏刚弃守巴黎一事做出了非常正确的评论:

  “既然西面的塞纳河已被强渡,东面又挡不住沿兰斯两侧迅猛前进的德军强大坦克集团,那么法国人守住一个掩护巴黎的阵地还有什么用?”

  正如蒂佩尔斯基希上将所说,坚守巴黎又有什么用呢?只会白白给德国人的战功簿上再添上几笔光辉的战绩罢了。

  倘若魏刚真的下令死守巴黎,那如今这些嘲讽法国人弃守首都的人估计又要说“法国人蠢到把最后的部队往德国人嘴里送。”

  某些人一边说要抵抗到底,又一边喊着要死守巴黎,殊不知这是完全冲突的两件事。你如果要死守巴黎,那么谁来守卢瓦尔河?谁来守奥尔良?谁来守勒芒?空气吗?还是一帮拿着古董步枪的农民,再像1870年11月28号那样,60000法国民兵被9000普鲁士正规军刷了850比8000的战损比?还是再来一次第二次奥尔良战役,8万民兵被比自己还少了70门大炮的2万普军撵着打?

  你如果要抵抗到底,就应该赶紧放弃这个危险的突出部,立刻转移到卢瓦尔河。虽然击败德军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比让战士们白白在巴黎被困死强。

1940年6月11号

  在北方,博曼师曾短暂守住的塞纳河被曼施坦因的第38军成功突破。漫长的塞纳河防线根本看不到几个盟军士兵,其实盟军能守到11号其实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虽然塞纳河的突破让德军可以直接从西北方向威胁巴黎,但魏刚对此也只能躺平装死——就算他想有所行动也是不可能的。

  巴黎正北方向的法军同样正在可耻的溃败,格朗萨尔中将的第10军自索姆河防线瓦解后就一直在狼狈逃窜。德国坦克轻易将法军溃兵穿插包围,分而歼之,第4殖民地步兵师更是惨遭全灭。待第10军撤到肖维特防线时,其剩余的4个师已经损失了50%的力量。

  随着法军的残余部队陆续抵达,肖维诺防线上已有15个法国师,虽然他们大多都是被打残的部队,但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法军在11号成功打退了德军对肖维诺防线的试探性进攻。他们的成绩还不仅如此,这些残兵败将即将在12号给骄横的德军一记重拳。


  尽管德军在肖维诺防线遭遇了小小的挫折,但当天整体上的战局还是大大有利于德国人的。塞纳河被突破,埃纳河方向的追击战战果丰硕:德军仅俘虏就抓了近60000人。法国陆军已溃不成军了,胜利近在眼前!

  同时,冯.博克也注意到了巴黎方向法军防御力量的增强,于是他决定把部队集中到巴黎的南北两翼,决定包围这座城市而不是直接进攻。(这也证明了魏刚弃守巴黎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德军马上就要包围巴黎,这时候往饺子里加馅无异于自杀。(巴甫洛夫直呼内行)) 

  6月11号的德国人恐怕已经在准备开胜利party,博克估计连庆功宴上要穿哪件衣服都想好了。法军最高司令部却是一片愁云惨淡。阿方斯.乔治在当天的报告中悲痛地说到:

  “整个陆军大致完整的师只剩下18个,另有11个师的作战兵力仅余50%,13个师仅余25%,10个师只剩下几个连级单位。”

  呜呼哀哉!谁曾想,短短1个月前还军容鼎盛的法国陆军,如今已落到这般田地了。考虑到上述部队尚有不少还在马奇诺和海外殖民地,正在抵抗德军的法军只剩下三十多个师。

  也就是说,1940年6月5号魏刚防线上的49个法国师,已经有十几个被彻底歼灭了。剩余的师大多也都损失殆尽,第三共和国陆军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新英国远征军的处境也很糟糕,51师已全军覆没,第1装甲师和博曼师也名存实亡,英国陆军在法国的军事存在只剩下新派来的那2个师了。

    第6集团军司令图雄也报告说:

  “(战斗)简直就是一场坦克的骑术大赛,我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魏刚防线崩溃以来,法军败退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


  对于法国的军政领导人来说,绝望的战局压的他们透不过气。主和派的势力日益庞大,伦敦的丘吉尔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危险的情况,他决定亲自去一趟法国,试图给心灰意冷的法国人打气。

