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近读的几本书以及书评

2022-06-05 21:51 作者:Robert肉波特  | 我要投稿

第一本《恶意》

推荐指数:⭐️⭐️⭐️⭐️⭐️

书评:

     首先 我想表达一下对东野圭吾的膜拜,至少读他的作品时我是一直被他牵着走的。我想简单还原一下读这本书时候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提到去日高邦彦家采访以及一系列的描写,我猜他就是死者,这点猜对了(并没什么厉害的)然后我读到20页的时候就怀疑野野口修,没想到真的是他。接着加贺恭一出现,冷静理智心思缜密,一下就把野野口修逮捕,我立马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太顺利了,不符合推理小说的尿性。然后我开始怀疑日高邦彦的现任太太理慧,怎么说呢,她实在是太清白了,好像任何推理都和她不相关,我直到读最后几页还在期待一个反转。我一直怀疑野野口修可能是替她担罪,类似于替罪羊那种,结果是我想多了,作者成功带跑了我,厉害。接着加贺恭一在野野家找到了女人的围裙项链等,再加上《夜光藻》里面关于妻子人格分裂的描写,我开始大胆想象,会不会是野野也是人格分裂,另一个人格会穿着围裙,认为自己是女性并且爱慕着日高,所以才会成为他的“写手”。紧接着日高的亡妻初美登场,所有线索都指出她才是以上物品的主人,我的推测再一次被打破。于是我再一次把怀疑对象转移到理慧头上,一直到最后都没猜出来,原来反转不在人而在杀人动机上……牛

     在最后读到这一句:“要向读者传达某个登场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似乎无法用说明性文字。不过,一旦看见言行举止的蛛丝马迹,读者便会自行建立起人物形象”。然后再和前面前面毒杀猫的地方联系起来,鸡皮疙瘩立马起来。这个地方虽然是在指出野野的诡计多端,但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也是作者东野圭吾操控读者的一个巧思。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被操控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对野野设计的虚假“杀人动机”深信不疑,也认定他就是日高的写手,所以只能不得不赞叹作者的高超构思。

     最后就是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一男子被邀请去参加朋友婚礼把朋友捅死,原因是几十年前朋友曾对他好言相劝,伤害了男子的“自尊心”,因此男子多年怀恨在心,并在多年后作案。这则新闻似乎与这本书的“杀人动机”不谋而合,也凸显了“恶意”的可怕,有时恶意一旦产生,将会无法掌控,并永久存在,就像书中对霸凌者霸凌他人原因的描述那样“就是因为看不顺眼所以看不顺眼”。

     因为有人选择了恶意,所以恶意就会久久不散 


第二本《你在哪里》

推荐指数:⭐️

书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

    一张纸在读者年前反复被撕掉贴好再撕掉贴好。我甚至觉得有点无厘头,有点无病呻吟。所有人物里面我只喜欢玛丽,她和自己的儿子是正常人,我对她表示同情。还有丽莎,我也对她表示同情。苏珊就是个神经,我真的不太懂她口中的爱,我只看出她的自私,菲利普也是个很离谱的人,他俩真的看的让人生气。这里面我最喜欢看玛丽的内心独白,关于看似拥有,但又不能完全抓住的无奈,但她很勇敢。 


第三本《前男友的遗书》

推荐指数:⭐️⭐️⭐️

书评:

     最开始几页让我读出了这位作家的野心,里面有一些脱离世俗刻板印象的“刻意”描写,这是我欣赏的地方。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立体,一些地方会让我觉得有些用力过猛。后文为了进入情节和前文塑造的一些气氛与形象有点剥离。情节基本上和悬疑不沾边,推理的部分在我这里也不及格。里面一些线埋得有点刻意,用上了感觉又没发挥什么作用。甚至觉得没必要搞这么多角色,因为真的要被人名搞晕了而且想办法搞清楚了还没什么用。还有结局没有反转,不太喜欢从此大家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种结局。只是个人观点啦!

     话说读之前看了作者的简介,是一名职业律师,难怪专业性挺好(虽然我也不懂)里面还写了她考取了职业麻将高级资格证,哈哈哈第一次听说这个高级证,感觉很新颖。 


第四本《我想要两颗西柚》

推荐指数:⭐️⭐️⭐️⭐️

书评:

     首先是书名 我想要两颗西柚,我真的是直到读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英文谐音 i want to see you

     如果用气味来形容这本书的话,那么前半部分应该是茉莉花味,一种若有若无令人捉摸不透的、忽隐忽现的淡淡清香。前半部分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类似于《normal people》那本书,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求而不得的失落以及心思细腻后的伤感,我喜欢阅读这一部分时的心情,有一种心碎般的真实。

     后半部分的味道胡椒粉,外表普通,但是其蕴含的情绪与情感是极为强烈而浓郁的,轻轻一吸就会忍不住打喷嚏,甚至变得泪流满面。后一部分主要写得到爱情后的心境,从甜蜜到担忧到焦虑到崩溃到爆发,一切似乎自然而然,这好像也是每个童话都没有结局的原因。读者在乎的从来都不是结局,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无论幸福与否,结局都只是一个面团。要么粘乎乎,要么硬邦邦。而揉面的过程是最柔软、最细腻的,因为要均匀发力,要用想象去捏出想要的形状,人们都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其实我对后半部分内容也是有共鸣的,只是我个人非常害怕患得患失的心情,这也是我尽量想要自己避免拥有的情绪,我一直都无法和这种情绪和解。所以后面半部分我都是跳着看,不过一本书能够有一半非常喜欢就够了。

     最后有一个小小的个人观点,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篇幅过小,读起来像作者的饭后朋友圈或者微博。并不是说这种精炼不好,但是会让读者感觉在喝浓缩的鸡汤,因为即使句子精妙,但在没有语境或缺乏充分阐述的情况下摆在我面前,会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会不愿意去喝这碗鸡汤。不过这也只是我当时某一秒的感觉,还是非常欣赏作者文笔之细腻的。 


第五本《撒哈拉的故事》

推荐指数:⭐️⭐️⭐️⭐️⭐️

书评:

     如果要评价三毛的文字 我想首先是细腻,这种东西是装不出来的,细腻的人往往能发现更多美好的细节,更能体会到点滴的快乐

     另一个词是大度,找到心之所向,便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我还读到了浪漫,凡人看沙是沙,看悲观是悲观。书中的沙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对未知的敬畏,对已有的珍惜。书中对悲观中镶嵌着反思,包裹着接受,透露着豁达。

     很多时候,读书就是读书,即便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是等知识学到了,这本书就结束了。读三毛的书像开源,像劈山,像播种,她的天真烂漫,风趣幽默就像撒哈拉的风,而我的思绪如同沙漠中的沙粒,被温柔的风裹挟着,随处飘荡。她有一种很亲切的魔力,让人忍俊不禁,让人陷入沉思,让人泪流满面,让人豁达开阔。

     我想起来那首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画面中,三毛骑着她的白马,带着她的骄傲,自由自在的驰骋在辽阔的沙漠。她不曾离开过,因为她常存于读者的记忆中。 


最近读的几本书以及书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