          布里亚尔会议

 1940年6月11号,英国首相丘吉尔,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保守党二号人物,万年太子艾登抵达布里亚尔机场,随即奔赴法国政府在图尔的驻地穆盖城堡。一小时后,英法在法兰西战役中最后一次重要的领导人会晤召开了。

  会议开始后,丘吉尔自然是老调重弹企图鼓舞法国人继续战斗,可魏刚立刻就做了一份令丘吉尔无言以对的报告:

   “法国军队已经全体投入战斗,没有一个营可供调动了。……最后一道防线也已被突破……士兵们实在是累坏了,白天作战,晚间行军,以至于到新阵地时居然睡着了……(我们)无力扭转战局,因为没有哪怕一点后备力量……在1939年我们草率地加入了战争,没有认识到德国人强大的实力……我(魏刚)不得不问首相阁下一句,法国该怎么把战争进行下去?”

  丘吉尔清楚一直讨论现在这令人绝望的战局显然无助于激励法国人的士气,所以他决定重提1918年协约国挫败皇帝攻势的辉煌胜利来鼓舞魏刚等人的斗志:

  “记住!我们在1918年遭遇了同样巨大的困难,但我们克服了!现在,我们将以同样的方式共渡难关!”

  之前一直在冷眼旁观的贝当元帅突然冷冰冰地打断到:

  “1918年英国第5集团军惨败时我用40个师挽救了他们,现在我需要40个英国师来挽救我们,但他们在哪里?1918年我手上有40个英国师,40个法国师,40个美国师,现在他们在哪里?”

  丘吉尔闭嘴了,他根本没法反驳贝当。贝当指责新英国远征军人数太少的确是事实,而且丘吉尔没办法改善这个问题——眼下的英国别说40个师了,就连4个师都没有。(英国本土在支援了法国52师和加1师后,如今只剩下1个相对靠谱TA的师,其余都是一些只是吓唬人的单位)英国的确无兵可用了,总不能丘吉尔自己拿把钢枪上战场吧?

  面对贝当尖锐的质询,丘吉尔只能保证到1941年春,英国会提供25个师的援军来增援法国,但近期只能提供现在的2个师——这已经是英国陆军最后的家底了。自然,法国人对此兴趣缺缺。1941年春?恐怕那时候法国已经化为灰烬了!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英国并不是不想出力,他们是真的抽不出多余的部队了。丘吉尔也是有苦说不出,面对魏刚和贝当在军力问题上的刁难,他只能转移话题,或者装死不认——因为现在他确实拿不出一兵一卒支援盟友。)


  在法国军方看来,英国人并不值得信任。因为丘吉尔只知道开空头支票,却不肯(也没办法)支援法国更多的军队。他那虚无缥缈的承诺和鸡汤对改善战局可没有什么帮助。

  这个时候继续谈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丘吉尔见木已成舟,被迫说出了那句留名青史的话:

  “如果对于灾难深重的法国来说,让他的军队停止抵抗是最好的选择,那就不要因为我们而犹豫。因为不管你们怎么做,我们都将永远,永远,永远地战斗下去。”

  可见,丘吉尔也意识到战事已是无力回天,法国停战势在必行,因此他只得接受了现实。最后的那句话无非就是想唤醒魏刚等人的“荣誉感”,虽然这没有丝毫影响到魏刚。

  PS:讽刺的是,所谓的“荣誉感”倒是经常被主张停战的魏刚挂在嘴边。

  这次会谈很快不欢而散,丘吉尔已经预见到法国即将停止抵抗,次日他返回英国后,在内阁会议上直白地谈到:

  “魏刚将军显然看不到继续战斗的希望,而贝当元帅也已下定决心求和。……显然,法国就要结束有组织的抵抗了。……我们现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我国本土的防御上。”

  丘吉尔的论断没有问题,法国有组织的抵抗确实行将结束。英法实际上早在11号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法国军方根本不相信英国人会继续打下去,除了魏刚那句的“掐死一只小鸡一样”的知名论断外,贝当在12号也对丘吉尔的特使斯皮尔斯少将说到:

  “既然法国不能继续战斗下去,英国就应该同样谋求和平。因为她肯定无法独自把战争进行下去。你们没有陆军,在法国军队战败的地方,你们怎么可能胜利呢?”

  贝当敢公开说这种话,说明英法两国的分歧已经无法掩盖。他们之间脆弱的同盟关系,即将走向终结。

1940年6月12号

    德军在这一天对肖维诺防线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负责攻击肖维诺防线的德国军队没有任何装甲支援,但兵力的巨大差距还是让德军占尽了优势。

  精锐的国防军第8步兵师在12号下午发现了瓦兹河上完好无损的一座水坝,这可是突破瓦兹河的大好机会!德军立刻过河,企图复制在埃纳河的成功。下午6时25分,德军成功渡过瓦兹河。危机时刻,法军第13步兵师的师长博杜安当机立断,决定对过河的德军发动决死突击,宁可把13师拼光,也不能放任德寇过河!

   第13步兵师虽然是一个精锐的现役师,可其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了约一半的人力,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博杜安将军还是勇敢选择地发动疯狗般的进攻,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德国佬赶进河里喂鱼!

  晚上22点,13步兵师的勇士们夜袭德军阵地,第8步兵师被法军的决死突击吓懵了,之前几天一直在追击法国败兵的德军万万没想到法国人居然还有勇气进攻。被打得一脸懵逼的德军连忙放弃了滩头阵地,只得抱头鼠窜。

  博杜安的冒险取得了成功,原本即将取胜的德军最终与胜利女神失之交臂,瓦兹河保住了。

一片狼藉的瓦兹河

在这次激战中被击毙的德军

 由于天气恶劣,6月12号德军步兵对肖维诺防线的进攻没有得到空军的支援。一整日的鏖战后,德军只有第40军在桑利斯成功突破了防线,肖维诺防线目前还在法军手里。

  塞纳河方向,为了阻止曼施坦因的进攻,重组的第1轻机械化师仅以20辆坦克对38军的阵地发动了绝望的冲锋。德军被打的措手不及,然而这些法军官兵的英勇牺牲换来的仅仅只是暂时迟滞了曼施坦因的部队。

  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推进也相当顺利,第2集团军群已经土崩瓦解,法军再也不可能维持住一条连贯的战线了。战事危急,魏刚被迫在6月12号14时30分下达第1444号通令:

  法国陆军开始总撤退,到卢瓦尔河组织新的防线。

  其实在这个时候下达什么命令已经没有意义了,就算没有这道命令,法国陆军的总撤退也已经开始。魏刚的命令无非只是加速了军队的崩解,就算他没有下这道命令,法国陆军的总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认为“是魏刚导致法国陆军崩溃”的观点是非常荒谬的。

  下午19时,魏刚又一次向内阁报告了战况,他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已经结束了,我们的最后的防线崩溃了。法兰西战役全面失败了……我做出了不可动摇的决定,我将在几小时内请求政府缔结停战协议。”

  在会议上,魏刚激动地对雷诺说到:

  “只有停止战争行动才可能维持些许国家的秩序和凝聚力,继续打下去则意味着军队的覆灭和又一场军事惨败与混乱。而且不仅仅是军事混乱,当军队和逃难的群众混在一起时,食物的匮乏会导致普遍的混乱。因此,我要求政府立刻缔结停战协议。”

  雷诺总理还想做最后的抵抗,他挣扎着警告魏刚停战会带来的后果:

  “将军,你把希特勒当成了威廉一世。那位老先生仅仅拿走了我们的阿尔萨斯洛林,可希特勒是个成吉思汗式的人物啊!”

  魏刚对雷诺的说辞不屑一顾,他压根不打算搭理这位渐渐被架空的总理,只是说到:

  “即使是这样,法国政府也已经恪尽职守而不必再为战争的延续负责任了。”

  雷诺总理又打退了魏刚的一次攻势,但是他根本无力挽回颓势,无论是战事还是政府内部的分裂。因此,在内阁会议上,雷诺提出明天让丘吉尔再来一次法国——他希望丘吉尔高超的演讲技巧可以激励他的阁员继续战斗,或者说英国人能立刻给予法国可观的援助来堵住魏刚的嘴。

  但以上两点无疑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已至此,丘吉尔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了。

1940年6月13号

  因为魏刚已经下令撤退,第7集团军司令弗雷尔在12号夜便命令肖维诺防线上的法军部队绕过巴黎,开始撤退。

  法军的撤退工作进行的非常完美,十几个法国师居然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巴黎集团军的司令埃林在得知魏刚宣布“巴黎不设防”后匆匆把巴黎集团军的指挥权扔给了亨利.登茨中将,自己收拾细软逃之夭夭。

  所有人都清楚,巴黎被放弃了。这座浪漫之都一半的居民都已逃离,仓促组建的巴黎集团军不战自溃,只留下少数尽忠职守的警察维护城市的秩序。

亨利.登茨(Henri.Dentz,1881——1945),法国陆军上将,法兰西战役时为中将军衔。这位仁兄可是真正的背锅侠,战间期干的一直是虚职,战火烧到巴黎之前他也就是个军长,结果丢掉首都这个天大的黑锅莫名其妙就甩他身上了。在战后的审判中,登茨因“通敌卖国”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然而这位已六十多岁的老将刚被判无期没几个月就死在了狱中。

    再重复一遍,巴黎不设防不代表法国军队没有尝试过保卫他们的首都。肖维诺防线上的法军确实做了英勇的抗争,所谓放弃巴黎是为了“使巴黎免遭战火蹂躏”不过是军方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根本原因是军事上保卫巴黎已失去了意义。

  第二天一早,昨天还在瓦兹河与法军苦战的德第18集团军震惊地发现法国人突然全都不见了,大喜过望的18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下令手下部队快马加鞭,直奔巴黎!至13号晚,德军先锋部队已经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尖了。

 其他战线的情况也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法军不断溃退。索姆河方向,第10集团军的残余部队在好不容易找到了部队的阿尔特梅耶的领导下撤往诺曼底和瑟堡地区,试图跑路英国。刚吃完1个大饺子的第15摩托化军还有休整,故没有找法军的麻烦,因此盟军的撤退行动比较顺利。

  埃纳河方向,面对手下七嘴八舌的提议和上头一会让向西打,一会让向东打的诡异命令,古德里安干脆下令拆分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自己带着第39摩托化军南下浪去了。

  如果是平时,这种分兵行为不见得多么高明,甚至有可能会翻车。但今时不同往日,法军的抵抗可忽略不计,古德里安想怎么浪就能怎么浪。

  古德里安的大胆举措取得了成功,没有上级制约的德国装甲兵尽情飙车。可怜的第2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被切割地支离破碎,火上浇油的是,第16集团军又从东北方向发动了攻击。虽然有极少数部队还在顽强地抵抗德军,但法军还是在不断地向东南方向败退。

  第6集团军虽然没有被遭遇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但也无力维持在马恩河的阵地,同样遵守魏刚的命令脚底抹油跑路。

   6月13号下午2时,丘吉尔又一次来到了图尔。这一次他的遭遇比昨天还要惨淡——机场连个欢迎的人都没有,一路舟车劳顿,还没吃午饭所以饥肠辘辘的英国首相不仅要自己找饭店吃饭,而且还要找法国老百姓借车才能赶到会议地点——因为基本停摆的法国政府不提供公务用车,总不能丘吉尔一行人自己走过去吧?

  下午3时30分,会议召开。军部的投降派们甚至都懒得参加这次会议——他们知道顽固的丘吉尔不会动摇,去了也没用。可丘吉尔没想到的是,向来坚持抗德的雷诺总理居然主动谈起了媾和一事!他开门见山地问到:

  “如果一个不包括我在内的法国政府……尽管它不认为自己有权把整个法国交给德国人,但是它看不到希望,隧道的尽头没有亮光。在保持英法团结的同时,英国会不会同意……法国单独与德国媾和?”

  丘吉尔懵了,他想不到,这位坚定的斗士此时居然提出了媾和!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在和他的幕僚商议后,丘吉尔答复到:  

  “无论是否可能出现这样情况,我们都不同意法国单独媾和。”

  随后,会议暂时休会。双方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刚才那巨大的信息量。

  在得知了雷诺对丘吉尔所说的话后,一直主战的共和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长(反正也不是他们上战场)同样大为吃惊,他们立刻赶来给雷诺总理打气,表示万万不可与德国人和谈,并指责他过于软弱。或许是他们的鼓励给了雷诺些许信心,到会议再次开始时,他又恢复了主战的主张。  

  (Ps:戴高乐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亲自找到了雷诺质询他为何突然主张停战了,雷诺解释说他表现出的主和倾向只不过是用来吓唬丘吉尔,请求他给予法国更多援助的套路罢了。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雷诺在这天下午表现出来的主和倾向完全就是装的。

  

  丘吉尔明白单纯的精神鼓舞是没用的,他搬出了大洋彼岸此时正冷眼旁观的美国,反复强调美国人迟早会出面干预欧陆战局,到那时英法就赢定了。

  但无论丘吉尔还是雷诺都相当清楚,虽然早晚有一天百万美军会以救世主的身份再次登上欧洲大陆,把德国佬赶回老家,就像1918年一样。但等到美国人来的那一天,第三共和国的坟头草恐怕都已经都三丈高了。因此丘吉尔的这番说辞自然无法打动雷诺。

  见给法国人画饼没有用,丘吉尔随即警告雷诺如果他选择停战,法兰西将会面临的前景:

  “战争会继续进行且愈来愈残酷,饥荒和更严重的灾祸也会接踵而至,(停战后的)法国自然无法幸免于难。”

  当然,政治嗅觉敏锐的丘吉尔很清楚法国不可能再抵抗下去了,在画完了饼后,他径直问到:

  “在你们请求停战之前我们还剩多长时间?一周?还是更长?”

    面对丘吉尔的威逼利诱外加心灵鸡汤,雷诺只是含糊其辞,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丘吉尔对此感到十分失望,回国后他在给美国总统的电报中写到:

  “我无法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但是法国人差不多要完蛋了。”

  这次会谈是英法两国领导人的最后一次会面,英国高层达成了共识:法国人顶不住了。已决定和英国分道扬镳的法国主和派在国内也占据了上风,英法同盟至此名存实亡。


   丘吉尔走后,拉拢了大批政府高层的军部再次找上门来,魏刚大肆讥讽雷诺的主战想法,并指出依靠外国援助是不可能的。雷诺总理迅速予以反驳,并要求魏刚应当在布列塔尼和卢瓦尔河组织一道临时的防线,为政府转移争取时间。意见不和的二人很快吵了起来,争吵之中,红了脸的魏刚竟然直接表示:

 “如果政府命令我前往北非继续抵抗,我将拒绝服从这道命令!” 

  注意!魏刚的这番话性质已经相当严重了,他作为陆军总司令居然公开表示将不听从合法政府的命令,这与兵变有何区别?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光是凭这句话就足够让他滚出军队了。

   这一整天的争吵同样没有什么结果,无非就是扩大了第三共和国内部的分裂。当然无论是军部还是文官政府好歹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的:赶紧跑到波尔多,德国人要来了!

  1940年6月14号(巴黎陷落)

  6月14号凌晨5时30分,德军第9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开进了第三共和国的首都。香榭丽舍大街上寂静无声,由于不设防的命令,首都街头看不到哪怕一个法国士兵。时隔70年,德意志士兵的军靴再次踏上了巴黎的土地。半个小时前,登茨中将刚和德军签署了投降书。

 巴黎,这座在上次大战中耗时四年都未能攻克的城市就这么轻易地陷落了——这次只用了34天。

世界名画——德军在巴黎

第三帝国的旗帜在巴黎迎风飘扬(审核求过,这可不是宣传纳粹,单纯的历史照片而已。)

 巴黎的陷落对法国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事到如今,局势已经不可能比现在更坏了。

  让我们看看巴黎沦陷后的战况:

  贝松的第3集团军群已奉命撤至卢瓦尔河,但大多数军队的秩序已不复存在,所谓的撤退实际上就是乱哄哄的溃逃。除了在弗雷尔指挥下还井然有序的第7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群的其他部队甚至都称不上是一支军队,第10集团军更是几近全军覆没。

  亨茨格的第4集团军群和第3集团军群的糟糕程度半斤八两,马奇诺防线上的第2集团军群则正分批撤退到法国南方,他们是东北战区最后的火种。可这点部队不足以挽救他们的祖国。

  被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新英国远征军根本影响不了大局,第52步兵师和加拿大第1步兵师几乎都是新兵蛋子,且装备严重不足。他们对战局唯一的贡献就是能慰藉法国人的心灵,靠他们去打仗显然是不可能的。

  

  无论乳法小鬼或法吹(二者虽目的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说辞却惊人地一致)再怎么试图说明法军还有一战之力,但法国军队的彻底瓦解已成既定事实,再打下去也只是增加徒劳的牺牲。

  巴黎沦陷后,法兰西战役几乎再无大的战事了。讽刺的是,诞生于德国入侵的第三共和国,即将以她诞生的方式,迎接她的黄昏。

法兰西战役——第十篇 法兰西的黄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